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说脾胃
论证和处方都已经详细列在前面了,但还是担心后世学医者不知道我所叙述的论证和处方的本源,而无法对其进行理论考据,所以这里把《黄帝内经》以及张仲景有关脾胃的论述列举于下。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足太阴和足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分属于脾胃的经脉,而它们所发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道理呢?岐伯答道: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条经脉所行的部位不同,在四季的虚实顺逆也不同。有时虚有时实;疾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的原因各不同,所以病名也就相异了。黄帝道:希望您说说不同的情况。岐伯说:阳像天,主外、主表、为腑,为人体的外卫;阴像地,主内、主里、为脏,为人体的内护。所以阳明经病多实,太阴经病多虚。所以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而饮食不慎,起居失调,阴分独受其害。外表受病,传入六腑;内在受病,传入五脏。如果邪入六腑,就会发烧,不能安眠,发喘。如果病在五脏,就会胀满发闷,飧泄,经过一段时间,会成为肠的病。喉是管呼吸的,主天气;咽是管纳食的,主地气。阳气易感风邪,阴气易感湿邪。三阴之经脉,是由足上行至头,由头而下循臂至手指的尖端。三阳之经脉,是由手上行至头,再下行至足。所以阳经的病邪,先上行到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到极点,再向上行。因此外感风邪,多在上部;外中湿气,多在下部。
黄帝问:脾一有病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动,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四肢都受胃气的营养。但胃气不能直达四肢,要经过脾的运化,才能布达于四肢。现在脾有病了,不能把胃的津液输送出去,四肢因得不到水谷精气,一天天地衰弱,经脉不通,筋骨肌肉也因无脏气营养充实,四肢就不能活动了。
黄帝道:脾脏不能单独主管一个时令,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脾属土而位居中央,必须根据四季的变化通过或借助其他四脏来实现其主管四季的功能,这在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但脾不能单单主管一个季节。因为脾脏的功用,是转输布达胃中的水谷精气,相当于天地生养万物一样,从头至足,无处不到,所以不能仅仅主管一个具体的时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不同的情志活动。过喜过怒,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喜怒如不节制,寒暑规律过度违逆,生命就有危险了。《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太过会使人四肢沉重,不能举动;脾不及会使人九窍壅塞不通,身重而不自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又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都是肠胃病变引起的。《素问?调经论》还说:形有余就会腹部发胀,小便不利;形不足则手足不灵活。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之气太过,雨湿之气就会流行,肾水就要受到侵害,人们多患腹痛,手足逆冷,情志抑郁,身体不轻快,烦闷等病,上应土星。如果土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肌肉萎缩,两足痿弱不能行走,经常抽掣拘挛,脚跟痛,水邪蓄积于中,而生胀满,吃东西减少,以致四肢不能举动,出现水气无权、土气独旺的现象。它说:岁土之运不及,风气就大规模流行,而土气就不能发挥化的作用。风木能生万物,所以草木茂盛,但只是枝叶飘扬,华秀而不能结实。与此相应的木星分外明亮。在人体多患飧泄、霍乱、身体重、腹痛、筋骨摇动、肌肉掣动发酸等症,并时常发怒。它又说:岁土之气不及,人们一般易患中气虚寒。由于土被木克,所以木星明亮,土星昏暗,色黄的谷类,遭受虫害,不能结实。土受木制,其子气(金气)来复,收敛之气严峻,因此高大的树木凋零。在人体就会有胸胁突然疼痛,牵引小腹,频频叹气等症。它还说:在土运不及的年份,如果四季之末有云雾润泽的和气,那么春天就有风和鸟鸣、草木萌芽的正常气候;如果四季之末有暴风飞扬、草木摇折的异常现象,那么秋天也就有阴凉久雨不止的气象。所以灾害往往发生在与土气相应的四隅,在人体应在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土的平气,是广布生化,称为备化。土运不及为卑监。它说:卑坚,即土运不及之纪,名为“减化”。土的化气不能起主导作用,木的生气就独自张扬,火的长气倒可完整如常,但雨水会过期不降。收气也是平定的,可是风寒并起,草木虽然荣美,也秀而不能成实,所成的,仅是空壳之类。由于木气过盛,所以卑坚之气的特点为发散,它的功用表现为镇静、安定;其变动是疮疡溃烂、痈肿;其发病是水湿凝滞;在人体与脾脏相应;其病变是胀满痞塞不通,这是土运不及而从木化的关系。这时少宫与少角相同,上宫和正宫相同,上角和正角相同,其发病为飧泄,这是木气伤脾所致。它又说:敦阜之纪,即土运太过之纪,名为“广化”。土性厚而清静,使万物顺应时节生长而形体充盈,土的精气充实于内,万物生化而成形。土气太过,蒸腾好像烟尘,隐约呈现于丘陵之上,大雨常常下降,湿气横行,燥气开始退避。它的生化作用是圆满;其气丰盛;其职权主安静;其表现周密详备;其应在人体变动上是濡湿蓄积;其特性是柔润光泽;其变化是雷霆震动;暴雨骤至;山崩土溃;在五味为甘、咸、酸;其相应是长夏;在人体的经脉是足太阴及阳明;与脾、肾相应。它还说:土运太过,其病变主腹满和四肢不能举。土运太过,木气来复,所以大风迅速而来,土木交争,土运衰败,邪气会伤脾脏。
《素问?经脉别论》说: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则应该省察确实:如果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那是太阴经的病变,应该补足阳明经的陷谷穴,泻足太阴经的太白穴。《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主长夏土之气,在足太阴经、足阳明经,长夏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脾旺在戊己日,脾性怕湿,应该用咸味药以燥其湿。《素问?脏气法时论》又说:病在脾脏,到了秋天能够痊愈;假如秋天好不了,到了春天病会加重;春天如果不死,到了夏天就处于较稳定的相持阶段。到了长夏时候,就会有些起色。但要注意的是,应禁忌温食、饱食,或居湿地、穿湿衣等。患有脾病的人,在庚辛日会见好的;如果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病就要加重;如果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就可以稳定;到戊己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脾病的人,在午后未时,就会感到好些;到了天刚亮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的时候,又会平静下来。脾脏病需要缓和,应该用甜味药来缓和它。需要泻的,采用苦味药来泻它;需要补的,采用甜味药来补它。《素问?脏气法时论》还说:患有脾病的,表现是身体沉重,肌肉萎缩,易感饥饿,足部痿软不举,行路抬不起脚,抽筋,脚下疼痛;如果脾虚,就感到腹胀肠鸣、不易消化、泄泻。应怎样治呢?应该取太阴和阳明、少阴经进行针刺。
《素问?经脉别论》还说:食物进入胃里,消化之后,一部分精微被输散到肝脏,然后其精气传送到周身的筋络;食物入胃,经脾的转输把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上注入心,再浸淫到血脉里去。脉气在经络里运行,并上归于肺,肺在会合百脉以后,就把精气输送到皮毛。气血相合,又流归膻中。膻中为宗气所系,司呼吸、循经络,行肺气以达于心、脾、肝、肾四脏,使精气归于平衡。这种平衡调和的状态,能从寸口部位的脉象表现出来,从而就可以判断病人的死生。水液进入胃里,放散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送到膀胱。这样,气化则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通灌于五脏经脉,并随着春、夏、秋、冬四时气候,五脏功能状态以及阴阳的盛衰,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大概就是水谷精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正常生理现象。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脏气有太过和不及。推求脏气到来的时间,都以立春前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脏气先到,就称为太过。太过就会侵犯原来它所不胜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气。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脏气不到,就称为不及。不及则已所胜之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所生之气也因无所养而要受病,所不胜之气也会乘虚来克伐。比如,岁土太过,脾气有余,反侮所不胜的肝木、凌侮所胜的肾水;岁土不及,气当至而不至,脾气不及,则脾土所胜之气――肾水就会因无制约而妄行,所生之气――肺金就会因无生化之源而受病,所不胜之气――肝木就会乘虚来克伐脾土。
张仲景说脾胃
张仲景说:人体受纳饮食水谷的精气以保养精神,体内的水谷精气断绝了,精神也会消散。所以说,食欲旺盛的人就会健康,不能进食水谷的人就会衰亡。水液不足,营血也会衰少耗散;饮食精气减少,卫气也会消亡,营气和卫气耗散消亡,精神便会无所依附。他还说:水液进入脉管,助营血运行;食物进入胃中,会化为水谷精气,转化为血,内注经脉,濡养全身。因此,血脉不可不得到水谷精微的滋养,卫气不可不受到温养。营血卫气温和畅通,运行正常,就可以达到自然应有的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