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病从脾胃生
10268400000022

第22章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

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春夏升浮,秋冬降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气生发,阴气才能增长;阳气收敛,阴气才能潜藏。”一年中,春夏属阳,主生长升浮;秋冬属阴,主收藏降沉。万物的生长和杀藏都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一年是以春季为岁首的,正月建寅,天气由寒转温。初生的少阳生发之气,也开始由地泉之下上升至天空,这时万物发芽、裂壳并生长起来。到了立夏时节,少阴暄热之气炽盛于天空,草木生长繁茂,枝叶郁郁葱葱。这是春夏阳气生长化物的功能活动和阴气滋长以构成有形物质的体现,即所谓“天以阳生阴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一年中的上半年(即农历大寒至小暑)是天气主令,天为阳,主升浮,自然界中呈现出一派主升主浮、生机勃勃的景象。

到了初秋时节,太阴的雨湿润泽之气下降到地上,逐渐转为清肃之气,这时秋行燥令;天气凉爽,空气干燥,风肃霜降,万物凋零,枝枯叶落,好像毫毛一样在摇落。冬天来临,少阴敛藏之气又退伏于地泉之下,流水冰冻,大地开裂,万物深藏周密。这是秋冬阴气布散,阳气敛藏的表现,即所谓“地以阳杀阴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一年中的下半年(即农历大暑至小寒节)是地气主令,地为阴,主降沉,自然界中呈现出一派主降主沉、收藏沉降的现象。

春天气候温和,夏天气候暑热,秋天气候清凉,冬天气候寒冷,这是一年四季正常的次序。所以说:春季是一年时序的开始,如果从春天开始一切都井然有序,那么全年的生、长、化、收、藏就会顺畅而不错乱。春升夏浮,旨在秋冬的降沉;秋降冬沉,旨在春夏的升浮。阳气升极而降,阴气降极而升,如此循环往复,没有终结。所以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实质都是阴阳升降矛盾运动规律的体现。

脾胃要经常顾护

假设自然界中阴阳交错,胜复的变化,是从阴阳升降开始的;那么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其呼吸升降运动,也好像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一样,其脏腑功能也是以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为准绳的。比如,胃是水谷之海,饮食进入胃中,化生水谷精微先上输至脾,再由脾散精于肺,上行的精气就如同春夏升浮的阳气,输布并荣养全身,这就是清阳之气上升为天的意思;有升必有降,清阳之气上升必然会导致浊阴之气下降,肺气清肃,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下降的浊阴之气就如同秋冬降沉的阴气,水谷精微被吸收后剩下的糟粕经大肠传化并排泄掉,这就是浊阴之气下降为地的意思。

如果人们顺应四时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起居作息有一定的规律,能趋避寒冷和暑热,饮食有节制,能够控制情绪,不大喜大怒,保持心境的平和,并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随时调节,体内阴阳之气没有偏胜,那么人的身体就会健康。不然的话,就会损伤脾胃,使元气下陷,或者下陷日久而不能升发,就如同四季只有秋冬的降沉,而没有春夏的升浮,就会使生长的功用下陷于肃杀的地气中,而各种疾病也会由此产生。相反,如果清阳之气升而不降,就如同四时只有春夏的升浮,而没有秋冬的降沉,同样会引发疾病。脾胃是人体升降运动的枢纽,如果人的脾胃健旺,其他脏腑气机升降相宜就会禀受胃气的滋养,不会变生疾病,反之,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当然,只有明白四时升降浮沉的道理,才能正确理解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才能明白一个“履端于始”的重要性。只有经常顾护脾胃,顺应四时阴阳调神养生,方可获得健康。

阴阳寿夭论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所谓“阴精所奉”,是指地下的精气升至天上,也就是春夏时节阳气生发、阴气增长。所谓“阳精所降”,是指天上的清阳之气降到地下,也就是秋冬时节阳气收敛、阴气潜藏。例如,地下潜藏的阴精,到了春季,在阳气的引领下,开始向上升腾,这就是春天的“生发之气”。时序推移,到了夏季,阳气升极而浮,这就是夏天的“蕃秀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随着时序的推移升至天上,就化为天上的清阳之气。人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生发向上的规律,就能长寿。天上的阳精,到了秋天,会随着阴气的下降,肃降于地,成为秋天的“收敛之气”;到了冬季,阴精下降到极点,就潜藏于地下,成为冬天的“闭藏之气”。木、火、土、金、水五运随着时令的推移下降于地下,就化为地下的浊阴之气。人如果违背了这种潜藏向下的规律,就会生病,甚至夭折。

《素问?五常政大论》还说:生命时刻存在着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这叫做气立;假如呼吸停止了,那么生命与自然界的交换也就会失常,生化的源泉也就随之断绝。生命的内在气化活动规律和调控机制,叫做神机;如果神的调控丧失了,那么生化的机能也就会停止。这些都是清阳之气不但不升反而下降的结果,精气升降的关键在于脾胃。人的脾肾,与大地相似,都有生化孕育的作用。脾(胃)是后天之本,五脏所需的精气都是通过脾转输的;肾是先天之本,五脏的精气都贮藏于肾。脾肾所生化、受藏的阳精和阴精都要上奉于心肺,就如同自然界春生夏长的升浮之气一样。而上奉的精气都是胃中的水谷精微化生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作息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制,吸收生化清净的精气,不使脾胃元气受到损伤;元气就不会像秋冬肃杀之气一样下降至肝肾,并影响它们的功能。这样,人的生命才能达到自然应有的寿数。

五脏之气交变论

《素问?五脏别论》说:臊、焦、香、腥、腐等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上焦心肺。《难经?三十七难》说:肺开窍于鼻,肺气是与鼻相通的,肺气和则鼻窍通利就能辨知香臭。张洁古说:视力明晰,听觉灵敏,是耳目清爽的反映;鼻能分辨香和臭,感知外界的寒热,这是鼻窍通气的反映。耳、目、鼻的生理功能,都是人体内养脏腑、外利九窍的功能活动的体现。例如,三焦是水液出入的通道,它开窍于喉,出于鼻。鼻是肺的外窍,这是鼻的本体;而鼻可以明辨香臭,这是鼻的功能。心主五气,但是必须通过鼻窍的传递才能得到反映。五脏与九窍的关系,有的是直接相互为用的,例如,目是肝之窍,肝气和,目才能看到五色;口是脾之窍,脾气和,口才能分辨五味。但也有不是直接相互为用的,例如,心主五气,肺开窍于鼻,心火克肺金,而心却要靠鼻来辨别香臭;肺主五声,肾开窍于耳,肺金生肾水,肺却要靠耳来听到五音。耳是肾的外窍,其本体属肾,而其功用却在肺,因肺本主声,所以耳能听到声音。

还有一种说法,声是直接发出的单音,属于自然中刚健的阳气;而音是混合起来间接发出的,属于自然中柔和的阴气。取材于地生成的各种材料,如竹管、铜管等制成的五律,可以发出清浊高下的声音。对人而言,人的喉管也是发音的孔窍。口腔是发声的门户,也是三焦发挥功能的部位。肺与心相互联系,人的言语才能从口中发出。这是因为舌是心之苗,舌又在口腔中。只有通过心的主持舌才能发声,因此心代表了舌的本体;但是喉为肺的门户,具有通气和发音的功能;三焦开窍于喉,喉管要想发音还需借助三焦之气,因此三焦又代表了肺的作用。这是不可不知的。

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的精气可以上注于目,目得肝气滋养就会明亮清澈,再通过光照亮万物并使其可见,目便能分辨各种颜色。目的生理功用,与肝肾关系密切。肝是目的精气居留的地方,这是因为肝是藏血之脏,目得血便能视物。肾主贮藏五脏的精气,其精华同样要上注于目等孔窍。五气由鼻吸入,并贮藏在心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运行于上焦阳道,气行血随,输精于鼻,鼻就能辨别香臭。《灵枢?决气》说:气虚,会使人眼睛模糊;精虚,会引起耳聋。《素问?五脏别论》又说:心和肺一旦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不正常了。这些都说明了耳、目、口、鼻、舌五官的功能要想正常发挥,都需借助胃中清阳之气升发上达于头面官窍。而劳倦过度,饮食没有节制,损伤了脾胃,导致阳气下陷,清气不升,则五脏所主的九窍就都会发生病变,甚至机体也易受邪气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