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方法
10177300000014

第14章 CI战略计划(2)

CI的早期实践可以追溯到1914年德国的AEG电器公司首创CI。AEG在其系列电器产品上首次采用彼德·贝汉斯所设计的商标,这成为CI中统一视觉形象的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一些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建立统一的识别系统,以及塑造独特经营观念的重要性,于是欧美各大企业掀起了一股导入CI的热潮。

美国国际商用计算机公司于1956年以公司文化和企业形象为出发点,为了表现制造尖端科技产品的企业精神,将公司的全称“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设计为富有品质感和时代感造型的蓝色IBM。从此以后的四十几年中,IBM一直被视为“蓝色巨人”的形象代表,即“前卫、科技、智慧”的象征,也是CI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

当IBM公司将其桌面印刷机、打印机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的生产线出售给一家新的投资公司时,新公司需要一个新的名称和标志。根据销售协议规定,在1996年之前,新公司可以拥有使用IBM名称的权利。新公司希望消费者在看出是新的生产线的同时,也注意到它与更为人熟知的IBM形象间的联系。

利盟国际公司(LexmarkInternational)这个新名字,是从最初的200个候选名字中挑选出来的。并且,新公司制订了一个分阶段的时间计划表,计划在5年的时间内逐步引入Lexmark这个名字。而这5年内,新公司被允许继续使用IBM的标志,其中一个广告就是要求消费者想象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崭新的公司。

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的企业出现了CI导入高潮。20世纪60年代主要表现为由无线电业扩展到情报、娱乐等8种领域的RCA;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以强烈震撼的红色、独特的瓶形、律动的条纹所构成的醒目的Coca-Cola标志。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欧美企业实施CI的黄金时期,随后还有其他一些国家陆续开始实施这一系统,从而使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

取其精华

日本企业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创造自己的CI。日本日经研究所曾设计了一套CI效果调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市场因素、外观因素和现代因素三大类。不同企业在导入CI时,对这些因素的侧重点会有不同。这个研究所认为,企业的销售额和广告认知度是评价CI效果的关键因素。

日本在引进欧美CI的同时,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将民族理念与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取其精华,对CI进行了结构上的革新与完善。

日本CI专家山田理英指出,美国的CI定义与日本的CI定义是大相径庭的。前者认为,CI是以标准字体和商标作为传播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工具;后者则认为,CI是一种明确地认知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活动。对CI概念的不同理解,必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日本CI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以,CI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革、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与变革,同时其概念内涵也由于民族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其他情况如何变化,CI的基本精神是始终不变的。日本CI专家加藤邦宏说:“对于企业界来说,CI是一种问题解决学。”这就是CI的基本精神。

无论CI怎样发展与变革,它始终围绕着一个理念核心在运动,那就是为企业解决问题。更明确地说,是解决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问题。它所使用的工具就是塑造企业形象,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不断变革,并以此推动社会发展,维护企业、社会、自然的动态平衡。

因此,CI战略的根基始终应放在企业自身形象的设计与开发上。所以加藤邦宏说:“CI就是对企业整体进行的设计工作,以企业整体的活动作为设计对象,使企业本身、个性的表现合乎时代潮流。”从这种立场出发,加藤邦宏认为,“为了形成企业的形象而设计以开发为中心的活动,才是所谓的CI”。

一箭四雕

企业的经营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方面,推行CI后,企业的经营资源会由于处于“活化”状态而发生神奇的变化。

第一,CI有利于企业稳定原有职工队伍,不断吸收招揽优秀人才。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但是新技术、新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松下幸之助就曾告诫其员工:“松下不仅只是创造更好、更新的电器产品的企业,还是创造更新、更优的人才的企业。只有具备优良形象的企业,才能赢得人才的信赖,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CI通过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占有巨大的优势:首先,由于企业形象有一定的倾向性和针对性,因此,为企业形象慕名而来的新职员也就具备了更加符合企业特定要求的集中性,即企业所表现出的形象与这部分新职员的愿望和要求相一致;其次,由于推行CI后的企业有着强烈的“文化氛围”,新进员工能够很快地受到鼓舞与熏陶,较快地适应工作。

第二,CI有利于企业的融资,扩大社会资金的来源,增强股东的投资信心。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资金渠道,很难扩大再生产,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

CI塑造的良好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获得银行的支持、股民的信赖,扩大企业的融资能力。

英国的鲍施·洛勃公司是光学仪器制造商,而且具备制造技术方面的优势,但其股票变动却只被人数不多的分析人员所追踪。于是企业决心变革,在收购了一系列其他公司后,成了一个以健康保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组织。

为了改变股票分析人员的观念,公司将自己的名称改为健康保健和光学国际公司,放弃以往的制造业名称。这样公司摆在分析人员面前的便是四个主要的赢利颇丰的领域,它们分别是:个人健康、医疗、生物医学和光学。结果,公司的股票价格在6个月后增长了大约40%。

据美国一些著名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企业改变名称后,两个星期内就可以看到股票市场相应的变动。

日本股票投资的专门杂志和书刊也认为,公司名称的变更,代表着企业的革新,所以会影响该企业的股票价格。如日本冷藏株式会社为配合多元化经营的发展,于1985年将公司名称改为“NICHIREI株式会社”,使得该公司的股票价格飞涨400日元。

第三,CI有利于争取到更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扩大企业的流通渠道。研究企业形象的尼古拉斯·印德认为:“购买与销售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经验和形象。作为一个购买公司,如果能以相对低的价格买到高质量的产品,那么公司的声誉会因此得到提高。能做到这一点,应该归功于公司单独统一的企业形象。如果公司是高度多元化经营的公司,而且使用一系列的贸易名称进行经营,那么这些贸易公司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供应商也会凭借不同的经验介入贸易关系之中。”

可见,导入CI有利于企业建立一个统一、庞大的形象,使供应商愿意以低价批量供给产品。这一原理对销售商也同样适用。

总之,CI所创造的优良企业形象可以增强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供销信心,促进供销商勤进快销,使之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供销网络与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

第四,CI有利于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英国一家策划顾问公司的负责人奥立佛通过参加名牌产品的商务活动,与世界上1000多家优秀公司客户接触后认为,“对名牌产品有着高度认识的企业必然成功”。名牌,在消费者眼中是信任的标志,是荣耀的象征,名牌所引申出来的气派和身价,让消费者认为即使花费比同类商品高出很多也值得购买,这样一来,厂家自然就有利可获了。

终极目标

CI的推行使企业信息的传播简单化、差异化,易于被公众识别和认同,有利于搞好公共关系,从而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同时,CI本身创造的优良形象,也使企业公共关系的运转有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实施CI战略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算成功,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创立企业自己的品牌,让自己的品牌成为名牌,甚至世界名牌。

“企业的牌子如同储蓄的户头,你不断通过广告累积其价值便可尽享其利息。”这是美国万宝路香烟总裁马克斯·韦尔对名牌的精辟见解。万宝路的金字招牌每年可以给万宝路企业带来30亿美元的收入,其价值已达200亿美元。可见名牌有着非常高的含金量。

当某一商品的商标成为名牌商标,也就是成为众所周知的商标时,这一商品就成了名牌商品。某一商品一旦成为名牌商品,就会成为竞争力强、销售量大、销售范围广的商品。

在市场营销的竞争中,名牌商品也如同取得了营销“通行证”一样,在市场上纵横驰骋,不断地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在当今的市场上,尽管名牌商品的售价要比非名牌商品高一些,但是名牌商品总是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的首选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正步入一个名牌消费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都已不太计较价格,商标和公司的形象变得比产品和价格更为重要。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在选购商品时,不仅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注重商品的品牌。崇尚和追求名牌已在大众消费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据有关部门预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消费品市场将逐步形成以名牌为主导的格局。

现代社会对企业,尤其是名牌企业要求很高,但是,导入CI和创立名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企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了解一些名牌企业的发家史,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它们无一不是长期精心运作的结果,是企业导入CI的结晶。

企业导入CI的实践已经证明:名牌背后是文化,名牌背后有CI;企业的名牌之路与CI的成功导入密切相关。由此,企业家们逐渐认识到,CI是创立名牌的必由之路,是开拓市场的利刃。

在创立名牌、名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驱动下,企业家们纷纷开始拿起CI战略武器,实施CI战略逐渐成为他们的自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