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是文学中,这都算不得是一个太新鲜的故事了。——一个来自山区的姑娘,在现代都市的大学里“通过海明威认识了西班牙;通过恩斯特·荣格认识了巴黎;通过马克·吐温认识了瑞士;通过格雷厄姆·格林认识了墨西哥……”在仰慕汲取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为欧风美雨所迷惑,陷入了和一个有妻子儿女的教授的情欲和肉欲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最后不得不走上了跳崖的绝路,过早而痛苦地收束了自己美丽的豆蔻年华。……故事也并不复杂,其内蕴却令人叹喟,令人深思——这在作者的描写中已有并不朦胧的评判指向。让我们所感到兴味的是,一个既不太新鲜而又不太复杂的故事,何以读起来不平板枯燥而富于变化呢?我想,其原因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讨巧于一个真正“有意味的形式”——结构。贯穿小说始末的只不过是女主人公“自由坠落”的“一瞬间”,然而作者在这个“一瞬间”中,假定性地无限延展了坠落主体的心里时空,充分运用意识流手法,凝聚和呈示了导致她失足“坠落”的物理流程和心理流程。而这两个流程的支点又是三个关键性的“一瞬”间——
一是“她”走火入魔,鬼迷心窍,在现实生活中迈出“自由坠落”的第一步,与教授偷情媾欢的“一瞬间”(这是导致这幕悲剧的渊薮)。虽然作品中对此只是虚写而过,却能让读者充分感觉到,表现了作者良好的艺术分寸感;二是“她第一次踏进她一直向往的(教授家的)客厅”时,教授妻子突然出现的“一瞬间”。贤慧端庄的教授妻子使“她”想起了夏娃偷吃禁果,教授的拙劣表演又使“她”看见了教授的另一副嘴脸,二者夹击击碎了“她”的梦幻,刺激了“她”的良知,使“她”开始置入“邪恶的痛苦”的撕扯之中;三是“她眼睁睁地望着瓶子和滴管里的最后一滴液体流入老太婆的血管,她又伸了一下手,突然停在空中”的“一瞬间”——从此,她总固执地误认为老太婆之死是由于血管里输入了空气,而罪在自己当时见死不救。自后便进入了沉重而美丽的道义自责和良心忏悔。这个“一瞬间”作为基本线索反复出现,较好地铺垫了“她”纯真的人性的复归里程。由于有了以上三个“一瞬间”的巧妙组合和鲜明比照,从而使得“她”最后“坠落”的“一瞬间”丰富而有层次,明了而令人信服——以一个简洁单纯的结构,取得了尽可能包容量大的艺术效果。
顺便再谈及一点,《蓝色的自由坠落》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处女作《绿色的愤怒》(《青年文学》总53期)有一点相通,即不讲究节制,甚至相反——专事铺排(只不过是“蓝色”表现了严肃的忧伤,“绿色”传达了幽默的愤怒)。较大量词汇的机警运用,一方面显示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堆砌、卖弄和炫耀(尤是知识)之累。本篇华丽的欧化语言,也使得主人公过于欧化一,以至对“她”的罗昊山人的纯朴一面揭示不够,缺少一种参照以获取更动人的艺术打击力。当然,这就恐怕不仅仅是语言造成的缺憾,很可能跟作者截取的生活面有关。因此,我特别希望作者今后在讲求结构和节制语言的同时,在精心创造精美形式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融渗和充实毛茸茸的生活实感和切身的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