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10169100000025

第25章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黄如论先生早在福州创业的初期,认识了一位在官场有些地位的朋友(权且隐去他的姓名)。后来,黄如论先生去了菲律宾,历经艰辛奋斗,终于在马尼拉闯出了一片天地,而且事业一天比一天红火,公司的业务也逐渐拓展到欧亚两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黄如论先生携款回国投资后,这位依然留在官场且自视甚高的朋友,看到他在菲律宾取得了成功,在国内也可以风风光光地开展事业,非常眼热,很快就提出请黄如论先生帮忙,把他也办到国外去定居,换个华侨身份。过来人都知道,在那时帮人移居国外是很困难的,一要在所在国做财产担保,二要花钱打通有关的衙门,三要拿钱在移民城市给他租到栖身之所,等等。但是,十分念旧的黄如论先生却满口答应了,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位朋友的一家办到了国外定居。

据林褚先生告诉我,黄如论先生的这位朋友是一位马谡式的“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人物。另外,他去菲律宾的动机十分简单,想和黄如论先生一样变成有钱的富翁。很快,他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国外不是黄金遍地,所在城市也不是一个能不劳而获的地方。因此,他的这种异想天开的发财美梦很快就破灭了!

不久,他的这位移居国外几近到了百无聊赖的朋友,也回到了福州,但是他却找不到谋生的饭碗。就在他历经挫折,躁怒乃至发狂之时,他的夫人找到了黄如论先生,当面请求说他想到黄如论先生的公司工作,还说他在官场多年,有诸多人脉关系,可以帮忙拿地、办手续等。当时,黄如论先生考虑到回国投资不久,对国内一些情况不甚了解,而且公司刚刚成立不久,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于是就答应了下来,还任命他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时,十分念旧——且“义”字当先的黄如论先生,还当众答应国泰大厦项目取得效益后,可以出于朋友情谊赠送给他为数不少的管理股。

然而,这位朋友人职后却吊儿郎当,既没有帮着拿地,也没有发挥多少管理作用,而且自从坐上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职后,很快就又找到了在官场的那种感觉。每天上班之后,除去吸外国名牌香烟,品家乡上好的功夫茶以外,全天都是一个表情,就是铁青着脸,摆出一副见了谁都不说话的面孔。公司上下对他敬而远之。多年之后,林褚先生讲起这个副总经理,还喟叹不已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真是好大的架子啊!”

按照我的界定,那时的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同仁们,全都希望在创业的过程中平等共事、相互关照。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然而这位官气十足的副总经理刚一上任就摆起了架子,不仅以领导者自居,而且还傲视公司中的其他合作者。因此,企业内部的团结、和谐的气氛很快就被人为地打破了。

黄如论先生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自然不愿看到内部因人事关系发生冲突。恰在这时,他为了加快国泰大厦的建设速度和降低所需成本,同时也是为了扩大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规模,遂决定投资2388万港币,成立一个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需要说明的是,该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高新技术,拥有世界先进水平、全电脑控制的生产线,未来产出的水泥也堪称福州地区的一级产品。由谁出任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呢?创业初期的八个兄弟都曾为之心动过。但是,黄如论先生几经权衡利弊,毅然决定任命这位官气十足、架子很大的副总经理出任该公司的总经理。他这样做的用心是良苦的,一是可以保住这位副总经理的面子,二是可以化解公司内部越来越严重的人际矛盾。当然,他还相信这位昔日的老朋友是识趣的,理应尽其全力完成公司交给的这一重任。

实出黄如论先生所料的是,他的这位昔日的老朋友、今天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私欲却恶性膨胀,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把七大姑、八大姨,大舅子、小侄子全都安插进国泰混凝土公司中去。很快,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变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而他这位新上任的总经理也就成了独立王国中说一不二的独裁者。更为可气的是,他还先后“捞”了30万人民币!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小小的混凝土公司就被他搞得乌烟瘴气。未经多少时日,有正义感的同仁们气不过,遂在公司中传起了类似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这样的顺口溜:吃喝成风,账目不清,左吹右拍,裙带当红!

那时,黄如论先生虽然专心致志领导国泰大厦的建筑,但他依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尤其对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情况则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是,他几经权衡利害得失,还是难以采取断然改组的措施。对此,我曾经向他的一位属下发出这样的提问:

“据我所知,对犯错误同仁的处理如此犹豫再三,不符合黄如论先生的性格。”

这位部属感慨地叹了口气,遂说了如下这段话:

“或许是我们老板的心地实在太善良了,也或许是我们的老板相信这位老朋友尚能悔过图新,所以决定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办法找这位老朋友单独谈话。”

“你知道黄如论先生和他谈话的内容吗?”

“我不在现场,只是事后听说了一点。”

“那也好嘛,说说看。”

“首先,我们老板严肃地指出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存在的问题,接着又严厉地批评了这位老朋友有负重托,把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搞得乌烟瘴气。”

“他一定不服气吧?”

“岂止是不服气啊,对老板的指控一条也不承认。”

“哈哈,黄如论先生一定被这位老朋友执迷不悟的做法激怒了吧?”

“看来,你对我们老板的为人太了解了!当时,我们老板作出决定:委派有关人员进驻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进行调査,写出报告,在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大会上公布,听取全体员工的裁决。”

“按照性格逻辑的发展,黄如论先生的这位老朋友还会醉死不认那四两酒钱的。”

“你说的完全正确!那天,我们在公司大会上听了调査报告以后,认为这位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只有一条路好走,那就是向老板、向公司的同仁承认错误。没想到他当场表示不服,而且还说了一些伤害老板的话。”

“我想,黄如论先生虽然怒气难抚,但他依然不会开除这位老朋友出公司的。”

“不幸又被你言中!我们的老板当众宣布改组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同时免去他的总经理职务,调回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当副董事长。”

“好心没有好报,接下来就上演了状告黄如论先生的好戏,对吧?”

这位同志沉重地点了点头,接着又告诉我:这位被免职的朋友被调回总公司以后,不但不思过悔改,反而采取极其不正当的手段——派他老婆来到公司,通过非法的途经拿走了之前写下的赠送管理股凭据,偷偷地将其复印了一份,并找了一位部队退役后在法院工作的战友,密谋策划一番后,就把材料递到了法院。大意谓:根据当初议定的赠送管理股条款,时下国泰大厦就要盈利了,在他离开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之前,应拿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钱。

在他的那位战友授意下,法院随即派人查封了公司的所有账目。然后又发话让他们“和解”,也就是让黄如论先生掏出一千多万元。如果不“和解”的话,就继续查封账目,封到黄如论先生答应拿钱为止。

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啊!黄如论先生接到法院的传票之后,犹如五雷轰顶,一时真不知所为何来。可是当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之后,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丨再和这位昔日的老朋友面对面地评理吗?现在的案子已经进人诉讼阶段,完全失去了再对话的基础;收下法院的传票和这位老朋友打官司吗?他又不得不审慎考虑,进入法律程序之后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当他想到一旦法院开庭,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的门前聚集着前来采访的记者,他那颗愤怒且颤抖的心又开始犹豫了。

实事求是地说,这时的黄如论先生,刚刚回国不久,对国内相关法律条文不熟悉,也从未和人——尤其是和曾经做过朋友的人打过官司。再者,他创办的公司刚刚起步,也没有聘请专职的律师。当向商界的其他朋友做了一些咨询之后,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是这种官司往往因各种证据纠缠不清而旷日持久,而最直接的后果,则是冻结账户,从而严重影响公司的资金流动。因此上法庭,打官司,绝不是他的第一选项。怎么办?他陷人了矛盾之中!

同时,这石破天惊的消息在公司内部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的说“真是画虎画鬼难画人,知人知面难知心!”有的说“国泰大厦还在销售阶段,成本和利润还没有核算的情况下,他就抢先下手当摘桃派了!”有的气愤不过,索性叩开黄如论先生的办公室大门,一通大骂过后就力主和他打官司。但是,公司也有一些高管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有的气愤不已,有的劝黄如论先生要慎之又慎,有的甚至在底下私语:“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这粧案子很难打赢”简之,面对“利”字的诱惑,当年这些高喊“义”字为先的朋友开始分化了!

黄如论先生不愧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企业家,他很快就作出了理智的抉择,并公开宣布了他的决定:

“同仁们!朋友们!这个官司不能打,一旦进人法律程序,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财物必须冻结,已经开盘的国泰大厦也要停止销售,今后的业务也将无法开展,结果,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名誉不仅受到了损害,而且还等于变相地宣告我们的公司破产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同仁们不解地问道。

“经过法院的合议,给他1300万元!”黄如论先生沉重地答说。

“我们公司哪有这样多的流动资金啊?”

黄如论先生深知这句问话的丰富内含:一是说国泰大厦尚未销售完毕,拿不出1300元给他;二是说给了他1300万元之后,国泰大厦的运作和利润就必然受到影响,他们每人应该分得的利润股份也就会少了许多。而且,当时公司已经预收了很多客户的定金,如果账目继续被封,就无法按时交付,届时势必给公司造成更大麻烦,搞不好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黄如论先生通盘考虑,一再斟酌后,掷地有声地说道:

“请诸位放心,我是公司的法人,自然损失由我个人承担。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以二分五厘的高息向私人借了1300万元高利贷,一次性给了他!”

黄如论先生的肝胆和气魄震撼了每一位同仁的心!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黄如论先生认同此案的判决,更不赞成他的这位朋友以怨报德的行为。他只是基于对大局的考虑,不希望因为打官司而拖累整个公司的经营,也不愿意与那种人多作计较,于是筹借高息巨款给他,以息事宁人而已。多年之后,他仍然带着极大的情绪对我讲了如下这段话:

“他当年诈了我1300万元钱,虽然当时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但我为了息事宁人,避免公司受到更大的损失,也是出于朋友情谊给他留一条出路,并不和他计较,也没有和他打官司。”

“但是,您的部属却对我说:人不报天报,他日后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他的儿子、孙子也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我不赞成这种说法!这有悖老祖宗留下的古训:君子绝交,不出恶言!”

这就是黄如论先生的为人!

事后追论,黄如论先生如此而为的目的至少有二:一是他坚信“有舍才有得”的经商理念。事实上,他很快就从国泰大厦的销售中获得了3500万元的盈利,这也就是他回到福州以后淘得的第一桶金;二是希望通过自己这种大舍的行为,进而获得全体公司同仁的人心,继续把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这种朋友式的企业办下去。

但是,黄如论先生的这种大舍的行为,并没有获得他要大得的人心,相反,在各种“利”的引诱下,又有三位和他一块打天下的所谓朋友离开了他,并影响到他独资创办的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每每说到此事,黄如论先生总是感慨万千。其中,尤其讲到一个姓王的所谓朋友,他则更是摇头喟叹。请看他给我讲的如下这段话:

“早期和我打天下的八个人,有个叫王x的,是江西人,他早先有工作单位,但由于他贪污挪用公款被单位处分,之后在我的帮助下,他就到我们这边和大家一起工作。后来,他听了其他公司的话,就把我们公司的材料复印带走,借以在新的公司谋个高位多赚几个钱。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在那个公司里做不下去了,就再回来找我,希望再回到我的公司工作,我因念旧情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这个心术不正的朋友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又离开了我的公司。他后来的结局也不好。”黄如论先生伴随着淘得第一桶金的前后,他所独资创建的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作为朋友企业的历史任务,实质上已经完成了!但是,他接下来的路应该向何处走?似乎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黄如论先生自携款回国投资,到建成国泰大厦淘到第一桶金,前后历经将近三年,真是太难、太难了!下一步该怎么走——或曰向着什么方向走,他真的是有些犹豫了。

在我和黄如论先生的交往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当时就想赚两三千万的钱,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就算了。”说句老实话,我对他讲的这番话一直是存疑的。在我看来,如果是在回国前后说的,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回国投资的一些想法。据我的了解,他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既然是回国投资,就有不可预测的风险,能赚到两三千万的钱也不错了。如果是在盖成国泰大厦并淘到了第一桶金后说的,那我就有了另外的一种解读:一方面,他历尽创业初期的种种艰辛,深知回国造就事业的不易;另一方面,他通过亲自创建的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即所谓朋友企业阶段的解体,看清了在利益至上的社会中的友情、人性是那样的脆弱,遂于瞬间萌生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愫,或曰仅仅是瞬间产生的某种隐退之意。一句话,这并不完全代表黄如论先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为了验证我的这些看法,我们之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那时,您是不是想学我国第一位激流勇退的商圣范蠡的样子,或在国外菲律宾、或在故乡连江县马鼻乡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幸福地终老一生啊?”

黄如论先生微微地点了点头。

“如果说性格即命运的话,我认为这种想法不符合您的性格。事实上,您后来在事业上的选择和发展,就是对这种想法的一种否定。”黄如论先生笑了,遂赞同地点了点头。

“您能给我讲讲这前后的想法吗?”

“可以!”黄如论先生想了想,又说道,“我记得曾给你讲过这样的话:在菲律宾的时候,我想的是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回到福州的时候,我是想帮助我的家族、我的乡里乡亲脱贫,把日子过得好一些。”“您现在决定继续干下去,又是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