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的玄奘
10224200000015

第15章 曲女城会

话说被玄奘收服的顺世外道回到东印度的迦摩缕波国后,向该国国王鸠摩罗王(印度历史上也称为童子王)介绍了玄奘的学识仁义,鸠摩罗王早已听说过东土和尚玄奘的大名,仰慕之心油然而生。便派使者到那烂陀寺,迎请玄奘到东印度讲学。

玄奘及寺内众僧都担心乌荼国辩论之事还没有进行,戒日王随时都会召请他们前往,恐怕耽误戒日王的邀请,因此向鸠摩罗王的使者陈述理由,辞谢鸠摩罗王的邀请。可是鸠摩罗王再三固请,来信给戒贤说,请那烂陀寺不要把他当做恶人看待,否则将率兵马前来迎请。戒贤见鸠摩罗王已经多心,觉得鸠摩罗王确实处于诚意,推辞不过,只好答应让玄奘前往,但是,为了不耽误戒日王的应邀,戒贤让玄奘顺便打听与乌荼国小乘教徒辩论的时间。

东印度的迦摩缕波国,地处当时印度的边远地区,举国信仰佛教,有教徒数万。佛学在这里虽然传播了上千年,但信奉大乘的为数并不多。有些信佛僧侣,对近几百年兴起的大乘佛学才刚刚开始接受。鸠摩罗王邀请玄奘来此,就是为了弘扬大乘佛学。

玄奘在迦摩缕波国讲学一月有余,开讲了许多经论,言行举止及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感化了不少不信佛教的人。鸠摩罗王有心皈依佛教,向玄奘请教诸佛有哪些功德?玄奘回答佛用法身、化身、投身这样三种身来利益人们。就此内容撰写《三身论》300颂,并将此论留赠给鸠摩罗王。鸠摩罗王读过这本显明易懂的佛学书籍,对玄奘顶礼膜拜,诚心皈依佛门。

此时,戒日王已完成了对恭御陀国的军事行动,撤兵驻扎在东印度的羯朱温底罗国。此国就在迦摩缕波国附近。部下报告说,玄奘应鸠摩罗王之请,正在附近的迦摩缕波国讲学,戒日王感到意外,心想我有约在前,让他们静候通知,现在乌荼国辩论还没有进行,怎么又到迦摩缕波国讲学去了呢?于是派人去见鸠摩罗王,要他随行护送玄奘,从速来见。

其时,戒日王东征西讨,曾与鸠摩罗王结为军事联盟关系十分融洽。但鸠摩罗王统治下的迦摩缕波国还没有完全臣服于戒日王,他见戒日王态度强硬,不肯立即应命。便对戒日王的使者说:“要我的头可以,要我送法师去,办不到。”使者回报,戒日王大怒。派使者告诉鸠摩罗王说:“你说要你的头可以,现在你就把头交给使者带回来给我!”

鸠摩罗王后悔失言,得罪了戒日王。又怕戒日王怒气不消,对他的国家不利,不得已只好应命。当即出动象车2万乘,船只3万艘,逆恒河而上,护送玄奘前往。戒日王率战船顺河迎接,见鸠摩罗王亲自送玄奘而来,非常高兴,一切不愉快顿时消失,也不追究先前鸠摩罗王的言辞之过,两个国王和好如前。

戒日王见到玄奘,顶礼吻足,自称弟子。寒暄毕,玄奘首先说明来东印度的目的,一是应鸠摩罗王之邀弘扬大乘佛学,二是奉戒贤之命前来请示与乌荼国小乘教徒辩论的时间。戒日王疑云顿失,把玄奘与鸠摩罗王迎入行宫,设宴招待。

宴会上,戒日王问玄奘:“听说大师从大唐国来,不知路途经过哪些地方,离这里多远?”玄奘答道:“大唐国在印度的东北方向,离这里有几万里,也就是印度所说的摩诃支那国。”戒日王又问:“听说,摩诃支那国有首《秦王破阵歌》,在西域诸国流传,不知这秦王何人,值此歌咏?”玄奘道:“秦王就是现在大唐国的天子,名叫李世民,以前他没有继承王位时,先帝封他为秦王。他文韬武略,平定四方,威风震慑天下,万国都来进贡。现在做了国君,教化传遍远方,美德恩泽四海。臣民百姓为歌颂他的战绩功德,便模拟战阵动作,编成歌舞,到处演唱。”戒日王赞叹说:“你们国家有这样英明的君主,真是百姓的福分。”

宴毕,戒日王问玄奘:“听说大师在那烂陀寺声望很高,戒贤法师写信推荐你与小乘教徒辩论,不知有何准备?”玄奘道:“戒贤大师接到您的书信,指派四位弟子准备辩论,不敢有丝毫怠慢。现已准备停当。”说完随即拿出《治恶见论》请戒日王过目。戒日王阅后大喜,立即派人往乌荼国传小乘教徒前来羯朱温底罗国辩论。

乌荼国就在戒日王驻地附近,该国小乘教徒推出5人前来辩论。戒日王拿出玄奘的《治恶见论》,笑着对小乘法师说:“日光已出,灯烛夺明。汝等所赞赏的《破大乘论》已被破解,不信请看。”小乘教徒接过《治恶见论》,整整研究了半天时间,毫无反驳能力,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最后只好认输。在旁的鸠摩罗王命请来的小乘教徒向玄奘叩头谢罪,并命侍卫给他们脸上抹上尘土送回乌荼国去。

与乌荼国小乘僧侣辩论结束后,玄奘在羯朱温底罗国停留数日,白天向该国臣民宣讲佛学要义,晚上应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之请,介绍大唐国情况,并讲述秦王天子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和治国伟迹。几天之后,戒日王对玄奘的才学人品都有了实际的了解。他很想让全印度的臣民都能听一听大唐高僧的佛学高论。便与鸠摩罗王商议说:“五印度割据状况必然结束,统一大业势在必行。我准备班师回曲女城,在曲女城召开一次全印度佛学辩论大会,让玄奘担任论主(主讲人),目的是弘扬大乘佛学,让邪教徒归正,让小乘趋向大乘,促进佛国统一。你看如何?”鸠摩罗王道:“自阿育王以来,立佛教为国教,印度人心向善,国力强大。可是现在国家四分五裂,教派林立,信仰各异,思想上的统一尤为必要。召开佛学大会,弘扬佛法,对安定人心、治国安邦确是长远之计。我将全力支持大王的计划。”

商议已定,戒日王通告天下,令五印度沙门、婆罗门及一切教派,派出通晓经义、能言善辩的饱学之士,集中于曲女城,参加佛学辩论大会。会上将请大唐高僧宣讲精妙佛法。通令下达后,玄奘与戒日王同船,离开羯朱温底罗国,逆恒河而上,向曲女城进发。当时戒日王与鸠摩罗王兵分两路,以恒河河心为界水路并进。戒日王统兵10万行于恒河南岸,鸠摩罗王领兵3万行于恒河北岸,水路乘船,陆路乘象,部队敲着鼓、吹着螺号、拨动琴弦、吹奏管乐,一路上浩浩荡荡,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腊月到达曲女城。部队驻扎在恒河两岸的丛林中。

曲女城在中印度的羯若鞠阇国,是戒日王的都城所在。该城依恒河西岸而建,依山临河,长10余公里,宽2公里。城内集市贸易甚是繁华,花林池塘随处可见。气候温暖调和,风俗淳朴厚道。人的容貌俊美端庄,谈吐清晰,见解深刻。有寺院100余所,僧人1万余人。印度历史上有名的曲女城会就在这里举行。

事先戒日王在该城新建一座大寺院。寺院东边,筑起30米高的宝台,用于供奉金佛像。寺院南边又筑起一个宝坛,是专为金佛像沐浴的地方。戒日王这次回到曲女城后,为佛学大会又筹备了近两月时间。在大寺院十四五里处新建一所行宫,专供他和各国国王居住。从行宫到寺院的道路两旁又增添许多楼堂馆所,把寺院和行宫连接起来,供到会人员居住。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底筹备工作结束,二月初一大会正式开始。

到会的有印度18个国家的国王,有3000多名大小乘僧侣,2000多名婆罗门和500多名异教徒。那烂陀寺也派出1000名僧人组成的僧团前来赴会。远近赶来观礼的人更是人山人海,车马象舆、幢幡绵延几十里,他们不是为了参加辩论,而是想看一看东土大唐和尚的风采,见识见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盛会。这次大会至今犹为印度人民所津津乐道,传为中印友好关系史上的一件盛事。

大会开始后,每天先由戒日王从行宫请出一尊1米高的金佛像,外罩薄纱,围上帐幔,送往会场的宝台。戒日王身穿护法神服装行于左,鸠摩罗王扮作梵王模样,手持白佛尘行于右,后面跟着各国国王及侍卫,来到宝台前,为金佛像沐浴,梵香礼佛,然后才进行当天的会议。

会上玄奘被推为论主(主讲人)。主要议程是每天由玄奘宣讲他的《治恶见论》,然后请学者高僧以《治恶见论》为论题,向玄奘提问并进行辩论。大会第一天,戒日王宣布了辩论规则,请那烂陀寺明贤法师当众宣读《治恶见论》。会场大门口挂出两张告示,一张是用大字誊写的《治恶见论》原文,供辩论者阅读;另一张是戒日王发布的大会声明:

“如果有人发觉《治恶见论》有一句没有道理,能够据理驳倒论主的话,则斩论主的头,向大家谢罪。”

大会进行中,玄奘每天上午宣讲《治恶见论》,下午留出时间专门供听讲者提问辩论,5天之后,没有一个人提出辩论,却意外地发生了会场纵火并刺杀戒日王的事件。

原来,参会的有500名婆罗门,对戒日王弘扬大乘佛学很有意见,串通外道,重金收买了一名刺客,先在会场门楼纵火,然后乘混乱之际,持刀行刺戒日王。结果行刺未遂,刺客被当场抓获,供出了实情。戒日王见是在弘扬佛学的盛会期间,不愿杀生违戒,所以法外开恩,将刺客杖击40大棍,从轻处治。又将策划同谋者赶出曲女城。

事件平息之后,戒日王考虑到玄奘安全问题,与鸠摩罗王联合发布了一道命令:

“如果有人伤害法师,斩他的头;毁骂的,割他的舌;据理答辩的,不拘此限。”

这样会场秩序安定下来,不法之人不敢轻举妄动。大会按预定计划连续进行了18天,大家倾听玄奘的精辟议论,经几番论战,始终没有一个人能驳倒玄奘的《治恶见论》。最后戒日王宣布大会圆满结束。

闭幕那天,戒日王深深为玄奘的学识所折服,也为大乘教派的理论得到弘扬而兴奋。他送给玄奘金钱1万,银钱3万,上等僧衣100件,鸠摩罗王及参会的18国国王也不甘示弱,纷纷赠送珍贵礼品,玄奘一一谢绝。

按照印度古法,凡辩论获胜者,应骑上大象游行庆祝。众国王早已准备好了大象,象背上安放着一顶宝幢,让玄奘就坐。玄奘再三谦让,戒日王不肯违例,加派重兵护卫,执意要让全城僧俗都能一睹玄奘的风采。大家为他披上红棉袈裟,扶上大象,涌向街头。戒日王的大臣们前呼后拥,在两旁掀起他的袈裟,一边走一边高声唱道:

“大唐国僧,立大乘义,破诸异见,18日来,论战获胜,普宜知之。”

当时群情悦服,佛教各派争着给玄奘赠送荣誉称号。大乘教赠他“摩诃耶那提婆”,意思是“大乘天”;小乘教赠他“木叉提婆”,意思是“解脱天”。由此玄奘的名字传遍了五印度,成为印度人民心中敬仰的学者。

曲女城会后,玄奘从那烂陀寺取来戒贤赠送的经本,向戒日王、鸠摩罗王及18国国王辞行,意欲回归祖国。戒日王热情地请他参加观礼5年一度的“无遮布施大会”以后再动身,玄奘感到盛情难却,又随戒日王参加“无遮布施大会”75天。

“无遮”,印度语,指宽容无所遮盖的意思。“无遮布施大会”就是无论贤愚道俗,贫穷贵贱,皆能得到施舍的集会。此会戒日王每5年举办一次,已经举办过5次,这次是第6次,也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点仍在恒河与朱木拿河之间的波罗耶伽国大施场举行,到会的有50万人。

曲女城会后的第三天,玄奘与戒日王等人来到波罗耶伽国大施场。戒日王事先在这里建造10座府库,储藏许多金银财物。府库前更造长屋百余行,一行长屋可坐千余人。大会前5天,戒日王安置、装饰佛像、焚香礼佛。后70天分四轮施舍。第一轮10天,布施有道高僧和一般僧人,每人施给金钱百文,文珠一枚,僧衣一件。有万余僧人得到布施。第二轮20天,布施婆罗门。第三轮10天,布施佛教之外的异教徒。第四轮30天,布施贫穷孤独者。布施结束,5年之内积攒的财物全部施舍出去。受施者人人欢乐。戒日王高兴地对玄奘说:“弟子嗣承宗庙,统领百姓,已经有30年。我常担心福德不能增广,善因不能相续。今化财为德,总算如愿以偿。”其妹在旁说道:“王兄所聚财物,常恐不入坚固之牢熏今得施给众人熏藏于福田,可谓真正的入藏啊!”在玄奘看来,无遮布施乃仁义之举,随口说道:“大王施恩于民,成无量功德,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