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话鲁商
10260100000003

第3章 左采桑右织麻陌上人家

鲁地滨海又耕田,

户户栽桑且养蚕。

机杼扎扎声到晓,

万载千匹上客船。

山东沧海桑田,山河临风,渔耕并存的自然条件,使山东人“下海扳得船,登岸打得柴”,有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条件。因此,自明清以来,山东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为鲁商的兴起准备了物质基础。

首先,棉花的种植。山东种植棉花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嘉靖年间青州府的临朐县。该县民勤耕务,颇种棉花为布。万历年间,兖州府汶上县:棉花,漕河以西,地多宜之。到了清代,棉花在运河流域大规模种植。如运河以西、黄河以北的曹州府濮州,在康熙年间,地植棉花,每亩可收200斤花,有人种万亩以上者,以此致富。康熙末年,巨野县的棉花,已经由以前的“白一色”,而发展到“紫花、湘花、茧花、豆花四种”。

菏泽县地多种棉,纺棉为布,转鬻四方,其利颇盛。郓城县其地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获利远在五谷之上。乾隆年间,东昌府高唐、夏津、恩县等地宜木棉,江淮商人列肆收购,乡人不少因此致富。冠县种植棉花是自嘉庆年间开始的。山西灵石县人梁永康任该县知县,看到该县多沙地,民无以供赋。为了保证田赋的征收,他先拨出额地172顷,使民改种木棉,结果利倍树谷。后来,梁永康自己说:“卫河以北清水各庄,种棉者多,夙称富庶。改种木棉,多获其利”。运河东岸、马颊河以南的清平县,嘉庆年间,人多种木棉,棉花市场,四方贾客云集,每日交易以数千金计。夏津县在乾隆年间,地宜木棉,农民卖棉花的市场集中在城内,自丁字街口,北直抵北门,皆为棉花市。秋成后,花绒纷集。年之丰歉,率以此为验。西部运河流域如此,其他府县棉花的种植也在逐渐普及。如济南府历城县,乾隆年间植棉处处有之。章丘县宜木棉,秋夏之交,木棉花发,云罗绮布。青州府寿光县棉花种植者尤多,新旧猕河两岸,村民大抵以种棉为业。

其次,烟草的种植。山东烟草的种植是在顺治年间。《滋阳县志》记载说,烟滋阳旧无种。自顺治年间,城西三十里颜村店、史家庄创种。相习渐广,至今遍地。每岁京客来贩,收买者不绝。到乾隆元年(1736年),方苞指出:种烟之利厚与百蔬则和五谷。因此,“上腴之地,无不种烟”,由此可见,山东在乾隆初期,种植烟草已经是很普遍。滋阳以西的济宁州是山东种植烟草最多最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康熙年间,膏腴尽为烟所占。当时城东人臧咸(号虚斋)算了一笔种烟账:每亩之地,种烟草三千株,亩得烟叶五百斤,斤得钱十五文,合计亩得七千五百文,效益好得不得了。寿光县的烟草种植,是从济宁传来的。据记载,烟草自康熙时,有济宁人家于邑西购种种之,获利甚盈。其后居人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到清朝末年,山东烟草的种植进一步扩大。东平州烟叶销售直隶,岁约十余万斤。肥城县烟叶随地种植,可获厚利。昌潍一带成为中国清末以来与安徽凤阳、河南许昌齐名的全国三大烟叶产地之一。

其三,山东果树种植在明清时期也有发展。山东果树种植以枣梨为最,核桃、柿子等次之。嘉靖《山东通志》称,梨出东昌临清、武城者佳;枣六府皆有之,东昌县尤多,商人货于四方。平原、恩县两县接壤的马颊河西岸临河一带,北自梅家口、董家口,南至津期店五六十里多种植果树,枣梨桃李之属获利颇多。甚至出现了果树种植专业户,每年以梨枣果品的收入开支全家衣食日用所需和交纳赋税。运河沿岸的临清、聊城、张秋、济宁、峄县等都有果品集散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年间山东经运河输往江南的枣梨等干鲜果品每年即有6000万斤之多。青州府益都、临朐等县所产果品以核桃、栗子、柿饼为多,柿树果实加工为柿饼,与核桃、栗子等一起贩之胶州、即墨,远销江淮闽粤。菏泽产的牡丹、肥城县的水蜜桃、益都县的银瓜、乐陵等县的金丝小枣、沂蒙山区的苹果等都是满山遍野,大面积种植,行销全国,誉满海外。

其四,蚕桑种植。山东自古为蚕桑之地,自汉唐乃至明初,是全国重要桑蚕区之一。明中叶以来山蚕业迅速发展。山蚕,山东古已有之,明末清初开始由野生发展为大规模人工放养。放养山蚕与家蚕相比工省利厚;同时无论丘陵山地,只要可种植槲、椿、柘、柞等树之处均可放养,不需占用耕地即可获厚利,故清代发展十分迅速。

山东的山蚕业主要分布于鲁中山区的沂州、泰安二府和山东半岛青莱登三府的部分州县。康熙时人张新修所著《齐雅》中说,山桑,登莱青兖四府凡有山谷之处无不种植。不论顷亩,以一人所饲为一把手,有多至千手之家。不供赋税,坐享千金。康熙年间沂州府多种树畜蚕,弥山遍谷,一望蚕丛。又有记载说,山蚕,齐鲁诸山所在多有,而沂水所产为最多。稍后,登州府山蚕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各州县农户“均以养蚕为业,种柞为本,依山茧为养生之源。”

放养山蚕除民间自行传播外,山东地方官也大力提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下令济南、泰安、兖州府属各州县地方官购买勃槲树种,发给百姓种植,以发展山蚕养殖。此项措施很快收到了相当的实效。如乾隆四十七年泰安县收橡种发给贫民,设法劝种,山麓殆遍。槲之大者为橡,故俗呼橡子树。山东半岛莱州府宁海州种柞养蚕,也是乾隆年间知州李湖所倡导,故民间立祠祀之。

其五,种植油料作物。花生在山东的引种大体始于乾嘉年间。引种最早的是鲁西北运河沿岸的临清、丘县,乾隆年间已见于记载。

鲁西北虽引种较早,但真正推广却已是光绪年间了。

经济作物的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证。山东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棉纺织、丝织,以及粮食、烟草、果品加工最为普遍,大多为小农的家庭手工业。它以土地产品为原料,通过再一次的劳动投入得到一个附加值,从而增加了小农家庭的总收益。山东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是在种植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与种植业分布密切相关。

棉纺织业是山东最普遍的家庭手工业,主要分布于鲁西北、鲁北棉区。

明代山东棉纺织业尚不发达,故棉花大量输往江南,而从江南返销棉布。明中叶以后,棉布渐转向以市场购买为主,山东棉纺织业开始向商品生产转化。据不完全统计,明代中后期山东已有近20个州县有商品布生产。

山东半岛是重要的茧绸产区,据说山民有以茧绸起家至巨万者。登州府莱阳县产茧绸,有巨贾发银收贩。莱州府昌邑县所产亦丰,本境山茧不足供给,需从日照、寿光等县输入原料。登州府的福山、招远、栖霞,莱州府的安丘、诸城等县均有茧绸出产。山东半岛所产茧绸是漳、泉海船赴山东贸易回程所载的主要商品之一。济南府长山、淄川等县也产茧绸。长山县俗善织山茧,男妇皆能为之。从乾隆年间开始,织山绸成为淄川县小民糊口和谋利的一项新的家庭手工业,出现了不少只有一张织机的小机户。这里非山蚕养殖区,原料丝系从鲁中山区的泰安、莱芜等县输入。栗家庄树荆堂恒盛机房的创始人毕丰涟就是上述小机户中的一个。毕氏在乾隆时以一张织机起家,道光时恒盛机坊发展为织机20余架,光绪年间更成为一个拥有场房20余间、织机72架,雇工百余人,月产山绸300匹的大规模的手工工场。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山东山蚕养殖已发展到30余州县,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州县具有相当规模的茧绸生产。

明清时期山东的粮食加工主要有酿酒、制曲、榨油等。酿酒制曲主要分布于平原粮产区,而榨油业则以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较盛。此外,制香、造纸、皮毛加工、采薪烧炭、烧造石灰等等,也是清代小农较多从事的家庭副业。

明代山东制曲也很发达。如嘉靖年间临朐县西南乡好造曲,交易为利。濮州商人许卫招伙计数人籴麦踏曲,岁数万,载至直隶真定府发卖,货至千金;青州府乐安县的唐头寨是明代沿海贸易的一个重要码头,每年二至五月间,山东、辽东、永平、天津商人汇聚于此,贩运曲块,往来不绝。康熙年间张秋镇曲行税收居该镇诸行之首。鱼台县谷亭镇在明代是一个重要的粮食加工和集散市场,商人鬻曲蘖岁以千万。山东小麦主要产区滕县,明清时代,每年麦收即有商人前来购麦制曲。临清更是山东最著名的粮食转运中心和加工地,每到麦收之际,富商大贾往往挟持巨赀,广收新麦,安箱踏曲,明清两代皆然。

山东酿酒以高粱烧酒为多。大约每高粱一石配曲70块,出烧酒100斤。青州府博兴县地势低洼,秋粮多种抗涝的高粱,再以高粱加工酿酒,白酒是该县最大宗的商品之一。嘉道年间禹城县有烧锅40余所,每年用于酿酒的米麦高粱不下数千石;滕县更是酿户大者池数十,小者三四,池日一酿,酿费粟一石二斗,该地“十室之聚必有糟房,三家之村亦有酒肆”。光绪年间邹县有烧酒作坊17家,共有酒池111座,每池每年酿酒5000余斤,全县共酿酒50余万斤。章丘县共有烧酒作坊110余家,每年产酒100余万斤,除销售本县外,亦行销邻县。诸城县高粱酒销售本县每年90万斤,由涛雒、胶州水运上海、吴淞、刘河,每岁销行10余万斤。

榨油业,到清代中叶山东至少有30余州县生产商品油,品种有麻油、菜油、棉籽油、豆油等数种。不过,山东榨油业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清中叶以后,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传统的大豆输出在此时转为以豆油、豆饼输出为主;同时随着花生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传统的榨油业增加了新的原料,果油很快成为大宗商品之一。光绪年间,豆油、花生油已取代麻油、菜油成为榨油业的主要产品,其产量也相当可观。

山东半岛的莱州府是山东榨油业最发达的地区,豆油、花生油都是大宗输出商品。如平度州,豆油每年出售万篓,每篓百七八十斤,花生油称是。本境销者十之二三,出口者十之七八。诸城县豆油,由涛雒、石臼所、胶州等处水运上海、吴淞、刘河,每岁销130万斤;花生油由涛雒、石臼所、胶州等处水运上海、吴淞、刘河,每岁销行十五六万斤不等;豆饼陆运昌、潍,水运上海、吴淞等处,每岁销行30万包(一包约20斤)。潍县、高密所产亦为数不少。鲁中山区沂州、泰安二府榨油业以花生油为主。光绪《费县志》记载,落花生百年前仅有种者,今则连阡累陌,取其仁打油,兴贩四出。肥城县豆油、豆饼、花生果油皆为行销外境之大宗,每岁约进银万余两。新泰县花生果油岁可收万斤。这里地处山区,无水运之便,所产花生油、豆油多由陆路用手推车运至(江苏赣榆县)青口销售。其他如运河沿岸的茌平、郓城、宁阳等县也有大量豆油、花生油出产。

山东的烟草加工业是随着烟草种植的推广逐渐发展起来的。山东大部分产烟州县都设有烟行、烟铺,从事烟草购销与加工。较大的烟草加工中心则有滋阳、济宁、临朐、潍县等。滋阳是山东加工烟草最早的县分,康熙年间已是各处添设烟行,从事加工与销售。与滋阳相邻的宁阳县,清中叶以后烟草产量销量颇巨,但加工能力不够,大贾运至滋阳北乡碾末,然后北销,赴以供鼻烟之用。同治年间,滋阳城内有烟行一家,烟铺六家,除一家注明系销售潮烟之外,其余各家均为从事烟草购销、加工的烟店。济宁是清代中叶山东最大的烟草加工中心。道光年间,济宁皆种烟草,制卖者贩郡邑皆遍,富积巨万;城内有烟草加工场六家,捡烟叶加工烟叶的雇工达4000人之多,每年买卖至白金200万两。

莱州府高密县北境多湖泽,盛产蒲草,制为蒲席、蒲扇、蒲鞋等;县境西南地势低洼易涝,种高粱者十之七八,其皮可织席,故当地人多善于织席。该县还产莎草,居民织蓑最工,邻邑争购之。潍县滨海滩涂宽广,计地数百顷,多种植芦苇,水浅之处则种蒲草。妇女多从事编织业,以苇织席,手艺敏捷者一日可成方丈,席一具值钱一钱;或以蒲草编织蒲鞋、蒲包、蒲团。兖州府曲阜县秫席一项为县境出产大宗,每年销数颇广。青州府寿光县,席为该县四大货产之一,本地所产芦苇不敷用,商人常赴他邑购买。诸城县北境多种高粱,诸村落取其皮以织席。光绪年间该县每年秫席、苇席产量为30万领,其中很大一部分由董家口水运上海等处销行。

再如麦编,曹州观城一带贫民妇女皆以麦莛制辫为业,清末山东开埠之后,由于出口的刺激,原有的麦编产品很快发展为出口之大宗。莱州府掖县,草辫鬻泰西之人,载往烟台出口,盛时一年可销行30万缗。平度州每年出口草帽辫4000包,售与本境者半,售与掖商者半;曹州府朝城县也以麦辫为物产之大宗,有莱州商人在县境设栈,运至青岛出口,每岁销行2000余包。

临清制砖是山东陶冶业最著名的产品。明清两代修建北京皇宫和陵寝用砖大多是临清烧造的,民用陶瓷的制造则以青州府颜神镇为著名。嘉靖《山东通志》记载,陶器出青州颜神镇,居人相袭善为陶,其规制如缸、如罂、如釜、如缶之类,其利民不下江右之景德镇。据说,明代颜神镇业陶者已有千人;清代颜神由镇升为博山县,业陶者分布更广,北岭、山头、务店、窑光、八陡、西河等庄居民均以制陶为业。博山陶瓷业多属家庭工业,其产品虽不如景德镇精致,但质坚价廉,因而很受一般百姓欢迎,其产品远销关外及黄河流域诸省。

琉璃(即料器)也是博山极负盛名的手工业产品。博山琉璃制造大约起于明代中后期,据兵部尚书孙廷铨所言,其先祖自洪武垛籍领内官监青帘,故为世业,即琉璃制造原为官办手工业,其转为民营当在明中叶废除匠籍制之后。博山的琉璃制品种类很多,最上者为青帘,其次为佩玉、华灯、屏风等,皆穿珠之属,错采雕龙,多为宫廷所用,民间所用者如风铃、念珠、簪珥、棋子、泡灯、鱼瓶、葫芦、响器等等,其销行范围更超过陶瓷器,北至燕,南至百粤,东至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

其他如青州府安丘县景芝产瓦器,甘泉产碓,其利甚博。莱州府高密县砺阜山产砺石,陶人合土造为瓮缶。运河沿岸的陶瓷产地,如东昌府莘县之大三门、小三门等村居民善陶罂缶,勤业致富;兖州府峄县之钓台山及齐村、许池诸岭产青垩、白垩土,质坚性黏,做什器尤良,行销四方,皆得厚值;泗水县柘沟赤埴,陶为瓮盆,四方贾之;平阴县之合山,村人以陶冶为利;范县陶器每岁可售万余金;肥城县罗家窑等村所产瓮盆等瓦器也为贩运出境之大宗。清代山东大部分州县多有陶人、陶匠,不过,除临清、博山等少数州县外,大多系于农隙为之的副业。

此外,制香、造纸、皮毛加工、采薪烧炭、烧造石灰等等,也是清代小农较多从事的家庭副业,兹不一一赘述。

据不完全统计,清中叶前后山东大约有2/3的州县有棉纺织生产,其中已形成较大输出能力的有20余州县;从事桑蚕丝织业的约20余州县,山蚕丝织也有20余州县;编织、陶冶,以及粮食加工、果品烟草加工等也有相当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家庭手工业已成为农户家庭经济以及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家庭手工业、副业发达的州县相对较为殷富。如齐东县布匹输出每年达数十万匹,收入颇为可观;临朐县蚕丝业收入为该县收入之最大宗,每年达百数十万两;寿光县盐、丝、席、布四大货产之中有三项是家庭手工业产品。靠家庭手工业致富的例子亦有所见。

山东农业的商品化生产和手工业的普及,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商业利润的刺激下,很多山东人开始经商,发家致富。加上山东水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一个易于经商的地方。尤其是运河开通之后,各地商品纷纷涌来,这种形势刺激了山东人开始大规模走上经商的谋生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