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边的晚霞(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9753100000029

第29章 故乡的风水树

文/王仲

我的故乡,江南村镇,一般都是聚族而居,村头一里许地,必有一片树林,面积十几亩,称为风水树。既有高大苍劲的枫树、桦树,又有各种灌木及藤蔓类攀缘植物。老桦树的树冠部分枝桠已枯死,上面长满了寄生的丛状植物,未死的部分夏天仍能长出青绿翠叶。里面显得阴暗、潮湿,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那铺着厚厚的腐殖质的黑土上,在树根长满苔藓的角落不时传来虫子的鸣叫声。坟茔已经陷平,留下几块断碑。剥去上面厚厚的青苔、泥土,依稀可辨镌刻在上面的字样。

风水树一般位于村庄西北或东南的风口处,它与风水术相伴生。古老的风水术认为:村落的西北或东南缺口处,若又有河水流出,是令人财破身亡的“煞气”侵入的地方,必须在那里种植“风水树”,才能阻挡“煞气”的入侵,因而这片树林又叫“抵煞林”。为何要以树木来消除“煞气”?古人认为“万物莫善于本”,“草木郁结,吉气相随。”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日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盖草木繁茂,则生气旺盛,斯为富贵坦局。以上云云,虽为封建迷信,但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却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一些科学、实用的道理:古代农民多住草房,我国是季风性气候,冬天北方寒冷气流和夏天东南方的台风都能造成房倒人亡的悲剧,将这种破坏性的气流称之为“煞气”并不过分。而在村庄风口处种植一片树林,无疑能抵挡大风,保护村庄的安全,因此,也即产生“吉气”,来庇荫村庄的兴旺。

风水树是严禁破坏的。村民们也都自觉地保护这片林地,在他们思维定式中,风水树和村庄的兴旺有很大关系,是村庄的“龙脉”,是“相依为命”的。大家都相互监督,自觉保护。在改革开放之前,每年的青黄不接之时,米珠薪桂的光景,村民们是经常遇到的,但没有人去林中砍一把柴。记得有一家弟兄太多,老二结婚,无钱置办家具,兄弟几人趁黑夜去林中偷砍一棵杉树,被发觉,第二天村民大会通过决定,由他家请电影队来村中放一场电影——这是古代“罚戏”的延续。然后,再买一挂鞭炮在林边燃放,以申严禁。事后,老人们还说,幸好是解放后,要是旧社会非被族长杖死不可。

当然,风水树也并非绝对不能动的。每到夏季,村边的小河,水流湍急,河上的木桥就有被冲垮的危险。于是,村民便去林中砍一棵乌臼树去修桥补路;每当梅雨连绵,圩上告急时,又少不了到林中砍一些树杈去堤上打桩。年终,村里动员起来,对风水林梳理一遍,剔出的枯枝败叶都送给村中的孤寡老人和缺乏劳力的特困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风水树已不仅仅是庇荫该村“风水”的林木,而和村中社仓一样,是起救济应急作用的社树。

如今,故乡的风水林在逐渐缩小、稀疏。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兴衰、钱财的聚散已有自己的看法,不再相信它由某种“风水”所主宰。于是,风水树在村民眼中已不再是神圣不可砍伐的。随着责任田制度的实行,风水树周围的农田在不断“蚕食”着这片林地,使它的面积日趋缩小。村民路过林边,也不忘进去砍一棵小树充当私用。老树枯死,小树被砍,昔日繁茂的树林,今天已日渐稀疏。乡村里最后一片神秘的保护林地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消失之势。古人没有今天的科学知识,但他们把生产、生活经验,再结合自身的体会和想象,制造出神秘、艰涩的理论服务于自己的生活,不论对贫富、贵贱都有约束力。风水树就是这一理论的产物。它在调节气候、储存应急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今天,人们尽管不必信“风水”的存在,但保护林木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然而,在中国某些乡村,法定的义务尚不及先民原始思维下产生的禁忌,这不值得深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