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好习惯从小培养
9975300000071

第71章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王小瑞对虫子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上课的时候,王小瑞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一只昆虫,便不自觉地走了神,观察得津津有味。下课的时候,其他同学在操场、教室里追闹、嬉戏,王小瑞却趴在地上看蚂蚁。老师对王小瑞很头痛,这个孩子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

爸爸倒不觉得王小瑞的这个爱好是个缺点,因为爸爸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也喜欢看昆虫,可是王小瑞的爷爷,也就是爸爸的爸爸认为那是玩物丧志,于是爸爸在爷爷的干涉下放弃了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但现在爸爸看见儿子也喜欢虫子非常高兴,并鼓励儿子继续去探寻他感兴趣的昆虫世界。

为了支持儿子,爸爸给王小瑞买了很多与昆虫有关的书籍,王小瑞立即就被这些书籍吸引了。爸爸对他说,如果想将来好好研究昆虫,现在必须把学习也搞好,有知识的人才能好好研究。

王小瑞在爸爸的支持下一边学习功课,一边保留着自己的爱好,高中毕业,王小瑞选择了一所知名高校的生物专业。再后来,王小瑞的一篇关于七星瓢虫的论文让他在昆虫领域小有名气。

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此时,大人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而应该精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把奶瓶反转,并且试着从奶瓶的底部来吸奶的时候;当孩子将停下了的玩具火车又推又拉又打,想使它再次跑动起来的时候,当孩子在公园里专心地看着被风吹得摇摇摆摆的花草的时候,这些都是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这个陌生世界的表现。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是小孩子获得知识一个最紧要的门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爱迪生从小就对一切都保持着极高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要问“为什么”。小学的时候,爱迪生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教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

父亲也常常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只好拍拍儿子的脑袋瓜说:“去,问你妈去!”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爱迪生的母亲只要是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和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让丈夫把家里闲置的小阁楼改造成了儿子的实验室。

就这样,在母亲的支持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之所以能对人类做出这么巨大的贡献,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好奇的心,还要感谢妈妈对他好奇心的保护。

那么我们该怎样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保护和激发他们这种美好的本能呢?

家长首先要向孩子展现出自己的好奇心,比如带孩子一起外出散步时,多多表现出对一草一木,太阳星星及其他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愿望。

还要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下达一些强制性的智力作业任务,那么孩子就会把对事物的探索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久而久之,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消失殆尽。

有时,孩子的“探索”是具有“破坏性”的。爸妈可以通过一定的引导,既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又把“探索”活动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如果孩子热衷于把杯子里的水往外倒,随处倒在床上、地板上……你可以换个地方,比如带孩子到浴室,让他往洗澡盆里倒;或者倒在容易清洗的厨房地板上。有些东西比较危险或者不想让孩子玩的,爸妈则可以找找其他相似的、安全的替代物。

当孩子带着问题去问父母的时候,父母不应该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孩子。例如,当孩子问“鸟儿晚上睡在哪里”时,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鸟儿在晚上的可能去处;当孩子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不要简单地告知“会变成绿色”,你可以说:“宝贝,你可以自己试一试。”以此来引导孩子去试验,去思考,让孩子自己去得出结论。

另外,孩子的好奇往往源于自己的兴趣,如果孩子喜欢音乐,就常常放给他听,和他一起玩乐器;如果孩子对昆虫感兴趣,就陪他一起捉、养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