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龙百科
10226700000043

第43章 原角龙

原角龙1923年被发现并命名。化石分布于蒙古和中国。原角龙是所有恐龙中被人类知道得最详细的种属之一,因为古生物学家发现的有关它的材料不仅有一系列代表从初生到成年各个生长阶段的大量个体,并且有好几窝蛋化石,有些蛋里面还有原角龙的胚胎。

原角龙的外观

原角龙一般不超过3米长,高1米,体重在300公斤左右。头骨较大,可达46厘米,呈三角形。它的喙长得像鸟喙一样,口腔的前部没有牙齿,牙齿分布于口腔的两侧。它还没有长出真正的角,只在额骨与鼻骨上有粗糙的突起,是角的雏形,但却有像披风似的遮盖到肩部的颈盾。雄性的鼻骨大,颈盾也大,雌性则相反。它的前肢短,功能指5个,第一、二、三指上有爪。后肢比前肢长,功能趾4个,宽阔厚实的脚很像现生的犀牛的脚。它还有一条长而粗的尾巴。

原角龙的生活习性

原角龙主要取食植物的嫩枝叶及多汁的根、茎。原角龙可能是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它们用四肢行走,但走得比较慢。原角龙的脚比较大,指(趾)端有蹄状爪,适于在陆地和高原上活动。保存下来的化石蛋堆集的情形显示,雌性原角龙会在沙中产蛋,然后把蛋排成几个同心圆圈的形状,跟现生的龟类下蛋极其相似。这些蛋在当时显然是用沙土盖着的,借太阳的光热孵化。

原角龙的颈盾

最初,古生物学家对原角龙颈盾的作用无法解释。后来,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解剖,古生物学家发现,这种骨质褶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附着从头骨后部联到下颌上的强大的肌肉组织。此外,原角龙的颈盾还可以作为支配头部运动的强大的颈部肌肉的附着点。最关键的是颈盾的存在保护了受肉食性恐龙进攻时容易致命的部位——脖子,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原角龙的发现

在1922年到1925年这段时间,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组成了一支探险队到蒙古戈壁大沙漠进行考古发掘。结果于1923年夏天,探险队长安德鲁在火焰崖附近挖出大量化石,由于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这批化石应属于角龙的祖先,所以把它们命名为原角龙。这些化石包括有成年和幼年的恐龙,而其中最令人惊讶和兴奋的是还发掘到了恐龙蛋,这是第一批被人类挖到的恐龙蛋,这个发现第一次证明了恐龙是生蛋的。

我国的原角龙化石也极为丰富。近年来,先后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了200多个骨架化石和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头骨化石,包括了从老年到幼年的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内蒙古地区因此成为除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外,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影响力的原角龙化石产地。这些化石提供了原角龙如何生活的众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