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十年代第一个春天来到之际,在相对平静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件事比较引入注意,那就是一月号的《解放军文艺》、《广州文艺》和《作品》分别隆重推出了《广州军区·特区军旅文学专辑》。作为一次深思熟虑的有目的性的集团冲锋——十余名中青年军旅作家集合在统一的旗号下共同运作,集中抛出20余部作品的这一群体行为,是一次目光敏锐、立意高远的以正面切进当代军人生活为旨归的文学尖兵行动,它有可能打破近年来军旅文学创作的沉闷空气,并进而提供一种新的转机。
现实告诉我们,由于急速向商品经济转轨换型的国内大势,和从紧张走向缓和、从对抗走向对话的国际大势所影响,我军的作用与地位也势必重新调整。随着军队作用的衰减、军人价值指向的迷失、军人职业道德心理的困惑、军队兵员结构成份的重组、军队传统生活模式的松溃等等,军营里大量的新事物、新矛盾层出不穷。尤其现实与直接的是,在经济变革与商品运动的社会与人生深重背景下的当代军人心态、性格的不可抵御的改换,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期冀、观念走向的新的蜕变,都统统意味着我军步入了一个新的重大历史转型期。而与此相伴生的将是一种全新的当代军人的人格人性意识和文化文明的重建。军旅作家们能否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投入到这场伟大的重建工秘之中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时代给予军旅文学的历史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
——谁来应战?
“春江水暖鸭先知”。广州军区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南窗口和最前沿,作家们得风气之先,最初感受到时代大潮对当代军人固有范式的冲击,在我军迈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进程中,他们和广大官兵一起咀嚼着困惑、迷惘与痛苦,也一同体味着喜悦、激动和欢欣。他们忍不佳在两年前就“下水”了,以雷锋的《中国铁路协奏曲》和张波的《猫耳洞与摩天楼》为代表的一批报告文学就是那次“前哨战”的战果。如今,他们在时代大潮中潜得更深游得更远了,有点儿接近鱼跃于渊的境界了。一些在内地军营看来还只是麟角风毛乃至天方夜谭的人和事,已在他们笔下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无论是乘着“白纸船”摇曳而来的女军官范少珍微妙的心灵轨迹,和杨杨、“家伙”等“第五代军人”鲜亮的个性(张波《白纸船》),还是佩着“古剑”杀人商界以军人作风打经济仗的转业军人史康国的硬汉精神(雷锋《古剑》);也无论是何继青让他的歌手在一次尴尬的舞厅试唱中捍卫军人的尊严与信念(《歌手》),还是孙泱让他的连队受聘于独资外商去站岗放哨来完成对现代文化文明的认同(《卡拉0K》)……都迎面吹来一股特区军营独有的新风,那里的军人所面临的种种反差、错位、适应与调整,让你惊讶,更让你兴奋,让你困惑,也让你思索。总之,让你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体察与把握当代军人心理裂变与品格重铸的历史流程,并从而眺见到当代军人未来形象的轮廓。
当然,任何一种新生态的人文文化质的最终完善都要假与时日,目前特区军旅文学的扛鼎之作也许还没有出现,但《专辑》预示着一线曙光。
载《光明日报》1990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