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好习惯从小培养
9975300000073

第73章 爱拆东西的孩子不是坏孩子

凯勒盯着正在播放美妙音乐的音响出神,那个长方体的盒子里传出来的音乐让她感觉十分好奇,他胡乱在上面按了几下,突然,从里面弹出了磁带,音乐声也嘎然而止。凯勒取出磁带左瞧瞧右瞧瞧,他用手指把磁带里面的胶带掏了出来,轻轻一拉,胶带就源源不断地被抽了出来。

凯勒感觉非常兴奋,小脸蛋上泛起了红光,仿佛发现了惊天大秘密一样。他将拉出的胶带全部缠绕在身上,一边唱着刚刚学会的儿歌,一边手舞足蹈起来。好端端的一盒磁带就这样葬送在凯勒的手里。

每天凯勒都要搞破坏,前不久他将牛奶倒在水箱里,水箱里的鱼很快奄奄一息;将妈妈香水瓶打碎了,弄得满地都是玻璃渣子;把闹钟拆开了,只剩下一地零碎的零件……凯勒的破坏活动出神入化,让妈妈头痛不已。

对孩子来说,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鲜和神秘的,他们总是尝试去了解,去探索自己不理解的东西。比如,玩具汽车为什么会走,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如果把汽车外面的外壳拆下来,里面会是什么样子?为了一探究竟,他们会将玩具汽车拆开看看,把轱辘卸下来试试。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破坏”行为深感烦恼,他们有时候会呵斥孩子。但是这不但教育不好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探索心理和思维能力。如果有条件,最好给调皮孩子提供一些廉价、安全的玩具,供他们“破坏”,满足他好奇的天性。积木和拼插玩具能满足孩子的探索需要,能给孩子提供拆卸的机会,然后再鼓励孩子将拆卸的模型重新拼装起来。这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家长能正确看待孩子“爱拆东西”这一行为,并将其归结到孩子的求知欲上来,那么就可以能抓住我们常说的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契机。例如,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破坏行为一点也不生气,反而鼓励孩子拆东西,但是拆完了必须完好无损的装好。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了解了物品的内部结构,加之看了一些相关读物,孩子慢慢变成了一个“修理工”。

鼓励孩子的“破坏”行为,是为了利用孩子的这一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积极支持孩子的破坏行为,同时要给孩子创造“破坏”的机会,多提些问题让孩子去猜、去想。

比如,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闹钟滴滴答答地走,父母可以问孩子,闹钟走的时候为什么会响呢?要提出问题之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思考,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之喜欢破坏,多半是因为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这时候如果围绕孩子的兴趣来教育孩子,他们一定会认真听。如果你再夸夸他,他还可以继续扩散思维能力。

所以,对待调皮孩子的“破坏”行为,父母要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去引导他们学会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