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行船赴濮州,
济宁通得八面风。
鲁人强悍不容客,
晋商济城难留名。
曹州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曹州府下辖之濮州,在康熙年间,有一富商,名房满。房满幼时家境贫寒,未能入学登科;待成年后,迫于生计,以经商为业。据说,有一次,他雇佣了三辆鹿角车,赴陕西铁冶场,贩釜金之物、炉灶之货;后到了盛产铁器的潞城县,车货而归,赚取三倍利润。后来,他又如此往复贩货数次,发财而归,成了家境殷实、家资巨万的大商人。该州还有一个经商起家的大商人刘兹世,年轻时家境贫寒,又体弱多病,因而负债累累。有一年天大旱,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偿还了债务,只余数十钱。濮州因靠黄海,自古多碱卤之地,可以煮盐。当地人因天旱而无从生计,均煮盐贸易,故盐贱十倍。刘兹世见有利可图,便四处筹集资本,买盐万余斤,然后用茅草掩藏好,囤积居奇。翌年,该地又发生水灾,州内食盐紧缺,刘兹世便把自己屯的万余斤食盐,高价卖出,结果获利十倍。刘兹世当初便预测到“大旱之后,必有大水”的气候变迁,据此,他又到河南以贱价大量收购小麦,运回濮州。当年秋种小麦时,当地人没有麦种,刘兹世又以高价出售小麦,从而得千倍之利。刘兹世就此发家,成为大贾。这种贩贱卖贵因经商而发家的大商贾在濮州比比皆是,也使得曹州因商业而繁荣起来。
济宁在明清时期是鲁西南运河沿岸上的贸易中心,它不但交通方便,而且工商业十分发达。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了一条畅通的大道,大大方便了信息、资金、物资和人才的流动。济宁凭借这条大道,笑迎四方客,接受八面风,融南汇北,辐射东西,开放交流,使济宁一跃成为运河沿线工商业大城市。而济宁商人,精明强干,善于竞争,为其他商帮所不及。道光年间,包世臣曾说:指山西商人利债剥遍天下,济宁(商人)独不能容。他说得很有道理,时至今日,在有关文献,特别是济宁众多方志中,还没有发现山西商人在济宁进行商业活动的记载。这说明,明清时期济宁商人的经商本领,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山西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