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黑与白
10185600000014

第14章 一次漂亮的“逆风起飞”——谈《跨世纪文丛》的眼光和策略

岁末年初,正当文人“下海”、作家改行,商潮滔滔滚滚而来,“快餐文化”颇为热销之时,长江文艺出版社顶风面上,突然推出“跨世纪文丛”小说集首期12种,而且,每种的印数均在万册左右;更而且,短短时间内,从南方到北方,从书店到书摊,悄然地蔓延扩张,以至有几种迅速告罄,不得不紧急加印。这现象立刻引起了文学界和新闻界关注,旋即有近20家传媒发表了电讯、消息或评介文章,或称“纯文学丛书独领风骚”,或问:“跨世纪文丛”为何走红?一时间沸沸扬扬,蔚为大观。借用一句航空术语,我评价“跨世纪文丛”的编辑与出版是一次漂亮的“逆风起飞”。

“逆风起飞”而且飞得“漂亮”,谈何容易。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在我看来,“跨世纪文丛”的出版方式就是一个极具创意的成功尝试。它由文学专门家、社会出版商和国营出版社兰方联手策划并操作,一方保证稿源与档次,一方负责经济及销售,一方承担审定与印刷。三方合作互为补充,不仅表现了巨大的活力和高速的效率,更提供了两点重要保障:一是编辑者严肃纯正的眼光,二是出版者灵活变通的策略,二者合一便成了漂亮起飞的主要驱力。

由王蒙、洁泯、谢冕担任顾问,陈骏涛担任主编的编辑“班底”以严肃纯正的学术眼光和不拘一格的包容气度,坚持展现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学景观的编辑原则,严格地遴选作家与作品。既收入了以现实主义精神贯穿在整个新时期文学进程中的王蒙(《坚硬的稀粥》)、贾平凹(《人极》),也兼顾到以现代主义手法而为人瞩目的“先锋派”代表格非(《唿哨》)和余华(《河边的错误》);既重视近年呈“主流”趋势的“新写实”的中坚刘恒(《白涡》)、刘震云(《官人》)、方方(《行云流水》)、叶兆言(《去影》)、苏童(《红粉》)和池莉(《太阳出世》)。也不轻视虽然无“主义”一无“流派”但却颇有个人风格的其它作家如陈村(《屋顶上的脚步》)和陈染(《嘴唇里的阳光》)。12位作家的作品也许参次不齐,也许还不足以展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全貌,然而都从各自的角度勾勒出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变异、发展与前景的或一侧影,共同组成了一幅既具观赏性更富寓意性和挑战性的跨世纪文学风情画。

如果说,12个精粹选本的品位和总体思路主要得力于编辑者的眼光的话,那么,将它们推出“圈子”,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就要归功于出版者的策略了。近年来,由于出版发行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不适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人为地造成了纯文学图书市场的萧条与萎缩,以至夸大了关于文学疲软的种种错觉。其实,可读的好作品和年轻的实力派作家仍然在层出不穷,只不过多被封闭在圈子内而不被圈外所了解罢了。一旦把它们推出去了都是可以找到知音的(比如王朔的畅销)。“跨世纪文丛”的出版策划者彭想林等一批年轻人就看准了这一点,着重解决图书与市场的“接轨”。

他们调动自己的资金和丰富的发行经验,利用新华书店和二渠道双管齐下,不仅在短短几个月内将12本书全部出齐,征订数一涨再涨,而且同时迅速打向四面八方,占领书店和地摊。以至在出书的当月,王蒙刚刚跑到福建省僻远的东山县,立即就有县委书记拿着《坚硬的稀粥》来请他签名,使他大为感叹且惊异:“这真是个奇迹!”

严肃眼光与灵活策略就这样珠联壁合,玉成了“跨世纪文丛”第一辑的漂亮的“逆风起飞”。它的第二辑、第三辑呢?当然会越“飞”越漂亮。但是我有个小小的祝愿,祝愿她和其它更多高档次高品位的好书好丛书不要老是“逆风”起飞!

载《文汇读书周报》1993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