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方法
10177300000035

第35章 知识管理法(1)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1/4的企业采用了知识管理法,估计不久这一数字将超过50%,并在1~2年后有望达到80%以上。

——《财富》

企业的三大战略资源

20世纪80年代末,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信息逐步成为与人力、资金并列的企业三大“战略资源”。

知识经济带来的不是一个社会环节的变化,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基础的根本转变。知识经济引起了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同时还引发了组织形式、规模、发展战略、市场环境、社会思想等一系列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对以往经营管理中关键要素(包括知识)的重新定位。

知识经济呼唤自己的管理,只有管理上的变革,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便应运而生了。

100多年前,“泰罗科学管理”引发了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革命。21世纪的今天,全球企业管理如何应对“第二次革命”,迎接这个以“人性化”的知识管理为标志的时代?

这是值得每一个管理者深思的问题,这不是简单地玩“跳棋”,而是要领略“棋”的经济,理解了这种内涵,也就理解了这个时代。

《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1/4的企业采用了知识管理法,估计不久这一数字将超过50%,并在1~2年后有望达到80%以上。

虽然知识管理作为管理界中的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但知识管理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思想,许多企业在还未形成明确的意识之前就已经开始操作了。现在提出的“知识管理”概念不仅与信息技术有关,而且也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管理思潮有关。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在他的《知识社会的兴起》一书中指出,100多年来,人类经历过三次革命,分别是工业革命、生产力革命和管理革命。这三次革命都是随着人类逐渐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而发生的。

第一次革命中知识被应用于工具、过程、产品,形成了工业革命;第二次革命中知识被应用于工作,从而引来了生产力革命;第三次革命中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从而引起了管理革命。

管理革命带来了管理知识,人们通过深入地反思,对这次管理革命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对新资源的关注、对知识的关注。这些迅速发展的管理思想,既成了知识管理的前奏、引子,又是知识管理本身。

同时,知识经济也对现代企业管理造成了一些重要影响。知识经济使主导要素从农业经济的土地和工业经济的资金变为人才,这样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就变为对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研发、知识的应用和积累,以及人才的培养和任用等。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智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主体,而载体是知识本身的价值和使用。

因此,竞争的焦点在于谁能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引领时代潮流的产品。知识经济也使企业投资开始转向知识产品及服务,靠无形资产(知名度、信誉、企业形象)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成长。

这就是知识管理浮出水面,登上历史舞台的“回忆”。

将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知识管理是什么?它绝不是一阵时髦,而是决定企业兴衰甚至生死存亡的关键战略。但是,知识管理定义起来并不容易。

具有计算机和信息科学背景的人员,若完全从IT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对数据、信息的管理;具有财务、资本运营背景的人员,从企业资源财产的角度看,企业知识管理等于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具有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背景的人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知识管理就是对人员的管理;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从业背景的人员,若从图书和情报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就是对物质化的、可视的、可读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在有技术、科研管理方面从业经验的人员看来,知识管理就等于对学习和创新的管理。

在众说纷纭中,我们要找到一个更通俗的,对企业而言更有实践意义的准确概念很难。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不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存储在数据库中、固定在纸介质上,还是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分配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任何地方的过程。

在一家跨国公司中担任知识总监的杰克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中,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与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这些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

从管理领域的实践来看,知识管理应该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对信息的管理——信息是知识管理的对象,是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被标志和处理的;二是对人的管理——人是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的有机载体,是行动的基础和主体。

知识管理就是要把组织知识链中的智慧凝聚为组织的竞争力。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表述知识管理的目标,那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根据形势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知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新世纪的一道曙光,在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再是一般劳动力和资本,而是知识。谁能拥有并合理运用知识,谁就掌握了这个时代的真正主动权。

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知识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功臣。企业所拥有的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从大规模生产产品到大规模定制产品,最终到大规模定制知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轨迹。

我们从企业各自的竞争战略焦点来考察,可以发现企业大致经历了由“基于资源的积累过程”到“基于能力的资源配置过程”,再到“基于知识的能力创新过程”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完全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前两个过程强调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忽视了对知识的挖掘。资源转化是企业价值形成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能力配置是优化企业价值的手段,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才是企业价值形成的直接来源。从企业自身经营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知识的需求日趋复杂,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和创新企业的知识,并将之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企业的运作。

科学的知识管理能够将企业中大量的无序信息有序化,提供知识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能够丰富企业的知识储备,吸收个人知识和信息为组织知识和信息;还能够有效掌握供应商、用户和竞争对手等权益关系人的信息等。

因此,知识管理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化的成功率,优化企业经营,适应企业运作模式的知识化趋向。

1996年,施乐公司依次在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分公司引进知识管理项目——EUREKA,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分析解决问题,以满足消费者的服务要求。他们采取措施鼓励技师们在分散的地域和不同的空间共享获得的新知识。如建立知识数据库,用以储存技师们在实践工作中获取的技术诀窍和信息,并以技师的名字来命名,项目组在知识数据库内加入技师及审查委员的名字。

事实表明,该项目使施乐公司的法国分公司用于零部件及雇员的开支缩减了50%,平均每1000例服务中就有一项技术诀窍被收入知识数据库,30%的技师在数据库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85%的技师经常查询和利用知识库中的资源,每月平均有5000人次访问该知识数据库。

该项目实现了施乐公司的总目标,即在尽可能接近消费者的地点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服务。目前,该项目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仙杜瑞拉”(仙女棒)。

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

剑桥信息中心副总裁穆勒认为,完善的企业知识管理技术体系应包括:

——开放的交互式平台;

——通信网络,包括互联网、内部网和外部网;

——生成知识和分析工具;

——获取和分析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的技术;

——群件技术;

——网络内容管理工具(网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推拉技术;

——智能代理技术;

——个案提取技术;

——文件移植技术;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文档管理技术;

——进程管理技术。具备了这些要素后,企业所要做的只是在一个适当的环境中整合这些元素。

这个适当的环境几乎和要素一样重要。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顾周围环境,无视自身条件,不明发展方向,盲目地随大流、赶时髦,往往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