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孤独的炮手》是朱苏进中篇小说最新自选集《金色叶片》中的最后一篇,亦是最新的一篇。我读到的是电脑打印稿,上署完稿时“1993年2月19日夜”,也就是说距离我今天作跋刚刚一个月。作为一个偏爱他的作品并为之跟踪阅读、研究多年而且写过不少文字的朋友兼评论家,能有此先睹的机遇,也算得是一份缘了。然而更加凑巧的是,我从这个集子里慢慢读出了对朱苏进的一个颇觉新鲜却又十分稔熟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又恰好可套用这篇小说的标题来表达,那就是:孤独的冥想者。
我想,但凡熟识苏进的人,对这样一个印象大概都会比较自然地就认可了,至少不能感到诧异。因为他差不多就是这么一个人。但是,我这里所说的“孤独”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他在现实世界中的孤标傲世;二是指他在精神领域里的孑然独行。第一层意思也就是人们(至少是他的朋友们)所稔熟的印象,而第二层意思就多少有点新鲜感了,而所谓“新鲜感”,其实也不过是迄今为止我们还很少有人明确地指出过这一点罢了。当然,这两层意思原本是无法严格区分的仅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我才不得不进行“分层叙述”
(一)
现在首先说第一层意思。
直率地说,日常生活中的朱苏进是一个孤傲的人,一个孤标傲世或恃才傲物的人,这和多数才华超群的人物并没什么两样。只是他的傲还不比一般,确实有一股逼人的傲气。这当然不是说他好颐指气使,吆五喝六,相反地,通常情况下他总是龙门高峻,寡言少语。他可以在由他作东的宴席上自斟自饮不管客人,他也常常在上下班的路上夹紧皮包走路,与上司同僚擦肩而过目不斜视——他的傲气总是在沉默中发散。比方说你和他同处一个会场,哪怕他没有吭气,只是坐在一个角落里默默抽烟,你仍然能感到他的场一在无声地扩张;再或者说你干脆就不认识他,但是只要你看见他的一张照片(就比如说印在他的那本长篇小说《炮群》封面上的那一张吧),你也能从中觉出一股劲道的外射。当然罗,如果你读他的作品,就更会发现字里行间不仅蹿动着一股股劲道,而且还有一股股“气”,时不时地“噎”你一下……
一般说来,“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可是这二者又怎样区别呢?在糊涂的我看来,它们简直就是一回事,要说有区别也是一个为里,一个为表——“骨”为里,气一为表。有傲骨而无傲气当然好,但是常常不大容易做得到;有傲骨而又有傲气也许算不上什么优点,甚或有悖于古训,也不见容于现代社会的为人处世准则,但是又不巧得很,傲骨傲气叉往往和才华才气联系在一起——极端如天才李白者,不是骇人地“才”大“气”粗吗?不是要高力士脱靴还要高唱“天子呼来不上船”吗?由此可见,有傲气的人也并不一定就绝对地讨人嫌,只要他不是那种毫无来由毫无道理的骄横狂傲,而确实有与傲气相匹敌的才气托举着,人们就很容易原谅他了——甚至还不仅仅是原谅。君不见,才子型的人物多以傲气和才气为两翼翱翔在他的人生轨迹上?而且,两“气”相吹相汇,还恰恰生成和烘托出了他的独特的性格魅力——谪仙李白最堪作如是观。
话说回来,朱苏进的“傲”是不是也傲得“恰到好处”呢?我说不准。我觉得一般情形是这样,当你进入他的世界以前,你会感到那股“气”的对峙甚至挤压,反正是有些格涩罢。可是一旦进入了他的世界——读他的作品或听他神聊,你马上就能看见他的才华的光芒,像燧石击出的火花一样,闪烁不定,奇诡而亮丽。并且,仍然和傲气纠结在一团,锐利乃至尖刻,深邃乃至狠毒……但是你已顾不得分辨和选择了,只是渐渐地被吸引、被打动、被折服,结果常常是赞叹——而且“爱屋及乌”,在欣赏他的才华的同时,连他的傲气也一块欣赏了。事实上这就如同他的左右手,你怎么能进行取舍呢?反过来说,如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嘻嘻哈哈的朱苏进,那么,我们还能有“引而不发”“射天狼”的朱苏进么?还有“第三只眼”“凝眸”的朱苏进么?还有“绝望中诞生”“欲飞”的朱苏进么?质言之,没有个性孤傲的朱苏进,也就没有朱苏进气韵高标的文学世界。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沟通,尽管苏进孤癖而高傲,他也同样拥有自己的朋友,虽然为数不多,但个个堪称是“高质量”的(苏进用语),诚所谓“猩猩相惜”吧。我当然不敢自诩“高质量”,只是因为20年前,我们同为福建前线的炮兵,而且都吃一点笔杆饭,天时地利吧,当然也有一些声气相投,于是就相识了,就交往了,也有过彻夜长谈的时候,但是不多。世事沧桑,很快我们就天各一方,我只能是遥远地谛听他的声音,每当他闹出了大的动静,就有一些激情涌起,生出几缕云树之思。偶或通信,也是言长纸短,神交而已。而今来看,以我们的职业说,他创作,我批评,拉开一段时空的距离,于我也许更相宜,至少可以淡化一些感情色彩,尽量去做到客观和坦率。假如他就住在我隔壁,明天早上还得“哈哈哈”,那我下笔恐怕就要踌躇几分,而现在,我基本上可以了无顾忌地按一己的思路往下进行。
根据我的经验再加上我的了解,可以说即便是和苏进交了朋友也是难以深交的。比较而言,通常他总是倾听而不是倾诉,他从不多说什么,特别是关于他自己,关于他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你很难穿透甚至接近他的内心世界。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内向”或有“城府”,这是一种对人的孤独本质的清醒认同,和对自我质量的高度自信,因此,他不信任交流和沟通,哪怕是面对朋友。他的内心是一个深邃庞大而封闭的海,海底常有暗涌,海上常有风暴,他创造这些并独自欣赏这些,而“拒绝与人共享”。(苏进语)换一角度看,你要理解朱苏进,与其在生活中去观察他,还莫如去作品中阅读他。
(二)
阅读朱苏进的作品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以降的晚近作品(比如收入本集中的《绝望中诞生》、《接近无限透明》和《孤独的炮手》),你就会感觉到他作为一个“孤独的冥想者”(亦即本文要说的第二层意思:在精神领域中孑然独行)的形象是愈来愈清晰了,孤独与冥想作为一对伴生物,在他的文学世界中也是繁衍得愈来愈根深叶茂,郁郁葱葱了。
朱苏进从1982年发表成名作《射天狼》开始,经由《引而不发》(1983)、《凝眸》(1984)到1986年的《第三只眼》,虽然所作不多,但却成功地开辟出了甚至也可说得是独立地支撵起了与以《西线轶事》和《高山下的花环》为代表的反映当代战争生活的“南线”成犄角之势的另一条战线:反映当代和平军营生活的“东线”(以东海前线为主要生活基地和作品背景)。他在这条“战线”长驱直入的挺进主要依赖于两点:一是他以对职业军人的内涵挖掘和理想设计与现实失落的矛盾把握,为新时期军旅文学贡献出了一个重要主题;二是他将天生的军人气质、血缘的对军人的酷爱和扎实的炮兵生命体验转化为凝重磅礴的笔力,为新时期军旅文学贡献了一种“铁蒺篱”式的美学风格。一个主题,一种风格,对八十年代中期军旅文学运动影响甚巨,致使追随者群起效尤。然而得其精髓者凤毛麟角。原因并不在于他们对当代军旅生活缺乏体验,也不在于对部队现实矛盾缺乏敏感,而关键在于他们笔下的军人形象缺乏那种朱苏进式的充满个性色彩的职业军人理想之光的烛照。在朱苏进笔下,从袁瀚(《射天狼》)、西单石(《引而不发》)到南琥珀(《第三只眼》),不仅个个人物都透着一股正宗军人的劲道、神韵和风骨,而且还一个一个都是人小心大,位卑志高(多为班长),郁积着深重的舍我其谁的“将军情结”。这就是朱苏进神往的当代中国“职业军人”的典范。他们也许真实地传达了少数以军人为职业的军门子弟阶层的光荣与梦想,但是在以农民为基本成分的中国军队现实中却寥若晨星,寂寞如空谷足音。朱苏进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以精细真实的生活细节去雕凿他们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换言之,朱苏进以现实主义基调写理想主义人物。这是一群“先锋人物”——他们脚踏在中国军队现实的土地上,精神却在理想王国的天空中飘然远行,他们是孤独的一群。
真正的英雄永远孤独。
朱苏进亦以英雄自诩。“既然此人喜爱这些东西,说明此人原本就部分地是这些东西,喜爱是伪装着的自恋。”(见《天真声明》、《小说月报》92/6)而英雄并不拒绝孤独:“军事区域仍应保持一定的神秘性,与外界隔绝。削弱这种神秘性,最终将削弱军人尊严,削弱职业军人本该具有的孤独感……”(见《孤独的炮手》)大英雄必有大孤独,无太孤独境界不足以表现大英雄精神。循此一点出发,我们来看《绝望中诞生》——
孟中天何许人?“年方22岁,就任团司令部作训参谋,上尉军衔,在同龄人中已是鹤立鸡群。”“但他有个毛病,好孤独,和周围所有人都无深交。所以他越是出色,便越是寂寞。”孤独者乃英雄素质。只是他在一个小小团队孤独着,有如龙戏浅水,虎落平阳,不足以施展荚雄气之万一。于是便有大军区上将司令员“千古第一人”的评语,并“请”去做了秘书,从此平步青云,—人之下,万人之上,并随宦海沉浮,身罹大难,跌人大孤独之中,遂完成大动作——推出大陆生成理论的“盂氏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