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关爱生命的探索(科普知识大博览)
9752900000034

第34章 食肉猛禽探谜

鹰隼之类的食肉鸟体型差别极大,其中以亚洲森林的小隼最小,只有二盎斯重;南美的角鹰最大,体重超过15磅。大多数品种的雌鸟体型比雄鸟大。

食肉鸟的体型差异如此大,可想而知各有不同的捕食方式,以取得不同的食物。捕食陆上动物的鹰常停留在高墙、电线杆、突出的树枝等高处,伺机觅食,一见地上有小生物移动,便会俯冲而下攫住猎物。

茶隼和多数其他在草原上捕食的猛禽在上空盘旋侦察猎物。鹫通常在高空翱翔时找到食物,金鹫则静悄悄地等待囊鼠或草原犬鼠从地洞爬出时捕食。

停在树枝上的八角鹰留意飞回地下巢穴的黄蜂,然后把蜂巢挖出来吞吃幼虫。所有食肉鸟,包括猫头鹰——鹰及其近亲,视力全都极为敏锐,脚上长有利爪可以抓攫猎物。其钩状的喙边,更是锋利无比,能撕开动物的皮肉。

隼的喙边长满小齿,可以轻易咬断小鸟和小啮齿动物的颈项。以蜗牛为食的鸟长有细长钩状的喙,可从蜗牛壳中挖取其肉。鹗的脚掌粗糙不平,能牢牢抓住滑溜的鱼。

鹗又名鱼鹰,喜欢在水面上空翱翔捕食,有时拍翅在半空盘旋,发现有鱼游近水面,便张开翅膀,两脚前伸,俯冲而下,必要时纵身钻进水中捕鱼,溅起一大片水花。

鹗用利爪抓着猎物的头部飞出水面,拍拍沾湿了的羽毛,飞向经常栖息的树上大快朵颐。不过鹗的捕获物也常被其他食肉鸟掠夺——包括北美的秃鹫和非洲及亚洲的鱼鹫。

日间活动的食肉鸟分别喜欢在两种极不相同的环境中生活。在189种鹰、鹫和隼中,有112种常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上,非洲东部和南美的广大地区,是它们栖息的地带。热带稀树草原上的猛禽有食蛇鹫、非洲苍鹰等。

食蛇鹫外貌奇特,腿长,头顶有黑冠。苍鹰在繁殖季节会高踞树顶上唱出悦耳的歌声。热带森林的食肉鸟也很多,仅次于热带稀树草原,食蝠隼和食猴鹫等都在此栖息。

热带森林的食肉鸟甚少飞出茂密的森林外,但也有少数在森林外围或在树顶上空飞翔觅食。

食肉鸟并不是全部都在荒野出没的,有些在农庄周围一带栖息,捕食害虫造福农家。隼多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城市捕食小动物。一只游隼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一座保险业大厦巢居达12年之久,成为佳话。

猛禽之中,以专吃腐肉的最能够适应城市环境;这些鸟虽没有捕杀猎物的习性,但是和其他捕食的鸟十分相似,所以列为食肉猛禽。印度许多城市常有一群群专吃腐肉的秃鹫和鸢出没,首都新德里公认为最多食肉猛禽繁殖的一处地方,据估计现在有黑鸢2400多对。相信黑鸢是猛禽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鹰、鹫及隼求偶的方式花样百出,例如雄鸟或雌雄二鸟在空中翱翔、叫唤以至一连串耍杂技般的向上和俯冲的飞行动作。在一种上下起伏飞翔的表演中,雄鸟双翼半合向下俯冲,然后又猛拍翅膀飞升至原来的高度,也有雌雄二鸟双双反复地上下飞翔。

最可观的表演是翻筋斗,即螺旋翻滚:雄鸟从高处冲向雌鸟,迫使雌鸟翻身,露出其爪,一对鸟于是互相钩着爪在空中旋转而下,伺时不断一起翻滚。这种翻筋斗的奇观难得一见,有机会目睹的人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

隼可以在光秃的悬崖上将就栖身,其他的猛禽则会筑某种形式的巢。在有树木的地带,巢多筑于树上,没有树木,猛禽会在地上造窝。

巢的构造也各有不同,一些较小的猛禽如长腿鹰的巢是用树枝树叶胡乱搭成的,只供度过一季之用;鹫和鹗的巢则用长年累月采集的大堆树枝来筑造。

雌鸟和雄鸟通常合力筑巢,下一代可能沿用已有的旧巢,或在旧巢之上叠造一个新巢。巢无论新旧,里面总是铺上一层新鲜绿叶,由雌鸟用胸脯压成。

猛禽通常每窝只下一至两枚蛋,最多也不会超过4枚。较大的一窝蛋每枚相隔2天至4天才生下来。雌鸟下蛋后先孵初生的那枚蛋,因此孵出的雏鸟体型大有区别。

第一只孵出的雏鸟要比其他的较为占优,因为亲鸟最先喂饲那只体型较大、会频频索食的长雏,其他的幼雏往往完全被忽视,体质较差的甚至会饿死。

不过,骨肉相残才是雏鸟死亡的主要原因。长雏残酷地攻击幼小的,常把它们逐出巢外,亲鸟也不阻止。对一些面临绝种的猛禽如欧洲白尾鹫,自然资源保护论者深表关注,常把稍迟孵出的幼雏放进其他没有幼雏的猛禽巢中寄养,等幼鹫羽翼渐丰,才送回亲鸟处。如一切顺利,鹫的数目会倍增,一些并非每年繁殖的大猛禽可免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