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话鲁商
10260100000010

第10章 处半岛临江海胶东人能

半岛玉树又临风,

胶东人多扯船篷。

靠海吃海产鱼盐,

莱州海贾有奇名。

山东滨海桑田,海陆交错的地缘风貌,羽化了山东商人因地域不同形成不同的经商特色,使山东商帮内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内涵。

提起明代的山东商人,首先得说登州、莱州和青州的商人,因为他们在山东商帮中影响最大。他们集中在山东半岛胶州湾,故被称为“胶东商人”。

登州处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临海,海运发达。由烟台、威海、成山头、青岛、胶州等海港环抱。登州有九州县,地狭人多,境内所产,不能维持人们的生活,所以许多人出外经商谋生。

明代前期登州一带商业并不发达。明代人称其僻而险,远游商贾百无一二。登州商业的繁荣,始于明万历年间“登州——辽东”海运路线的开辟。“登州——辽东”间的海运,大规模开通是在明万历后期。辽东海运的开辟,对登州商人的发展意义重大。一些有识之士在明末已经预见到这一前景:试令登、辽两地不为禁限,则商贾往来络绎不绝。不唯登、辽边腹之间,征贵征贱,人可使富,即青、莱、潍、泗,皆可与登、辽转相贸易。如其所预见,以辽东为基地的贸易经营,给登州人带来了经商机会,给“登州商人”带来了此后数百年的发展。所不同的是,他们不走“青、莱、潍、泗”这一条旧路,而是走“辽东——中国南方沿海”这样一条更宽广、更便捷的海路。

关东地区树木茂盛、土地肥沃,最初开发的商品是木材和粮食。登州商人曾是辽东地区粮食和木材生意的主要经营者。蓬莱、龙口、掖县沿海,曾是辽东粮食和木材的主要中转口岸。直至20世纪初,此地经商遗风犹在。登州在道咸以前,帆船云集,商务甚盛。自演泰兴起,此口遂废。唯登州向为东北木材及粮食进口之地,城中一水中澄,两涯多积木材,列肆市杂粮者数百家,皆自牛庄、海城、益平等地贩运而来。

随着木材和粮食的南销,关东地区逐渐繁荣起来。在这一时期内,关东地区人口猛增。奉天府乾隆五年(1740年)统计的人口是83.1万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达173万人,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已经高达221.3万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沿海南北贸易中巨大的商品货源地,也形成一个巨大市场。在清末民初,营口专营南方丝织品的绸缎庄已达数十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登州人经营的“太顺增”。“太顺增”有两家联号——“太顺祥”和“太顺利”。前者专营茶叶,后者专营竹、纸、糖、酒等来自南方口岸的所谓“杂货”。这类商号的具体经营者多是登州人。开发关东地区,登州人捷足先登,成为清中叶以后沿海南北贸易中一支新生力量,他们对关东的开发功不可泯。

20世纪上半叶,大部分登州商人先后陆续集中至青岛。这些所谓的“土产杂货商”大多采用“行栈”式的经营方式,接待客商,代客售货。只是商品的经营者,而不是商品的所有者。客货来青后,即推入本栈仓库,由栈代售。价格如何,全凭客家决定。如客家认为可卖,即由栈卖出。否则堆存仓库,待成交后扣取佣金。

今天在青岛北京路、山西路、天津路一带当年登州籍商号集中区,仍然留存着“行栈”特有的建筑群。这些遗留至今的建筑,都是用青砖、青瓦的二层楼房圈起的一进或几进院落,庭院深深,几乎听不到外界喧嚣的声音。

在登州九州县中,以黄县商人最为出名。黄县地处滨海海域,距都会甚远,并且地狭人多,所以谋生者大多以贸易为计,行走四方。据统计,同治年间,黄县人农十之三,士舆工十之二,商十之五。工与商加在一起,大约占全部人口的60%。在闯关东的山东商人中,以黄县商人居多。

清代,在黄县出了一大批富商巨贾。如乾隆年间环县商人王旭,字辉第,具陶朱之才,擅石崇之富,他金银粟米之多,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无人可比。有一年,环线一带遇到大灾荒,王旭出仓赈灾,救活蓬莱、黄县、招远、齐霞四处的百姓。为此,清政府给王旭赐造牌坊一座。山东布政使司给王旭冠带,以示褒扬。咸丰年间,黄县又出了一个大商人张允武,服贾致富,向同宗族人捐献了大片祭田。

而文登县商人在登州商人当中仅次于黄县商人。清朝初年,文登县商人以交易起家。到乾隆年间,文登县又开了石岛口海港,文登人经商者更多。文登全县境内,农村典肆不下200家,但资本较少,都是小本生意。而县城内的当铺,典当的对象,都是贫苦百姓,典当之物,不过布被棉袄之类,没有丝衣首饰等贵重物品。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间,海运通利,商人越海贸易,获利较多,所以在各市开办大当。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当之间自由竞争加剧,资本雄厚的大当兼并小当,这时候文登县当铺,只剩下七八十家。

栖霞县商人在清朝初年,纷纷以贩羊牟利。有富裕的人,在家牧羊成百上千,到了秋天,羊膘肥肉厚,再以高价贩卖给外地大羊商,从中取利。另外,又有贩榆树皮以充粮食的商人,以及一些大药材商。清中叶乾隆年间,西峡商人经常去他乡做买卖,航海数年,不顾妻儿老小,他们外出经商已成习惯。

招远县盛产防风、黄芩等药材,由本地药材商大量收购后,再贩运到外省。长春堂的创始人孙振兰就是招远县人。

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西北濒临莱州湾,东南和招远市、莱西市接壤,南依大泽山与平度市为邻,西南隔胶莱河与昌邑县相望,海运交通十分便利。莱州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莱州府最著名的是掖县商人。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的创始人就是掖县人。掖县凭山海鱼盐以自利。道光年间,有人说:山左掖县一带,滨海之地,斥卤不毛盐最利。盐商富比千户侯。除从事盐业外,还有经营囤积粮食的大商人,他们多是殷室富商,囤积粮食至累百盈千,等待暴利。清朝末年,掖县巨商在寿光县上口镇收买梭布,运往外地,每年大约有8万多匹。

平渡州在道光年间大多为坐贾,他们主要在本省各县经商,其营业范围不过数百里,南至胶州、即墨,东北至掖县、黄县,西至昌潍、济南,西北到武定。

胶州商人是山东商人中最著名的商人。胶州商人,据说,商大者曰装运、曰典当、曰金钱交易,皆一言为券,无悔改者。可见胶东商人信用之高,资本之大。

青州市地处山东腹地,东接潍坊,西临济南,南接鲁南各州。矿产资源丰富。青州商人主要集中在以生产煤炭等矿产资源而闻名的博山县。据记载:博山地大民贫,多凿井穿洞以资其利。

寿光县大多是海商,贩卖鱼盐之利。道光年间,沿海各县以寿光县最多鱼盐商人。

诸城县也是依山傍海,当地人也多贩鱼盐致富。不过,诸城沿海为沿岸,与掖县土岸不同,不能引海水,而只能煮海水为盐,两地产盐方法截然不同。

益都县为青州首邑,商业比较发达,邑都商人常在异乡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