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好习惯从小培养
9975300000066

第66章 擦亮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个上小学的女孩拿着一篇写好的题目为《春天》的作文问:“妈妈,你看我写得好不好?”妈妈看着她期待的目光,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先看了一下老师的评语。原来,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语不高,而孩子却对此不服气,于是向妈妈求援来了。

妈妈平静地说:“你们老师批得很好啊。”女儿撅着嘴不满地说:“书上都是这样写的,我也这样写,那还能出错吗?”看着她委屈的样子,妈妈温和地告诉她:“书上写的并没有错,可那是写内地的春天:树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树上歌唱……但是咱们新疆的春天可就不是那样了!”

妈妈为了让孩子服气,特地在那个周末带上女儿到了野外。孩子就像飞出了笼子的小鸟一样,高兴地在树林中边走边看。妈妈提醒她别光顾着高兴,还要看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景致。结果孩子发现:原来新疆的春天,小草才破土而出,刚冒出一点新芽儿;农渠里已经开始放水了……看到这些,孩子告诉妈妈说:“妈妈,是我错了,老师批得很对!”

回到家后,孩子重新写了一篇《春天》,这次她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写了进去。过了两天,她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老师说我的《春天》这篇作文写得很好,还在班上念了呢!”看到女儿兴奋的样子,妈妈也很高兴。

孩子一出生就对于周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盯着孩子无邪的脸庞,看着他的眼睛咕噜咕噜的转;看着他观察周遭环境;看着他用小手触碰着他好奇又陌生的事物,等他渐渐成长,开始尝试许多新鲜的活动,在追逐、游戏中,不小心的碰撞,让他嚎啕大哭,但也学习了什么是疼痛。

没错,所有的感官能接收的讯息都是一种观察力,包括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痛觉等六大感官。通过这些感官的感知,可以使孩子更加了解已知与未知的世界。

这种对生活细微的观察,虽然只是生活中最平常的行为,但是却掌控着孩子的成长、关乎着学习的成败。孩子通过观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要养成孩子勤于观察的习惯。就需要父母下一番功夫了。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些观察的有利条件,如让孩子自己养养小金鱼、小蜗牛、小蝌蚪,或者小鸡、小兔、小花、小草什么的,让他们观察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况,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这一切,非常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父母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在观察之前,还要告诉孩子观察的任务,尤其要让他们去注意观察那些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再加上父母在旁边指引,孩子的注意力就能集中,也会受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而且要时常变化环境,这对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很重要。家长应注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观察环境,即环境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杂乱、色彩鲜明而不互相干扰,经常富于变化;与人交往的机会较多却不过于频繁;定期、定时进行郊游及其他户外活动等等。引导孩子观察的对象最好是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具体事物,即好看、好玩、好听的物体。

最重要的一点是,观察还需要加上思考,才能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教孩子观察的时候,还要教他们步骤和方法,让他们在观察前做好认识准备,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全面系统地系统观察。

在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时候,要注意让孩子“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也就是让孩子既能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能细致地观察事物的细节,即做到全面而细致。如果孩子养成了这种全面而细致的观察习惯,将会促进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孩子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