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行医济苍生,
长春堂中灯火明。
为斗倭寇东伙苦,
避瘟小散享盛名。
孙三明道士研制避瘟散,经过了一段艰苦的历程。
大约在1914年,大量日本商品倾销到我国,其中就有去暑的仁丹和清凉闻药宝丹。仁丹是丸粒,宝丹是粉末。那时日本人在中国大搞宣传,几乎各个城市、乡镇、农村的街头巷尾都有仁丹广告。这种广告画着一个身穿大礼服、头戴黑礼帽、嘴上有两撇翘起的八字胡的半身人像。孙三明看到处处都是这种广告,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心里暗想:“偌大的中国,难道就造不出类似仁丹、宝丹这样的药来?”打这以后,孙三明日夜苦思、潜心钻研,决心要创制国货,抵制洋货。
孙老道经常出入庙宇。有一天,他猛然间发觉佛前烧的香味儿很好闻,于是他便把香条研碎试闻。粉末又粗糙又干燥,很不理想。他便去请教药师蔡希良先生,请他帮助研究配制。几经试验,在香末中陆续加入各种药物,如薄荷、冰片、朱砂、麝香等,并加入甘油,最后终于试制成功了一种新的闻药——避瘟散。但是香的原料配方尚不得而知,还得依靠大栅栏云香阁香蜡铺供给,于是只好以一元一斤的高价,从云香阁购其制香原料。从1914年到1924年,10年中一直维持这种状况。为了弄齐全部配方,就必须把香的原料配方搞到手。1924年,孙老道以500银元的巨款买通了云香阁的制香工人杨善,杨善携配方及两个徒弟一起来到长春堂。此后,避瘟散在杨善的精心配制下,质量提高,成龙配套,开始大批量生产了。
在长春堂售制避瘟散时,云香阁也曾研制太上避瘟散出售,但由于质量差,销售不畅。后来云香阁关闭,太上避瘟散也灭迹了。从此,长春堂避瘟散无人再能与其抗衡。
长春堂避瘟散以孙三明道士像为商标,给人以道家仙人和古代医家的感觉,颇具宣传作用,再加上孙三明的苦心经营,长春堂的生意十分兴隆。
1926年孙三明病故。他的儿子自幼娇生惯养,不善经营,长春堂遂由孙的内侄张子余接任经理。张子余原是本店职工,其人在白云观出家,受戒成为一名火居道士。张为人精明强干,善于交际,头脑灵活。他接管药店以后,仿效其姑父遗风,也改换道士服装,以道貌四处联络。有时他身穿道袍,乘上八人抬的大轿,以乐队为前导,吹吹打打,吸引路人蜂拥相随。张子余趁机将避瘟散在人群中散发赠送,起到活广告的宣传作用。于是,长春堂的避瘟散不胫而走,声誉日隆。这位张老道比起孙老道来,更胜一筹。
长春堂对药的原料很重视,因此保证了药的质量。长春堂的避瘟散,1921年至1923年每年销售三四万盒。至1924年,仅仅一年,就销售13万盒之多。经过10年的努力,药品精益求精,销售量逐年增加,到1933年,竟高达250万盒。其中以华北、东北销售量最大。同时在泰国、印尼、缅甸等国都有销路。
张子余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扩大营业范围。他把避瘟散和无极丹推广到北京的各个铺户,百货商店、小杂货铺、茶叶铺甚至零食小摊,都寄卖代售这两种药。代售店可以先卖药,待药卖出后再结账提成。张子余可算是把生意做活了。这样一来,长春堂的收益大增,随之铺面扩大,人员倍增,于是又在天津、太原开了分号。从此,长春堂不再是仅以卖闻药为主的小药铺了。
随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扩大,长春堂的规模从当年长巷头条小小的连家铺发展到头条胡同里由51号到57号几十间房屋的产业,人员也从当年卖闻药时的3~5人,发展到了30年代的150人之多(当年的生产用房便是今天同仁堂的库房和中药机械厂所在地)。与此同时,长春堂还成立了与生产配套的印刷厂,专门印刷包装纸、使用说明和宣传广告,形成了采购、制造、包装、销售一条龙的生产规模,有效地抵制了日货,占领了市场。另外,还设立了铸造锡制八卦药盒的车间。采购、制药、包装、售卖等各项职务,均由本店职工分别担任,所谓“东伙同心一股绳,避瘟小散享盛名”。
孙老道故去后,张子余掌管长春堂的这一阶段,是长春堂的鼎盛时期。10年竟赚了百万余元。没几年工夫,他们竟先后在鲜鱼口一带,开设了长春棺材铺、庆丰饭馆、油盐店、亿兆百货商店,又在东晓市开有东升木厂,在地安门开设了仁和堂药铺,连同外地分号,总共有八个商店。买卖扩充了,发迹了,张子余渐渐变成了富豪绅士,人称北京商界四大巨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