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0272000000014

第14章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744)春,即诗人被玄宗“赐金放还”的前夕。此时诗人对权臣当道、朝政日非的唐王朝已经大失所望,故而作者在诗中巧借暮遇隐士的欢情,曲折地表达出对仕宦道路的否定和对避世隐居的向往。

前四句,语言虽然平凡自然,感情却十分蕴藉深厚。诗人落笔便以“暮从碧山下”挈领全诗,点明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环境。诗人笔下的随人山月是多么的脉脉含情,回顾来径又是何等的眷意绵绵。尤其是“苍苍横翠微”五字,极其传神地描绘出了山色迷濛、草木幽深、曲径蜿蜒的山林晚景。令人读后,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接下四句便由景及人,转入对山中隐士的描绘;并以景衬人,通过“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清幽、恬静的环境描写,有力地衬托出主人清心寡欲、淡泊宁静的超脱情怀。“欢言得所憩”四句,是写二人情投意合,同为此次聚会而兴奋,乃至畅述心曲醉酒欢歌。并在松涛和鸣中,直唱到银河星疏,曙天将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末尾处化用庄子的“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之句意,委婉表达出对朝廷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蔑视,以及自己无辜遭谤、受妒于杨贵妃的愤慨。或许,这就是诗人对隐者与世无争生活的向往之因吧。

总之,这首诗在缘物体情上,看似随意拈来,实则神思飞动,寄情幽深,在亦庄亦谐的描写中隐隐流露出一种狂傲不羁的伟岸气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