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龙百科
10226700000044

第44章 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又称“鹦鹉龙”。拉丁文的含义是“鹦鹉爬行动物”。辨认要决是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1923年,古生物学家根据在中亚蒙古发掘的骨架化石正式将其命名为鹦鹉嘴龙。鹦鹉嘴龙的化石发现地遍布亚洲,其中包括中国和泰国等。另外,在欧洲的俄罗斯也有发现。

鹦鹉嘴龙的发现

最早发掘到鹦鹉嘴龙的骨架化石是在蒙古南部的戈壁沙漠。1922年,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的安德鲁斯带领一支中央亚细亚考察队在考察过程中采集到不少鹦鹉嘴龙化石与鹦鹉嘴龙蛋化石。紧接着在我国北方、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日本、韩国和泰国,都相继发现了鹦鹉嘴龙的化石。

近十余年来,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几次重要发现中,获得了不少鹦鹉嘴龙的化石材料。这些发现表明,内蒙古地区白垩纪早期的鹦鹉嘴龙化石分布广泛,是中国及亚洲鹦鹉嘴龙化石最丰富的产区之一,并且证实了蒙古高原是鹦鹉嘴龙繁衍的中心。

鹦鹉嘴龙的外观

鹦鹉嘴龙的体形较小,一般成年个体也不过1.5米长,超过2米的非常罕见。化石证明,当鹦鹉嘴龙刚从蛋中孵出时,幼小的鹦鹉嘴龙比人手大不了多少。它的头短而宽,鼻子短,鼻孔位置高,嘴的前端弯曲成钩状,很像鹦鹉的喙嘴,所以叫鹦鹉嘴龙。但是它的头上没有长角,脖子上也无盔甲保护。鹦鹉嘴龙的身体和农场里的猪差不多大小。鹦鹉嘴龙的脸颊内长有很多锋利的牙齿,这些牙齿能咬断和撕碎硬质植物。鹦鹉嘴龙的前肢长度只有后肢长度的1/2,前肢有3个手指,第一指与其它两指分开,能抓握食物。鹦鹉嘴龙每只脚上只有4趾。鹦鹉嘴龙的后肢比前肢长而且更健壮,这一点表明鹦鹉嘴龙可能是靠两条后腿站立起来进行快跑的,而不是靠四脚落地进行快跑。

鹦鹉嘴龙的生活习性

鹦鹉嘴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尤其在低洼的湖泊或河岸地区的时间最多,以岸边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它有坚固的角质喙,能切断植物的枝干,再用后齿咀嚼并吞食。它未发展出尖状的角刺及骨质颈盾以作保护,估计受到袭击时只能立即逃跑,但当大量的肉食性恐龙出现时,因不能适应环境而趋于灭绝。古生物学家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难于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所以生存了较短时间就绝灭了。

鹦鹉嘴龙的亲子本能

大连自然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块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现的鹦鹉嘴龙化石标本。该化石标本包括一窝幼体恐龙(至少34具)和一件成年恐龙的化石标本。这窝恐龙不但对研究恐龙的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等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还可能蕴涵着曾经的一个感人场面:鹦鹉嘴龙妈妈带着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在山坡上游玩。突然,附近的火山爆发了,山崩地裂,危急时刻鹦鹉嘴龙妈妈护着孩子们向山下逃去,慌乱中它们发现了一个洞穴,鹦鹉嘴龙妈妈便迅速将孩子们藏进去,它自己却卧在洞口,试图用身体来遮挡汹涌而至的火山灰,灼热的灰烬烧伤了它的皮肤,它却一动不动……这些情景,在这块化石标本上可以说有不同程度的展现。

鹦鹉嘴龙化石走私案

2002年,德国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继违反国际惯例收购数件由中国走私的孔子鸟化石后,又斥资20万美元购买了来源于辽宁省西部的鹦鹉嘴龙化石,中国学者希望他们能尽快将相关化石归还。这件珍贵的鹦鹉嘴龙化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尾部的皮肤衍生物:一簇像毛发一样的丝状物质。它的发现再次引起了学术界对恐龙与鸟类关系的关注。仅此一点,这个鹦鹉嘴龙化石的意义就不一般。若此发现获得证实,那么大多数恐龙都可能具有上述特征,这将改变人类对整个恐龙的认识。

中国鹦鹉嘴龙

中国鹦鹉嘴龙是在1950~1953年间,于中国山东省莱阳市白垩纪早期的青山组地层中发掘的。此地的岩层厚达2000公尺,主要是火山碎屑岩石夹火山岩石。中国鹦鹉嘴龙的身长约1.8米,高约1米。中国鹦鹉嘴龙可谓恐龙中的侏儒,大小似狗。下弯的鹦鹉式的嘴巴里,其前部无齿,后部齿小,适宜咀嚼植物茎叶。它在陆地上生活,以两足行走。

梅莱营鹦鹉嘴龙

梅莱营鹦鹉嘴龙体长约1米左右。头骨短而宽平,颧骨向外突伸。鼻孔极小,眼眶颇大,牙齿呈三叶状,齿冠低,齿根高,其咀嚼面倾斜,有牙齿7~9颗,以吃植物性食物为生。梅莱营鹦鹉嘴龙共有脊椎骨70块左右:颈椎6~9块,背椎13~16块,荐椎5~7块,尾椎40块以上,背椎神经棘不发育,荐椎愈合,尾椎有较长的脉弧。前肢短于后肢,前、后脚均为五趾,爪略呈半圆形,其形状介于爪、蹄之间。肩胛骨窄长,乌喙骨有椭圆形孔,骨盆细小。梅莱营鹦鹉嘴龙分布于东亚地区,在我国分布于北方和东部,其生活于距今1.36亿年至0.95亿年的白垩纪早期。

马鬃山鹦鹉嘴龙

马鬃山鹦鹉嘴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和加拿大科学考察团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北县地区发掘到的,1997年被专家们认定为一种新的鹦鹉嘴龙化石。这是鸟脚类恐龙中的一支比较特殊的小型恐龙,它们用两只脚行走,体长大约1米,以植物和昆虫为食,身形较小,有的只有猫一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