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俎集目录
目录(共69章)
↓↓
第1章 跨文明对话与翻译的地位和作用
第2章 译学研究范式:转向、开拓与创新(1)
第3章 译学研究范式:转向、开拓与创新(2)
第4章 译学研究范式:转向、开拓与创新(3)
第5章 译学研究范式:转向、开拓与创新(4)
第6章 文化理念、思想框架与译学范式(1)
第7章 文化理念、思想框架与译学范式(2)
第8章 文化理念、思想框架与译学范式(3)
第9章 西方译学研究——学术范式的变革(1)
第10章 西方译学研究——学术范式的变革(2)
第11章 文化范式与翻译范式的形成(1)
第12章 文化范式与翻译范式的形成(2)
第13章 西方当代译学研究:文化整合范式的早期探索(1)
第14章 西方当代译学研究:文化整合范式的早期探索(2)
第15章 20世纪8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与文化整合范式的发展(1)
第16章 20世纪8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与文化整合范式的发展(2)
第17章 西方译学范式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诘难(1)
第18章 西方译学范式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诘难(2)
第19章 分层系统理论与译学研究:佐哈的贡献(1)
第20章 分层系统理论与译学研究:佐哈的贡献(2)
第21章 翻译规范与文化限制:图瑞对传统语言学与文学藩篱的超越(1)
第22章 翻译规范与文化限制:图瑞对传统语言学与文学藩篱的超越(2)
第23章 文论模式与诗歌翻译阐释(1)
第24章 文论模式与诗歌翻译阐释(2)
第25章 王维诗《鹿柴》:语言训诂、文化解读及其翻译的多维阐释(1)
第26章 王维诗《鹿柴》:语言训诂、文化解读及其翻译的多维阐释(2)
第27章 英汉互译:具象与抽象之间(1)
第28章 英汉互译:具象与抽象之间(2)
第29章 词源、阐释与翻译——兼析王佐良先生译《西风颂》
第30章 误释及认同:复义、氛围及诗歌翻译(1)
第31章 误释及认同:复义、氛围及诗歌翻译(2)
第32章 双向融摄: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1)
第33章 双向融摄: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2)
第34章 中国文论话语的构建——经验论证与价值探索
第35章 中印欧文化范型的确立及其意义与言说方式的历史形式(1)
第36章 中印欧文化范型的确立及其意义与言说方式的历史形式(2)
第37章 西方理论预设与中国诗学文本的重组(1)
第38章 西方理论预设与中国诗学文本的重组(2)
第39章 “以少总多”与中西诗学的双向熔铸和综摄(1)
第40章 “以少总多”与中西诗学的双向熔铸和综摄(2)
第41章 以少总多·尚象精神·诗性智慧(1)
第42章 以少总多·尚象精神·诗性智慧(2)
第43章 考据学的传承与学术范式的更新(1)
第44章 考据学的传承与学术范式的更新(2)
第45章 两汉经学之争与屈骚阐释(1)
第46章 两汉经学之争与屈骚阐释(2)
第47章 Sein:诗歌形式本体论——郭沫若诗学二题
第48章 醉与狂——一个原型和《西风颂》
第49章 心有灵犀:此情可待成追忆——鲍恩《魔鬼情人》赏析
第50章 假古人以立言赋新思于旧事——沃森《安提各涅》赏析
第51章 宏观概括与微观实践
第52章 视界融合、中西化合与中西译学的双向熔铸和综摄
第53章 视野融合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取向
第54章 视域延伸与学科价值的多维凸现(1)
第55章 视域延伸与学科价值的多维凸现(2)
第56章 英汉翻译的影响与香港书面汉语的词义结构变异——以“机会”一词为例(1)
第57章 英汉翻译的影响与香港书面汉语的词义结构变异——以“机会”一词为例(2)
第58章 英汉翻译的影响与香港书面汉语的词义结构变异——以“机会”一词为例(3)
第59章 文脉、意脉与语篇阐释(1)
第60章 文脉、意脉与语篇阐释(2)
第61章 文脉、意脉与语篇阐释(3)
第62章 文脉、意脉与语篇阐释(4)
第63章 非语法性及句法变异(1)
第64章 非语法性及句法变异(2)
第65章 非语法性及诗歌句法变异(1)
第66章 非语法性及诗歌句法变异(2)
第67章 非语法性及诗歌句法变异(3)
第68章 文体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简评 K·威尔斯的《文体学词典》
第69章 建立在语言科学基础之上的修辞研究——评《英语修辞格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