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水晓星沉,
人影憧憧早动身。
肩挑车载集上卖,
勤劳人家几多春。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山东的集市贸易在明清时期获得了发展。大量农副产品在星罗棋布的集市交易中汇聚流转,船装车载运往城镇,为山东市场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山东商人的活动提供了空间。
山东集市的勃兴始于明代中叶,到嘉靖年间已初步形成一个集市网络体系。清代中叶山东集市数量已达两千二三百个,光绪年间再增至近3000个,平均每州县有集市20余个,与明代相比增加了70%以上。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对集市牙行、税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清理、整顿,也对农村集市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在相当大范围内造成人口流失,经济衰退,明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农村集市也遭到很大破坏。如山东濮州,明代后期已有集市30余处,经明末清初兵燹水患,有2/3以上的集市市椽无存,付之蔓草,有幸保存下来的几个集市也是无南北聚物,市肆不过豆、米、麦及牲畜也。到清代康熙中叶,在全国范围内战事已毕,社会经济复苏,集市也随之逐渐恢复,有些地区还有新的发展。如鲁西平原经济得以较快恢复,农村集市也开始出现增长。至清代中后期,夏津县的农村集市已经发展到30个,青平县有集市16个,唐高州有26个,恩县46个。许檀教授的研究表明,明朝后期,山东全省大约有集市1700余个,清朝前期增加至1800余个,清中叶猛增至2300个左右,光绪年间则发展到3000个。
清代中叶山东集市分布已相当密集,集市交易面积平均只有66平方公里。其中,以平原区的曹州、济南、东昌三府密度最高,鲁中山区的沂州府和山东半岛的登州府相对较低。平均交易半径多在4~6公里之间,山区稍大些。换言之,小农赴集市购买或出售商品,一般选择最近的集市,步行只需花费半日时间,最多一日可以从容往返。这一集市密度与北方其他省区相比差别不大,山东的集市密度或许还可算是较高的。而在江南地区农民上市交易一般多利用清晨时间,并不需耽误一天的农作。这一点固然有南北方交通条件(江南水网区交通便捷)以及习惯上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当然也是重要因素。明清山东农村集市的兴盛,足以证明山东农村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发育。
明清时期,除了农村集市外,庙会是农村市场中另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交易形式。庙会作为固定集市,促进了农村商品流通的繁荣。
庙会,又称古会、山会、庙市、香会等,乡间有“赶庙会”、“逛庙会”、“赶山”、“赶会”的习俗。庙会原为祭祀寺庙神佛而举行的集会,地址一般设在寺庙所在地或附近地方,会间往往还要唱大戏,后来渐渐有商贩加入,集祭神、游乐和贸易三大功能于一身,而且贸易功能越来越重要。因此庙会是一种时间固定的农村集市,是除了乡集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农村市场形式。《中华全国民俗志》记载,荣成县之东,距城30里,有座山,山有成山庙,俗称始皇殿。每年阴历六月初五日,附近各村,群趋赛会,名藤将军会,演戏五日,远近人士咸来赶会,有拈香者,贩夫走卒,奔走喧嚷,大有人山人海之观。曲阜市孔林前的“林门会”形成的原因独特一些,此会一年两度,春天以清明节为正会,前后三天,秋天以农历十月一日为正会,也是前后三天。这两个日子都是上坟祭祖的日子。开始是因为孔姓家族多有远近来上坟的人,孔林门前遂有人设摊卖祭祖的香、纸、蜡、锞,搭棚经营临时饮食,后来渐渐有人售卖土产、百货,再后竟发展成为以出售锄、镰、锨、木杈、扫帚为主的大市场了。正会日从北门鼓楼,至孔林大门(俗称“大林门”)前,“神道”数里,古柏淹没在人群中,赶会的人来自数省数十县,成了省内规模大、特色浓的大山会之一。
庙会开始时,总要祭神,名目各地不同。招远县城东温泉旁,旧时有庙名泰山行宫,供碧霞元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元君诞辰为庙会,会前祭神活动名为上香、进香。海阳县从前的“圣母会”,“正山”前一二日举行“娘娘行香”仪式。届时,鼓乐齐鸣,仪仗前导,“娘娘圣驾”随后徐行,每到一村,村民鸣鞭炮、烧香纸、摆供品,叩祭圣驾。正山日,仪式引导“娘娘圣驾”到山会受拜,僧道奏乐,诵经接驾,众人捧香举行“朝山”仪式。祭神仪式之后,娱乐、贸易活动才自由展开。
各地庙会每年都有几次、几十次。例如,曲阜有正月初二至十六的鼓楼门会、正月十五夫子洞庙会、清明节林门会、腊月大庄花会等等;临清有正月初一大宁寺庙会、二月十九日静宁寺庙会、三月三日小金顶庙会(又称五龙宫庙会)、三月三十日歇马厅庙会、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庙会、九月十五日和腊月十五日碧霞宫庙会、九月九日永寿寺庙会。
庙会上的贸易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山货。这是指当地的或远道而来的各种土产和木制农具、日用器物,如农具的把柄、犁、木锨、木筢、风箱、桌、椅、板凳等;铁器农具、日用器物,如镢头、锄头、铁铲、瓦刀、木匠工具、门环、门扣、担杖钩子等;各种条编、草编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新制成的大车、小车等。所有这些行市、货物的数量、品种都比平常集市多出数倍,买者卖者都有赶山会的传统心理,甚至有百数里之外亦来卖山货的。有的山会贸易不限于山货,如招远的“东庙会”,正山日为四月十八日,但从四月一日开始,附近城里各行各业大小市俱移庙下,从四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则日日为会,皆称元君神会。会期之长久,贸易项目之多,是他处所不及的。长岛县庙岛,周围列岛围成一个塘湾,也称庙岛塘,从前是登州外港,南北船只多汇集在此。岛上有庙,名天后宫,供奉海神娘娘。每年七月七日娘娘庙起会,唱戏7天(有时竟唱21天),附近各岛渔民都划小船来赶会,南北各种货船此时也在这儿停靠,海上帆樯林立,岸上、船上全都是赶会的人。这个会上买卖的东西和别处大不相同,多数是为远行的船做补给的行当,油、盐、酱、醋、烟、糖、茶,各种米、面,各种点心,还有锯得短、劈得细、专供船灶做饭用的劈柴。登州城来的货郎,像串街一样从这条船跳上那条船揽生意,形成了海岛庙会的特殊景观。
第二类是饮食与玩具市场。庙会不同于平时集市贸易,带有明显的游乐性质,因此饮食与玩具市场特别发达。
饮食方面,饭馆、酒馆、茶馆多临时搭布棚、席棚,或即露天营业。更有许多小贩游串于会场人群中,哪儿有生意,随时停下营业。
庙会上的饮食市场,又常常带着季节的特色。济南千佛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各有一次。九月九的庙会,适值附近山村柿子下树,会上遂有数不尽的柿子摊贩,各种各样的柿子任人挑选,因此有“柿子会”的别名。与柿子同时上市的是颜色火红的山楂,卖山楂的人为投合赶会人要吃更要玩的心理,用细麻绳把山楂穿成长长的一串,连成一圈,儿童、青年买得一串挂在项间,特别开心。
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卖风筝的、卖“鬼脸儿”(假面具)的、卖竹木刀枪的、卖滑石猴的,不胜枚举。泥玩具中的“皮老虎”、木玩具中的“哗啦捧”最为流行。卖玩具的方法有摇彩、套圈、打枪种种。
第三类是各类民间艺人的表演营业。常见的有耍刀枪的、耍戏法的、耍猴戏的、演傀儡戏的、说快书的、说大鼓书的、跑马戏的等,都在广场演出,赶会的人争相围观,每演一个或几个节目,艺人即绕场募钱。只有“拉洋片”的是按座收钱的。“拉洋片”又称“看西洋景”。道具为一大景箱,分上、下两层,皆有画片可轮转调换,上部画片开大景框对外,代为招幌,下部景箱封闭,仅留四只“眼”。顾客坐条凳上,俯首于“眼”上观看,艺人立于箱前,边操纵画片轮转,边以唱词作解说,箱内且悬一套锣鼓,以机线相连,拉动机线即可为艺人的演唱伴奏。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是民间庙会比较集中的地方。民国清平县庙宇林立,春秋佳日往往演剧赛神,年有定期,谓之庙会。每届会期则商贾辐辏,士女如云,车水马龙,奔赴络绎,极一时之盛。夏津县、东阿县、阳谷县、滋阳县等地庙会处处可见,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