书城艺术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10273400000002

第2章 长袖飘舞,盘鼓有节

汉代民间歌舞活动相当普及,歌舞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汉画中经常出现的乐舞百戏图正是这一现象的极好表现。

有的学者在介绍汉代舞蹈艺术时,将其分为自娱性舞蹈和娱人性舞蹈。自娱是主宾自舞,以相取乐;娱人则是由专门的倡优来表演,主宾坐而观之。这两种形式在汉代都很流行,舞蹈内容也相差无几,故而本书不作此分类,而是直接介绍几种常见的舞蹈。

迄今所见汉画宴饮乐舞图中表演的舞蹈都是所谓杂舞,但它们已经统治者加工整理,可登大雅之堂。另外还有一些俳优(古代演滑稽戏的艺人)歌舞杂奏的民间俗乐,是天子在掖庭与后宫佳丽宴私时演奏的乐舞,这种舞蹈最大的特点是轻松活泼,与宴会上所演的杂舞不同,常常还夹杂一些俳优侏儒的谐戏表演。在此,我们将宴会和宴私的杂舞一并叙述。

巾舞

是汉代宴会上表演的一种杂舞,因舞人用巾作舞具而得名。它在汉代称为公莫,这是因为歌辞首句有“公莫”二字。它流行的地区很广,时间很长,是汉代著名的杂舞。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还将鸿门宴的故事附会了进来,实际上,从《宋书·乐志》保留的巾舞歌词看,它是表现父母与子女别离后相互思念的情感,并无项庄舞剑、项伯以袖遮隔之意。

在汉画中,舞人所持的巾很容易和长袖混淆在一起,特别是有一种在袖端缀连长飘带来象征长袖的图像,更易与巾相混。从汉画像石、砖的图像看,舞人所持双巾,有的长短不一,有的双巾等长。舞姿奔放热烈,伴奏乐队以鼓为主,并有拊掌而歌者,说明是有歌辞可供演唱、而且比较注重节奏的舞蹈。河南南阳北关中原技校画像石上,一女伎持长短不一时双巾上下挥舞,右前方一俳优作谐戏表演,其身后一伎单手倒立在樽口沿上,左侧是伴奏,一人持桴击地为节,一人拊掌而歌。

革卑(bǐng)舞

因舞人持革卑鼓而舞得名。所谓革卑鼓,其大者实与鼗鼓为一类,其小者则形如团扇,安柄可握。革卑舞源于民间,比较早进入宫廷燕飨乐舞中,汉章帝还亲自创作《革卑舞曲》五篇。山东滕州龙阳店画像石上的革卑舞是舞人持有双耳的革卑鼓,舞姿豪迈奔放,只以建鼓伴奏。安徽宿县褚兰1号画像石墓前室西门楣上,女舞人手持小革卑鼓而舞,无伴奏。

拂舞

是汉代著名的一种杂舞,宫廷宴飨也用之。拂舞所持舞具拂,形状与麈(zhǔ)尾拂、旄牛(即牦牛)尾拂、绳拂接近,且有柄可执。从画像石、砖的图像来看,柄上所系巾有长有短。四川成都西门外画像砖的乐舞图上,一女舞人手执长拂,婆娑起舞,长拂飘飘,细腰袅袅,绰约多姿;其旁有排箫伴奏,还有表演杂技者。山东滕州大郭村的拂舞则是男舞伎手执短拂而舞,姿态雄健豪迈,极富阳刚之气。

盘鼓舞

它是将盘、鼓置于地上,作为舞具,舞人在盘、鼓之上或环绕盘、鼓之侧进行表演。其中以七盘为常见,因此以七盘为数的盘鼓舞,便径直称为“七盘舞”。

盘鼓舞是汉代民间酒会、豪富吏民宴客时广泛表演的助兴乐舞。从汉画像石、砖的图像看,舞具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是盘鼓并用;二是有鼓无盘;三是有盘无鼓。以前两种为常见。这种舞蹈使用盘鼓的数量并不固定。盘鼓并用的,有多至八盘一鼓、七盘二鼓者,也有少至一盘一鼓者。有鼓无盘的,有多至五鼓,也有仅用一鼓者。数量的多少当是依舞蹈动作和舞人要求而定。盘一般扣于地上,仅有个别例外,是仰置于地上。盘鼓的布局无一定格式,可以灵活掌握。舞人身穿轻薄罗(hú)之衣,下穿长袴(kù),脚着长屣(xǐ),上饰彩色纹样。盘鼓舞以独舞为主,少有群体表演。

汉画像石、砖上反映的舞姿,尽管只是截取盘鼓舞的某一断面,但极少雷同。表演盘鼓舞的舞伎在盘鼓之上纵跃腾蹋,蹈击出有节奏的鼓声,还要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迫于急节”之时,则“似飞凫之迅疾,若翔龙之游天”、“纵轻躯以迅赴,若孤鹄之失群”,在向前腾跃中蹋鼓;而在松弛舒缓之时,则如“翩栗鸟(lì)燕居”,轻歌曼舞,徐蹈鼓面。河南南阳石桥画像石上,舞人倒退蹈鼓,更有一定难度:画面上,前鼓向后倾斜,表示右足向后蹬离鼓面,舞人回首斜眄(miàn)身后之鼓,似全神贯注于后足蹈鼓的动作,加上舞人“裾似飞燕,袖如回雪”,姿势优美动人。

盘鼓舞很注意手袖和腰肢的动作。舞人身穿长袖罗衣,腰部或衣裾系以飘带,只有少数持巾、拂,但巾、拂仍属袖的延长,犹如长袖。关于手袖的动作,张衡、王粲、傅毅等人在赋中有极夸张而又真实的描写,画像石、砖上的图像可与之相互印证。盘鼓舞还吸收了许多诸如下腰、倒立等杂技技巧动作,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表演内容。

盘鼓舞是汉代深受人们喜爱的舞蹈,它以优美的舞姿风靡一时。遗憾的是,大约在魏晋之后,此舞就衰亡了。

长袖舞

袖舞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韩非子·五蠹篇)云:“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现在对汉代舞蹈的研究中,把不用其他舞具,以舞长袖为特征的舞蹈称为长袖舞。长袖舞最显著的特点是舞人无所持,凭籍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犹如印度舞蹈中的各式手势一样。

汉代用于表演长袖舞的舞衣的长袖有两种:一种犹如衣袖的延长,在袖端稍缩小口径,再接上筒状或喇叭口的长袖;另一种是在袖口缀上条形长飘带。后一种长袖在图像中易与舞人所持的“巾”相混而不易分辨。

长袖舞是男女皆宜的舞蹈,在广场、庭院、殿堂均可表演。既可单人独舞、双人对舞,也可多人群舞,但画像石、砖上所见以单人独舞为主。长袖舞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河南南阳县出土画像石上的长袖舞和侏儒俳优串演,诙谐逗趣,舞姿矫健舒展,豪迈奔放;山东临沂白庄画像石上的长袖舞还吸收了杂技艺术的翻腾跳跃的动作。这两种风格的舞姿,比较重视腿部的跨跃腾跳动作,因此,舞衣较短,一般长稍过膝,这正是为了表演热烈奔放的舞蹈动作。而陕西绥德画像石墓中的长袖舞则婉约娴静,舞人着长至委地的束腰舞衣,以腰部和手、袖的动作为主,舞姿委婉飘逸,娴静婀娜;河南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中的长袖舞,女舞人则“足不在体下”,以张开的双臂维持身体的平衡,舞姿若弱柳临风,飘拂不定,既婀娜多姿,又妩媚动人。

武舞

手持兵器的舞蹈为武舞。鸿门宴上,项庄就欲以舞剑而刺杀沛公刘邦;汉画像石、砖上所见持兵器而舞的舞蹈,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可识者有棍、刀、钩镶、戟、剑、盾等;并有单人舞和双人对舞之别。山东滕州大岩头画像石上便有一人舞双棍的图像,舞人蹲腰仰身,手持双棍上下盘旋,合着建鼓的节奏表演。江苏铜山苗山画像石墓中有双人对舞图:左边的男舞人弓步双手持戟前刺,右边的男舞人宽袖束腰,长袍委地,右手持环首刀直刺对方面门,左手持钩镶架住迎面而来的长戟;身后一人捧环首刀伫立观看,左边有抚琴、歌唱的伴奏者。这类持兵器而舞的舞蹈,既有乐曲的节奏、舞蹈的神韵,还有武术动作的优美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