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写作指南(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10170500000022

第22章 记叙文基本知识(3)

生宝的这些动作很有典型意义。所说“典型”,是指在一定环境里,某个人的某个动作,只有他“这一个”才能做得出来,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的行动逻辑。《创业史》里的白占魁,到处流窜,吃喝嫖赌,不会这样存钱取钱。富农姚士杰不会到郭县去为贫农买稻种,也不会这样存钱取钱。我们相信,即使同一阶级出身的人物,存钱取钱的方式也不会完全相同。党内的郭振山,也是个勤劳、节俭的庄稼汉,但他缺少生宝那样质朴、谨慎、细心的性格,更缺乏对合作化的事业心,他自然有他自己的存钱取钱的方式。只有生宝,而生宝也只有在那样特定的环境下——这几个钱来之不易,而且是拿去买稻种,这是关系到蛤蟆滩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他时刻想到的是“出了差错和丢失东西会失党的威信”,才这样“不免过于谨慎”。高尔基指出:“必须善于表明,并使人相信,这个人不能另一个样子行动,而只能这一种样子行动。”(《给大剧院剧目组》)梁生宝这样的存钱取钱,正是特定环境下他特有性格支配下的必然行动。由此可以看出,人物动作描写,就要具体地写出入物做什么,怎么做,这里正是写出了生宝“夹住”、“打开”、“拣出”这些生动传神的动作,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节俭、谨细的庄稼入的光辉形象。所以高尔基在给留·尼基弗罗娃的信中指出:“您通常用一些同样的动词式来描写动作和活动,例如:‘她站起来,走过去,拿了,就坐下来’,‘他看了看,咳嗽一下,弯了弯腰’等等。这是非常枯燥的和记录式的,……这是千篇一律。作为一个读者,我是感觉不出动作的。我想知道,她怎样站起来,怎样走过去——是悄悄地,摇晃地,愉快地?她怎样地弯腰,是迅速地,带着讥笑地,勉强地?”高尔基这里就是要求动作描写必须写出人物的典型动作,即要具体形象地刻划出人物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即刻划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人物要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心理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作者的笔愈能触及人物内心的微妙之处,就愈能揭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也就愈加鲜明。如高尔基所指出的,因为“—个人真实的性格并不经常表现于他底言语里,而表现在他底隐秘的内心活动中。”所以写人物必须精确地把握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有直接揭示和间接揭示的不同方法。

直接揭示,即直接写“我”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怎么想”、“怎么回忆”,或者是人物用独白的形式说出他的心里话,也或者由作者出面分析他的内心世界,这是最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但文章中如果老用“想”、“感觉”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就难免呆板、生硬,所以文章中写心理活动更多的是采取间接揭示的方法。

间接揭示,即通过人物的外部表现反映人物的内心特征,比如通过肖像、动作、语言等,让人物的内心面貌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比直接写入物的心理,更为形象,含蓄,富有感染力。德国大诗人海涅就认为:“能够让主人公自己说明、表明他的情况,尤其是内心的情况,较之作家用自己的话来评述,远为接近史诗。”

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是人物的外部表现,内心则是人物的内在表现,“情动于中形于外”,内心是外在表现的发源地、指挥部,外在表现是人物内心的具体反映,所以描写外部表现能够揭示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有时直接写人物的心理,用很多笔墨不能奏效,而借助于外部表现,笔墨不多,就使读者逐步地由外入内,由表及里地窥见到人物的内心和内心的起伏变化。鲁迅是刻划人物的巨匠,善于用间接的方法展现人物的心灵面貌,往往三言二语,就能把人物的心理明镜般地映照出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到了他的笔下,就成了开启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把把钥匙。

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鲁迅《药》)

这是老栓夫妇看儿子吃人血馒头时的情景,主要写了两个人眼睛的神态。“注进什么”,“取出什么”,读者自然会想到此时此地老夫妇的心理活动:“注进”的是希望,“取出”的是病魔,他们多么希望儿子吃了人血馒头,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呵!但作者不“用自己的话来评述”,只用眼睛表示出的“注进”、“取出”的神态,就非常巧妙地写出人物内心活动的微波。这几句描写很有潜台词,揭示人物心理的动作表现很简单,却是意蕴深广,人物的心理表现的很隐蔽,却又是精邃入微。莫泊桑认为,“应当用一种十分巧妙,十分隐蔽,看上去又十分简单的手法,使人看不见凿痕,发现不了作者的意图。”(《论小说》)鲁迅先生的心理描写正是有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十分简单”的方法,却能“十分巧妙”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古人说:“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绘出难。”认为“写形不难,写心惟难。”(陈郁《话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内心藏在深处,“知人知面不知心”,不易觉察,而且人的内心又是非常复杂宽广的,如雨果说的:“世界上最宽广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物的心灵。”要写出人物如此丰富宽广的内心,最重要的是学会“遗貌取神”的表现方法,就是要抓住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把任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别林斯基《同时代人》)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画眼睛”的方法,他写祥林嫂,就通过她眼睛的十多次变化,从“顺着眼”,“直着眼”,“眼睛窈陷下去”,直到“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让读者力透纸背地看到了她内心变化的痛苦历程。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灵的形象解释者,如同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写于连的富有表情的眼睛时所说的:“有时候我们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微妙的意义,它可以在一瞬一瞥之间显露出来。”

写景

景物描写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包括一定的历史年代、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人们的政治、物质、文化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自然环境包括阴晴雨雪,风云雷电等气候现象,春夏秋冬、晨午昏夜等时序节令,山川花木,鸟兽虫鱼等动物植物。

记叙文要写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左拉说,“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可以展示时代风貌,烘托环境气氛,刻划人物性格,更深刻地表现主题思想。环境影响人,人要改造环境,环境描写是刻划人物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一文中指出:“人物不能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作家常常要从各方面来考虑,在怎样的场合应该有怎样的环境描写。”

怎样进行环境描写?

一、景物描写要成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物描写不应是文章的点缀,应当是文章的有机体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供时代背景。

记叙文写人叙事,要把时代背景交代清楚,就是要为人物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环境就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人物就是凭借这个舞台才能表演出各种各样的生活话剧来。《故乡》开头写“苍黄的天底”,“萧索的荒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典型环境中,才使闰土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的木偶人,才使“我”和闰土之间形成了一道可悲的厚障壁。有了这样一幅旧中国农村的风景画、风俗画,作品才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浓厚的时代色彩。时代背景交代不明,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变化,就成了无花之木,无源之水。

刻划人物性格。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又是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依据。“社会不正是按照人类展开活动的环境,把人类陶冶成无数不同的人,如同动物之有千类万类么?”(巴尔扎克)环境能反映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个性等。如人的住处陈设,服饰衣着等,就往往是人物的思想的折射、性格的侧影。莫泊桑的小说《我们的心》中的德尔伦夫人认为:“一间住室引人同情或遭人反感,富丽或寒酸,吸引人或拒绝人,正如室里的主人一样。”一个勤快的人,屋内陈设会井井有条,整洁干净;一个懒惰的人就可能是灰尘满屋,狼籍不堪。果戈理笔下的地主棱巴凯维支,他自己肥胖得“好象一匹中等大小的熊”,他家里的摆设也无不粗笨、坚牢,和主人非常相象,“等身大的铜版像”挂在墙上,画中的人物都是“壮大的腰身,非常浓厚的胡子,多看一会,就会令人吓得身上起鸡皮皱。”以致“每种东西,每把椅子,仿佛都要说:‘我也是一个棱巴凯维支’,或者‘我也象棱巴凯维支’。”(《死魂灵》)《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书房内,有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有一副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上联已脱落)“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一部《近思录集注》,一部《四书衬》,所有这一切,无不打着这位封建卫道者腐朽精神生活的烙印。

推动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环境描写应当成为情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把环境与情节融为一体。看鲁迅先生《一件小事》对风的描写,小说三次写到风,都安排得极好。

第一次,“大北风刮得正猛”,“一路几乎遇不见人”,所以也不会有老女人出现;再说,风大,车跑不快,也不会出现车把带倒老女人的事情。

第二次,“北风小了”,“车夫也跑得更快”,才把老女人带倒了,原因是老女人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背心上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如果没有风,背心展不开,如果是大风,背心会贴到后面去,也不能兜着车把被带倒,正因为是微风,背心吹得展开了,才被带倒了。景物描写和情节发展配合默契,情节显得真实,合理,可信。

第三次,“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风停的寂静环境正和“我”冷静思考的心境相融和,如果风还是“刮得正猛”,“我”也就顾不得一面走,“一面想”这“一件小事”的意义了。

二、环境描写要渗透人物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