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为东兴兴山东,
鲁人饭店第一功。
鸡片做成芙蓉样,
下箸皆言鲁人能。
东兴楼创建于1902年,以菜肴的清素鲜嫩、摆设的富丽堂皇而著称。名为楼其实是平房,三进又两个跨院,房子不算大,可是间架特高,简直不成比例,据说其间还有个故事。当初兴建的时候,一切木料都已购妥,原是预备建筑楼房的,经人指点,靠近皇城根儿盖楼房有窥视大内的嫌疑,罪不在小,于是利用已有的木材改造平房,间架就特别高了。直到1937年路南盖东兴楼礼堂前一直是出廊四合大房。据说东兴楼的厨师来自御膳房,所以烹调颇有一手。
过去北京的饭庄分两大类,一种是包办大型宴会,一次能摆酒席90桌,并备有供堂会的戏楼的饭庄;一种则主要是应时小卖,菜肴多样,顾客随要随做,兼办小型宴会的饭馆。东兴楼设有两个厨房,兼有饭庄和饭馆两种职能,从而增强了它在同业之间的竞争能力。东兴楼经营的风味菜肴属于山东省胶东菜系,特点是清、素、鲜、嫩,油而不腻。不论南方人或北方人,也不论中国人或外国人都非常爱吃。在北京山东馆子里,东兴楼无疑的当首屈一指。
东兴楼室内装饰讲究,餐具是象牙筷、银勺。制作菜品是山东胶东风味,讲究清素鲜嫩。生意日渐兴隆,由于选料精细,烹调技艺高超,成为北京“八大楼”饭庄之首。东兴楼的芙蓉鸡片为镇店名菜,取鸡胸肉剁成泥,加蛋清搅和,使二者融为一体,入温油锅中摊成片状。制作过程虽简单,但恰到好处的火候则最见厨师的功夫,鸡片要大而薄,色泽乳白,熟而不焦,入口软嫩爽滑。
东兴楼开业后,是清廷大官僚上下朝时歇脚休息、吃点心用餐的地方。进入民国后,它的服务对象多为军阀政客,当时军阀政客请客无不在东兴楼,故北洋政府时期是东兴楼最鼎盛的时期。1932年,白崇禧请客要吃中餐份饭,银元14元一份,当时没有一家饭庄敢应,只有东兴楼接下来。
话说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城不久。那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春节过后,京城东华门大街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彩绸飞舞,鞭炮齐鸣,原来,设在这里的“东兴楼”,在这天正式开业了。清代著名书法家“长白钟兰”撰写的东兴楼匾额,悬挂门端,金光闪闪,庄重气派。
东兴楼的东家有二,一位姓刘,在皇宫里管书,外号书刘,一位姓何,是放印子钱的大财主。他们二人请的一位领东(即总经理),名叫安树塘。这安树塘出身官宦家庭,精明强干,深通经营之道,却又为人和善,忠厚敦诚。他对两位东家说:“吉时开业,东兴楼占了‘天时’;地近皇宫,既通繁华街道,又得清静幽雅,文武上朝,必经此地,东兴楼占了‘地利’;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又不如人和。这‘人和’二字——二位东家放心——就看小弟我的了。”
安树塘兢兢业业,心思全用在东兴楼饭庄的经营管理上。每天清晨他第一个来到店里,恭候师傅、伙计;晚上,一定要等大家完活儿,向各位一一拱手,道了辛苦,才肯离去。安树塘行得端,做得正,赢得了全店上下的尊重和信服,同仁合心,生意兴隆,每年盈余四五万两白银。
安树塘在东兴楼整整干了35年。当初刘、何二位股东投资3万两白银,而东兴楼饭庄一年的纯利就达四五万两!30多年来,由于安树塘经营有方,东兴楼门前车马不绝,一派繁荣。安树塘常说:最重要的竞争力,就是“店要好,菜先好;菜要好,料先好;做菜一分一毫不能凑合”。后来他的经营之道,被概括为“选料精、制作细、质量高、服务好”,成为东兴楼创出声誉的四大要诀。选料精。东兴楼的山珍海味菜肴的主料,如燕窝、银耳、鱼翅、海参等,不少出自御膳房,高级原料都是经理看了小、大样才决定进货,质地优良,自不必说,就是一般原料,东兴楼的采购员都是识货的内行,对原料的品种、产地、性能和特点了如指掌,专选购头水的。制作细。单说炒菜的师傅,便分为头火、二火、三火、四火等。高级菜肴必由头火师傅掌勺,依次类推,那时,就是末火做汤的师傅,也得有十年以上的技术经验。制作细,还体现在具体用料上。就是一个普通的沙锅豆腐,不仅要浓汤煨,还要加上火腿、鸡、虾和玉兰片等。
梁实秋先生在《芙蓉鸡片》一文中曾对东兴楼的待客之道有过细致描述。梁先生幼时侍先君饮于东兴楼,因为上菜稍慢而用牙箸在盘碗的沿上轻轻敲了两下,先君急忙制止并告诉他,敲盘碗作响,是外乡客粗鲁的表现,表示要掀桌子。在东兴楼,若是被柜上听到,立刻有人出面赔不是,而当值的跑堂则要扛着铺盖卷儿从客人面前跑过,卷铺盖回家。当然,这只是表演,扛着铺盖出门后又会从后门转回来,但足以看出东兴楼跑堂待客的殷勤和认真劲儿。
据说,过去东兴楼对得力的骨干都给予“人力股”(俗称“吃买卖的”)待遇。全店140多名店员中,有30多名级别较高的骨干有此待遇,年终按股分红。刚进门的幼年学徒除了每月管饭,还能拿到七八元的工钱,比一般饭馆的工资要高得多。因而在山东当地有句顺口溜:“吃着东兴楼,娶个媳妇不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