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关爱生命的探索(科普知识大博览)
9752900000024

第24章 草原天敌的生存之谜

分散各处的小群蝗虫,历经数代后,常结成具有毁灭力的巨暴,移徒数千里,所过之处,草木遭殃。

昆虫比大多数其他无脊椎动物较适合沙漠生活,因它们已演化出防止体内水分散失过多的方法。在世上已知的32目昆虫中,仅撒哈拉沙漠西北部就至少有26目。有些沙漠昆虫演化出从干燥物质,例如木头,吸取水分的方法。

沙漠蝗虫依它们喜独居或喜结巨群聚居而各有不同的体型、体色及行为习性。独居的蝗蝻(未生翅的蝗虫)全身绿色,但若在过于挤迫的环境下成长,便会变为群居性的蝗虫,身体则呈黑色及橙色。这两种沙漠蝗虫,曾一度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真蝗虫是蚱蜢型,身体构造与其他蚱蜢相同。两者的主要分别在于行为方面。真蝗虫在某种情况下会集结成巨群,其他蚱蜢则从不结群。

沙漠蝗虫之类的蝗虫品种通常独居,这样不会对草木造成灾害。但有时由于食物缺乏,蝗虫不得不集结在少数有植物的地区。这种挤迫情况使蝗虫体内的泌素分泌起变化,生产一代成群聚居的蝗虫。

这些蝗虫成长后,结成巨群,有时遍布2000平方英里范围。它们在风力吹送下,到达低气压的地区,那里雨水充足,土壤湿润,又有青翠的植物——这是最适宜它们繁殖的环境。

在稀疏的沙漠植物中生活的昆虫种类很多。南美洲的介壳虫体外有一层蜡膜,称为胞囊。它在胞囊内能停止一切活动,可在干旱中生存若干年。

黄蜂和蚂蚁多半掘穴而居。有些黄蜂在沙土中掘地洞和地道。产卵后,还在卵旁放置瘫痪了的昆虫,作为幼虫孵出生后的食料。傅氏棘蚁是一种能抗旱的蚁,会掘深穴,从下层的润湿沙土中取水。

加利福尼亚农蚁把巢穴筑在土中深处,仅在白天较凉快时外出做短时间觅食。

美洲沙漠区许多小飞蛾在地下度过蛹期。少数则在自己吐丝制成的茧内化蛹,茧悬在树枝上,例如蓑蛾科的蓑衣虫。

沙漠区的蝇种类繁多,属于食虫虻科的食虫虻也是其中一种。它们有特长的口器,进食时用以刺穿被捕昆虫的外皮。属虻科的牛虻,吸食骆驼和马匹的血液。属牛蝇科的马蝇,在骆驼鼻孔内产卵,等骆驼打喷嚏时把成熟的幼虫喷到沙地上,便在那里化蛹。虫狮是鹬虻的幼虫,住在沙穴里,它们的窝穴与蚁狮的相似。

属拟步甲科的甲虫,是最能适应沙漠生活的昆虫。这科甲虫包括黑拟步甲虫,它们所需的水分全是用吃下的干食物在体内制成的。拟步甲科的大部分甲虫,没有飞行用的翅膀。

其他的甲虫生有硬前翅,或积鞘翅,但拟步甲科甲虫的鞘翅则连在一起,在甲虫背部形成一硬盖。鞘翅与身体之间的小空间,有隔热作用,把身体与阳光的热隔开,并且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所有拟步甲科甲虫的气门,都直接通入鞘翅下面这个空间,呼气时所散失的水分因而减低。拟步甲科的甲虫以植物、腐肉及粪便为食。它们大多数只在黄昏及夜间出来活动。

属芜青科的斑蝥是吃植物的昆虫。它们分泌一种油质液体,能使天敌皮层起水疱。成虫身上有各种鲜明的警戒色,黑和绿,褐和红,红和蓝等,可以吓走天敌,对本身又多一重保护。蜣螂把动物的粪便滚成圆球,储存起来作为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