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向下”心无憾
——李丙炎“死抱萝卜”不放手
1960年春节过后,饿死人的局面终于得到控制,但饥饿的局面仍在继续,因为国家供给的粮食极其有限。这时候又遇到了令国家雪上加霜的大事件——苏联“老大哥”彻底终止援华方案,非但撤走了专家,还全面加紧逼债。“粮债”加剧了中国原本缺粮的紧张局面,同时旱情仍在继续,农业生产形势更为严峻。刚刚摆脱死亡威胁的百姓又面临新的危险。
正在此时,一批参加“民主革命补课”的基层干部被提前释放。他们在新的困难时期,以极大的勇气与极“左”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着共产党的过失,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李丙炎走出“民主革命补课”学习班,继续担任遂平县玉山公社社长。这位以倔强闻名的八品小吏,官复原职后讲出的第一句话仍是那几个字:叫老子当官,老子还是站在群众一边,这辈子改不了啦!
话如其人,果然倔强得可以。
李丙炎平时没少吃性格倔强的亏,“放卫星”那阵子他坚决反对虚报粮食产量,任上面咋“提醒”还是“一根筋”,一两也不虚报,因此被视为“右倾保守”,老挨批。这次在学习班他却沾了性格倔强的光,因为之前决不跟着别人说假话、吹大牛欺骗上级领导,决不带人提着麻袋到群众家里搜粮食,被学习班领导定为“好同志”而提前放出。
这位在群众眼里“死倔活倔”的社长走出学习班的大门后,没有回自己的家,而是直接奔向自己的领地。一连数日,他跑遍了全社所有村庄,想弄清楚全社总共饿死多少人,谁家饿死了人,眼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群众心里想什么。只有弄清这些事,他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
最初几天,李丙炎社长每到死难者家中,都要跪地长拜,泣道“对不起乡亲们”。这绝非是做作之举,而是真心“谢罪”。社长跪肿了双腿,哭肿了双眼,后来几天终于跪不下去了,死难者太多,他觉得把全身的汗毛都变成腿也会跪烂。数日里他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保护好乡亲们,再做不好就算不上共产党培养的好官。
他把各村的临时负责人召集起来,说:“不知爹娘口味,咋尽孝心?我把这几天掌握的情况通报给大家,就是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眼下是啥情景,父老兄弟最缺啥,咱们干事甭犯迷糊。”
眼下啥情景?还是干旱;最缺啥?还是缺吃的。干旱就不会有好收成,父老兄弟又不能没吃的,咋办?他告诉大家:有抗旱条件的地块种粮食,没有抗旱条件的地块全部种萝卜。萝卜这东西产量高,扛饿,有它就不会再饿死人。
全社有抗旱条件的地块不多,这就意味着大面积土地要种萝卜,粮食种植面积大大减少。
可是李丙炎社长的大种萝卜与县里“争取粮食好收成”的精神明显不符。县领导闻讯打来电话,要他立刻纠正种植计划。
他问县领导,连续大旱,靠啥“争取粮食好收成”?到最后收不上粮食,再不种萝卜,乡亲们吃啥?
县领导又提醒道:“争取粮食好收成”可是省里的精神,你千万不可胡来。
李丙炎社长说:“上面有‘大精神’,我这里有‘小情况’,没对上撇子。您想,我种地出身,全社哪块地适合种啥,我最清楚,咋会胡来?这事您就甭管了。”
县领导心里装着“上级精神”,不可能不管,电话里做不通这条倔汉的工作,连夜跑上门来当面继续做。
县领导劝说李丙炎:不听上面你听谁的?不听就会犯错误。
李丙炎社长听了这话火起来,叫道:“!去年‘放卫星’、‘反瞒产’都符合省里精神,为啥饿死恁多人?还不是上面瞎指挥造成的!我就不明白,为啥我们只能听上面瞎吆喝,就是不顾实际情况哩?去年栽了那么大的跟头,为啥还不记疼?犁地不怕石头硬,为了父老兄弟少挨饿,我不怕犯错误,老子犟上了,就是要种萝卜,除非再把我关进学习班!”
县领导自然理解这位倔汉的心情,可该提醒的不能不提醒,因此叹道:“说你倔,还真不假。再犟下去,难保不把你第二次送进学习班啊。改,还是不改,你自己掂量吧。”
李丙炎社长说:“这和倔不倔关系不大,倒与领导作风有关。我觉得,不管哪一级领导,都应该养成眼睛向下看的习惯,眼睛向下看就能发现群众需要啥,知道群众需要啥才能明白自己该干啥。如果只顾眼睛向上,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才怪,这几年我们教训还不够多吗?代价还不够大吗?还不该清醒吗?!”
县领导面带几分无奈离开后,李丙炎社长心里犯起嘀咕:真把老子再送进学习班,还真不好弄,恐怕一根萝卜也甭想种。不能死犟,得讲点战术。
第二天一早,李丙炎社长急忙赶往县里,对县领导表态说,自己想通了,按上面精神办,多种粮食,少种萝卜。
县领导说:你想通鬼才信,想不通倒正常。这几年,我们所犯的错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讲科学、脱离实际;一类是考虑群众利益太少。我们是共产党人,既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对群众有益的事为什么不干?干了无非是落个“不听招呼”的名声,大不了影响当官,可不能为这就丢了良心啊!
李丙炎社长喜出望外,说:“我可信您了,计划不变,多种萝卜少种粮!”
县领导说:“你讲战术,我也得讲战术。这种非常时期,得学会保护自己,不然咋保护群众?你呀,偷偷干,我装着不知情;我呀,背地给各社吹风,推广你小子的经验,咱把生米做成熟饭,上面就是知道了,想纠正也来不及。只要群众有吃的,咱挨批丢官都值得。”
李丙炎社长满怀喜悦回到玉山,急匆匆挨村跑,催促各村抓紧行动。与此同时,他让各村到处张贴“多种粮食、种好粮食”、“战天斗地保丰收”之类的标语,大造种粮声势,以掩护“萝卜行动”。只用了三天,全社就快速完成萝卜种植计划。
然而“保密工作”并不严密,还是走漏了风声,主管生产的副县长打来电话问李丙炎社长:听说你现在成了“萝卜社长”?明天我带队去你那里检查。
李丙炎社长觉得情况不妙,连忙通知各村,连夜在萝卜地象征性撒些粮食种子,并统一说法——粮菜兼种、科学试验。他希望以这种方式应付县检查组,蒙混过关。
第二天下午,副县长见到李丙炎社长就问:“我留给你这家伙的时间不算少,找到应付我的办法没有?”
李丙炎社长说:“县长开我玩笑,咱这人干事从来一是一、二是二,哪敢应付领导,您到地里看看就知道了。”
副县长跟着李丙炎社长一连看了几块地,发现萝卜地里都有粮食种子,让他解释“这叫哪一招”。李丙炎社长说,这是群众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两者兼种,萝卜可以给禾苗提供水分和营养,也算是科学试验。
副县长笑着把李丙炎社长拽到一边,悄声说:“我也是种地出身,拿这个糊弄不了我。看你这家伙晚上咋请老子。”
副县长转身对着检查组全体人员大声说,玉山公社群众的这种种植办法,具有创造性,也可以称作“科学试验”。对群众的这种创造精神,我们要保护、要支持。
走出田间,李丙炎社长悄声对副县长说:“早知这样,您何苦多跑这一趟?吓得我一身冷汗。”
副县长说:“你不在我这位置,哪知我的苦衷。多跑这一趟就堵住一些人的嘴,你的‘萝卜行动’就不必搞地下活动了,有啥不好。”
李丙炎社长说:“伙计,那你不是把自己和我绑到一起了,以后有麻烦咋弄?这责任不好担呀。”
副县长诡秘一笑,说:咱支持群众搞“科学试验”能有多大责任?即便担责任,也是为了父老兄弟,不丑。
五十年后,已年近八十的“萝卜社长”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万千,他说:信阳事件之前,各级干部唯命是从占多数,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上面咋说就咋干,上面错了跟着错,这种弄法,不出信阳事件才怪。信阳事件后,情况大变,各级干部把“群众利益”当尺子,凡是不符合群众利益的事,甭管地委还是省委指示,决不“坚决照办”。当时出了我这个“萝卜社长”就是个例子。这个变化不简单,纠正了上面一些脱离实际的做法,避免了一些工作失误,也为共产党捡回了不少面子。
的确如此。玉山公社的“萝卜行动”全过程经历了一波三折,并未夭折,最根本的原因正在于许多干部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里了。
还说“萝卜行动”。副县长回到县里,向县委第一书记蔡中田汇报了玉山公社的情况,并毫不隐瞒自己的倾向。蔡中田问:听口气,你也想当“萝卜县长”了?我是不是也该当“萝卜书记”?我觉得这个头衔挺有特点,当就当了!
全县各公社负责人被连夜召集到县里,县委第一书记蔡中田在会上向大家提出“一个中心、一点建议”:以保证群众生活需要为中心;建议在缺少抗旱条件的田地多种些萝卜。
蔡中田特意说明:建议不是硬性规定,哪家有把握保证群众生活,有把握保证旱地粮食丰产,可以不种萝卜;县委只盯一点,年底算总账,如果哪家群众仍缺吃的东西,坚决追查。
副县长补充说:书记的话大家一定要理解透。我打个比方说吧,婆婆擀面,儿媳切菜,两不误。就这意思。
蔡中田的意思谁都听得明白,谁都知道该咋做。
一时间,“萝卜行动”在全县蔓延开来。随着全县萝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蔡中田的心中却增添了几分不安。他暗想:这么大的行动,上面能不发现吗?一旦追查下来,如何圆场?自己面临怎样的风险倒无所谓,无论如何不能让整个计划泡汤。
他把自己的担心透露给副县长,两人一合计,决定分头带检查组到各公社“巡回检查粮食种植情况”。这样做有两点用意,一是确保有水利条件的地块不被萝卜“侵占”,二是借此大造种粮的声势“麻痹”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