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孔门七十二贤
9960400000031

第31章 有若

有若(前518—?),姓有,名若,字子有。春秋末年鲁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18年,小孔子33岁,卒年不详。身高体伟,有勇力。鲁哀公八年(前487)鲁大夫微虎试图夜袭吴王馆舍,在“私属徒七百人”中物色三百勇士,有若被选中(《左传·哀公八年》)。在孔门弟子中,颜渊被尊称为颜于,曾参被尊为曾子,有若也被尊称为有子。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有若对孔子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并有创造性的贡献。对儒家学说的核心“仁”,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孝”与“弟”(佛)是人们达到“仁”的基础,是“仁”学中最根本的内容。《论语·学而》篇记载了有若关于“仁”的着名论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论断被历代儒学家宣传,循守,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修养。对于实现“仁”的重要途径的“礼”,有若也进一步阐明了它的特性:“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指出”和是“礼”的根本特性。任何人只要在行为上持中,符合于“礼”的规范,也就可以称为仁人了。关于具体行政方略,孔子曾认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而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指出虞舜的统治方略是无为而治,不过庄严端正地坐朝廷罢了。有若对此深有领会,并进而作出细致的发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毖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腰(瘦)也?必子日:君不知不齐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腹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耿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优,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腰,犹未有益。有若针对毖子贱治单父的优虑提出了他的耿治思想:主张像虞舜那样身坐庙堂之上无为而治。强调治国必须有一套成熟的方术策略,否则,即使为政者伤身残体也于事无补。显然,有若在这里对孔子的思想做了深人的发挥,使之更具有丰富的内容此外,有若还提出了减少税收,富民为本的卓越思想。《论语·颜渊》篇曾记载他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盎做(十税一)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撇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鲁哀公因为财政困难向有若请教,有若建议他减少税收,请将原来的十税二减少为十税一。这一建议自然不会被哀公采纳。但有若在此提出的。“百姓足,君孰不足”的思想却是光辉的。指出国家的富足与否要由百性是否富足来决定,无疑对发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有若对孔子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仍倾心地赞颂孔子,认为他“业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他的学问及人品得到同门师兄弟的认同,子游就曾说“有子之其言似夫子也。”(《礼记·檀弓上》)加上他身高体伟,“状似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因此孔子死后,“弟子相与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同上)以此来寄托众弟子对先生的思慕。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儒家学派的分裂已成必然之势,弟子们为孔子服丧三年后各奔前程,有若的师位自然也就被废置由于有若对孔子的学术有重要贡献,加上他被尊称为“子”,有人据此认为《论语》一书的编撰有他一份功劳。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起,一直配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被封为“汴伯”。宋真宗大中样符二年加封为“平阴侯”。清乾隆三年被列为“十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