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病从脾胃生
10268400000008

第8章 气运衰旺图说

何为气运衰旺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互为体用的。比如以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为体,可以化为在天的“风、热、湿、燥、寒”等五种为用之气,在人体则化为“生、长、化、收、藏”的生理变化。下面的两补、两泻四法则是观察和调养疾病的关键。

长夏之季,气候湿热,万物华实,与人体的足阳明胃经相应;夏季天气炎热,万物生长旺盛,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应;春季春风和煦,万物始生,与足少阳胆经相应。这三条阳经都是生发之气。如果阳气不足,升举无力而出现下陷,则要使用先补的治则,即用性温味甘补气的人参、黄芪、炙甘草,性温味甘辛补血的当归身,味甘辛升阳的升麻、柴胡等药物主在升发阳气,像春生、夏长一样助益胆、胃、小肠受纳和传化水谷。

脾在五行属土,主运化,可将水谷精微布输至全身各脏腑,以保养形体;心在五行属火,主藏神,主宰人的神志活动;肝在五行属木,主藏血,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并能防止出血。如果肝血亏少,阴火太盛,必会上扰心阳,克伐脾土。这时,应当使用先以性温味辛甘的药物助益元气的生长,然后再泻阴火的治则。阴火上乘,会上扰心火,而心火能刑克肺金,使肺气不能肃降,气逆于胸中,就会出现呼吸喘促等症。伤于肺气的,要用味甘性寒的甘草梢来泻火;味苦性寒的黄芩入肺,可泻除胸中的逆火、平定上气的喘急;性温味微辛的红花,活血祛淤,与黄芩配伍,可以通肺络清肺火,清泻阴血中的火热燥烈之气,恢复肺气的肃降功能,同时亦可起到补益肾阴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而络肾,肾和膀胱互为表里,而肾在五行属水,是寒水之脏,与冬气相通,所以足太阳膀胱经也主寒水和冬藏之气。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而络肺,肺和大肠互为表里,而肺在五行属金,与秋气相通,所以手阳明大肠经也主燥金和秋收之气。秋收冬藏,阳气固密,体内的津液就会旺盛,但是如果阳气不固,津液外泄,就当用先固后泻的治则。足太阳膀胱经藏气不足,表虚自汗,为了使肌表不受寒邪侵袭,当用味甘性温的黄芪先稳固肌表,然后才能止汗。手阳明大肠经收气不足,津液不断外泄而使肺金内燥,幽门闭塞,糟粕不能被依次传下,此时当用性温味辛且具有润肠通便之效的当归,再加上活血通幽润燥的桃仁来泻大便的燥结。

肾是寒水之脏,主藏精;肺是燥金之脏,主气。如果肾肺阴虚不足,应该使用先补的治则。湿热蕴结于下焦肾,消耗肾精,肾精亏虚则会出现足膝软弱无力,宜用味苦性寒的黄柏,入肾经,清除下焦湿热,泻火坚阴,救治下肢软弱无力;且苦寒燥湿,还能治疗阴部出腥汗;除湿热以兴阳,黄柏又能益肾精而治阳痿。用味甘性寒的甘草梢补养肺气,味苦性寒的黄芩清泄肺火,导引阴火下行,恢复肺气肃降的功能。这正是《内经》所说的“肺气上逆,应该用苦味药以泄其气”。

这是脾胃损伤、气虚火旺刚开始发病时的常规治法,并非权宜之法。这里所说的“权”,是因病制宜的权变用药。人要想身体健康就必须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生病则就是违背了这一规律。

顺应气运衰旺的祛病之道

春季春风和煦、万物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这是在天阳的作用下,地体本身的功能得以发挥的原因。秋天万物肃杀凋零,冬天冰封地冻,这是在地阴的作用下,天阳本身的功能得以发挥的原因。这些都是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如果机体不能适应这个规律就会生病。

春温、夏热,天阳作用下的这些自然表现,在人是一样的。饮食以后,人的手足四肢轻健,精、气、神都很旺盛,九窍通利,呼吸和缓均匀,甚至自己都听不到自己的呼吸声,语言清晰宏亮如钟,这是天阳对人体的影响。

春夏时地阴为体,人体也是与之相应的。饮食之后,水谷精微被吸收输布,肌肤、筋骨、血脉得到灌注,关节屈伸自如,筋骨坚强有力,用力持久而不觉疲乏,这是地阴居于本位对人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