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病从脾胃生
10268400000006

第6章 用药宜禁论

四季用药宜禁

凡是用药治病,必须知道时禁、经禁、病禁、药禁这四禁。

所谓时禁,是指必须根据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升降浮沉,来使用汗、吐、下、利等治法。其总则是:春季应该用吐法,使阳气能生发,就像万物在春天具有生发之性一样,人们用耕种、锄草、砍伐的方法使郁遏的阳气得到生发。夏季应该用汗法,使得阳气布散,就像夏季阳气旺盛万物发育茂盛有余一样。秋天应该用下法,就像秋天万物收成,使得阳气收敛一样。冬天寒冷季节,万物凋零,人体阳气藏于肾中,不适宜于汗、吐、下、利等方法,而只能温补肾阳,蓄养精气,不使真阳妄动,为来春生发之机做准备。

《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保养心肝之阳,秋冬保养肺肾之阴,从根本上维护身体健康。如果违反了这个根本,便会摧残本元,损坏真气的存在。所以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的终始、死生的本源。违反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生病。明了这个道理,才可以说是得到了养生的真谛。但这种养生之道只有圣人才能奉行,愚笨的人却往往背道而驰。要知道,顺阴阳生,逆阴阳死;顺从得治平,违反则会产生混乱。经常违逆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是从身体内部攻破自己的健康堡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又说:要注意用温性药时就应避开温暖的天气,用热性药时应避开炎热的天气,用凉性药时应避免清冷的天气,用寒性药时就应避免寒冷的天气。其宗旨就是不要辅助本来就旺盛的天时。

因此,冬季一般不宜服用白虎汤,夏季一般不宜服用大、小青龙汤,春、夏一般不宜服用桂枝汤;秋、冬一般不宜服用麻黄汤,以免违背人与自然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原则。如果当春、夏升发之机旺盛的时候用攻下药,秋、冬沉降之机明显的时候用发汗药,就违反了自然规律,会伤害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当然,也不能太过机械,一成不变,要根据具体情况权变用药,用错了就要及时更正。

经络病用药宜禁

所谓经禁,是指居六阳经之首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身体的项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为诸经之藩蓠,主一身之表,卫护于外。阳经与阴经相对,阳经属表,阴经属里。所以足太阳膀胱经被称为表经之表。风寒之邪侵袭,足太阳经首当其冲,外邪束表,卫阳被遏,经气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肌腠失去温煦,就会出现畏惧风寒、头痛、项背疼痛等症。治疗时就应用发汗解表法,宣通太阳经气。如果病邪传入足太阳膀胱经本腑,就会出现身体微热烦躁、渴欲饮水或水入即吐、小便不通利等症,这是太阳经表寒没有解散,郁结化热传入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生。治疗时应用五苓散外解太阳经的表邪,内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以化膀胱的水饮。如果病还在足太阳膀胱经而没有传入本腑,但是见到病人有热便秘的症状就误认为有里热,而过早使用泻下清热的药,就会使表邪陷里,各种病症都会出现:脉促的就会出现气郁结于胸,脉细数的就会出现咽痛,脉弦的就会出现两胁拘挛,脉紧的就会出现头痛不止,脉沉紧的就会出现呕吐等。这是经病的第一禁。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于身体的前面,阳明胃经邪热内盛,就会出现腹内满胀,大便排出艰难,这便应该用承气汤之类以泻下清热。这是因为足阳明经燥热内结,耗伤胃液肠津,使津液不能停留并濡润胃肠,这种情况下应该禁用发汗和利尿的方法,以免重伤体内津液。这是经病的第二禁。

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身体的侧面,在足太阳经与足阳明经之间。它的病变常表现为畏寒与畏热交替出现,口苦,胸胁疼痛,所以,治疗时只能使用小柴胡汤之类的方药以和解表里,促使表里协调。少阳经是太阳、阳明经的枢纽,属半表半里,无所谓入和出。少阳胆经病变不应该用泻下的药,因为其本身有太阳半表之证,泻下就犯了太阳不当下的错误;也不宜用发汗法,因为其本身有阳明半里之症,发汗就犯了阳明不当发汗的错误。少阳主生发升清,如果运用淡渗利尿的药通利小便,又会损害少阳升发的功能,致使生发的阳气陷于下阴。这是经病的第三禁。

太阴、少阴、厥阴这三阴的病变如果没有胃实热的证侯,就不能用泻下药,因为三阴的病变一般不会传至阳明胃经,必须在胃热燥实时才能使用泻下法。因此,张仲景根据六经脉证运用方药,是有理论依据的。

病有阴阳,用药也有宜禁

所谓“病禁”,是指对于阳气不足、阴气有余的病人,也就是阴盛阳虚的病人,所用的食物和药物都不应当助阴损阳。其中,各种清淡的食物及药物,如茯苓、滑石等,都是收敛阳气、阻碍阳气升发的药。各种苦味药,如黄连、芦荟之类,都是寒凉沉降、破坏阳气的升宣的药。而像干姜、附子、肉桂等辛热的药以及面食、酒类、调味香料之类,都能助火热伤元气。生食、冰冷的食物以及坚硬的食物,也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这些都应该禁食。如果阴火已出现衰退的迹象,受损的三焦元气还未恢复,口中淡而无味的,这时太咸的食物也应当禁食,因为咸味沉降功用会阻碍阳气的升发。

药应因证而用

所谓“药禁”,是指胃中元气不行,阴火内灼,津液被灼而干涸,病人就会寻求汤水来解渴,这不是实火所致的口渴,而是胃中津液缺乏的口干;不是热盛,而是血虚津亏。治疗时,应当用酸味药以生津,甘味药以益胃,而像五苓散中的茯苓、猪苓、泽泻等渗利的药物则应该禁用。倘若病人出汗过多,就应当禁用利尿药;反之,如果病人小便增多,也应当禁用发汗药。咽喉痛,多由阴津亏虚、虚火上灼所致,便应禁用发汗、通利小便等有损津液的药物。在治疗热病的时候,如果大便排出顺利,就不要再过用泻下药。如果大便干结涩滞,这是由于津血亏虚,不能濡润大肠所致,应当用当归、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等药和血润肠,不要用泻药,因为泻药伤津,更应当禁用燥药。呕吐过多的病人不要再用吐法,如果呕吐而大便虚软不硬的,这是脾气壅滞所致,应当用生姜、橘皮之类的药以宣散脾气。如果呕吐而大便不通畅,这是胃肠热盛、浊气上逆所致,应该以通利大便泻热为宜,因为热清气降则呕吐自止。而上面所说的生姜、橘皮之类药物就应该禁用。各种恶疮以及小儿麻疹后大便干结的,是胃肠火热未清所致,应当用清火通便的药物,而生姜、橘皮之类的辛温药物也应禁用。比如,病人出现脉弦,又有中气亏虚的,是脾胃亏虚,是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所致,应当平肝扶胃,误用平胃散以平胃实是错误的。如果出现脉缓,这是脾湿所致,应当除湿健脾,误用黄芪建中汤抑肝安脾,就犯了实证用补药,虚证用泻药的错误,会使实证更实,虚证更虚。

人是禀受自然界湿土所滋生的水谷而养胃的。胃与湿土,名称虽然不相同,其实胃与湿土具有一样的特点。湿土能生长万物,胃能摄取饮食水谷而荣养全身。水湿本来能滋养胃,但是如果胃中水湿太过,反而会阻碍胃气的运行,所以应该祛除太过的胃湿。如果胃气虚弱,只有依靠饮食的滋养。所以张仲景说:脾胃元气旺盛,胃口就开了,就想吃汤饼了。可是,胃气虚弱而吃汤饼的病人,往往难以消化,会使水湿结聚、痰饮内生而导致胃病加剧。因为湿能助火,火旺,湿热郁滞不通,就会出现大热,因此在胃虚初病时,不可再吃滞胃助火的食物。

总之,我们在治病的时候应当观察四时节气的变化,分辨疾病的六经脉证的传变,审明病情的转归,然后再根据综合分析的情况考虑处方用药,少犯时、经、病、药四禁,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