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先生:二十一世纪的多利·麦迪逊* ?
如果希拉里赢得了总统候选人提名,克林顿将如何处理“第一夫人”这一传统角色呢?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个女人成了总统,而她作为前总统的丈夫成了第一先生,真可以称之为梅兰妮·维微尔所谓的“勇敢的新世界” 1了。
2007年7月,克林顿在“晚间热线”访谈时说,他将会在东宫设立办公室,东宫一直以来都是第一夫人办公的地点——希拉里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她在克林顿在任时坚持把办公室设在了西宫,也就是总统和权力中心所在地。克林顿还将保留他在哈莱姆的办公室。2(不过,在后来进行的采访中,克林顿似乎有点儿食言,他说希拉里希望他在哪边办公,他就在哪边办公,哪怕是在白宫的地下室里都无所谓。)3
在政治上与克林顿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民意测验专家彼得·哈特——认为,考虑到伯德·约翰逊夫人潜心培育野花,而劳拉·布什夫人埋头研读文学,克林顿也需要专注于一个“特别明确的”问题或事业。哈特说:“很明显这是希拉里的总统任期,她最不想看到的可能就是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到处都留有克林顿的指纹。”他又补充说,他不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问题,比如全民医疗,因为那将会使克林顿扮演希拉里在1993年扮演过的类似角色。4
克林顿将来在东宫办公室的工作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没有职务的大使或是“亲善大使”,这种工作听起来有点像是一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贺卡,或者说更像是凯伦·休斯在乔治·沃克·布什政府中担任的工作。萨拉·威尔逊则认为克林顿把这份工作当成是游历世界和学习文化外交的机会,并希望世人不要憎恨美国。5里昂·帕内塔认为克林顿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大使……一直都在努力弥补美国对友国们所造成的伤害。” 6
在2007年的劳动节,克林顿陪伴希拉里在爱荷华州竞选,正如杰基·卡尔梅斯在《华尔街日报》上所评论的那样,希拉里承诺说,竞选结束之后,她将会从“两个党派里选出最优秀的人”,并立即派遣他们到国外向世界宣扬她的两党外交政策,而比尔也有机会被选中。她想让比尔告诉全世界的人们“美国回来了”。这位前总统在简短而热情洋溢地介绍完他的妻子之后,问道:“你们想要美国尽快恢复地位吗?那就请投票给希拉里吧。” 7
朋友们都说就算克林顿不能成为希拉里最重要的顾问,他还是非常乐意成为顾问团中的一员,这样他可以更好地帮助她制定政策,正如一位政治战略学者所说的“高级政治和策略”。8艾伦·索罗门特回忆说,在克林顿的白宫岁月里,“每周都会召开关于政治策略的会议”,而且克林顿还说如果希拉里能够当选的话,她也会这样做的。“他自己也会参加这些会议。” 9 (2007年12月,克林顿告诉芭芭拉·沃尔特斯只有在希拉里要求的情况下,他才会选择参加内阁会议。他还说“大多数时候我都只会在私底下给她提建议。”)
其他人则坚持认为,希拉里希望克林顿的建议能够被人知晓,传送出白宫之外,传出美国,传出她的视野之外,同样也能不被新闻报道所束缚。10
但是他经常举办一些慈善活动并且不断地开发他与全世界交流的网络:“他无所不能,”鲍勃·克里说,“一位美国总统不得不打那些电话给土耳其的总理:‘你能让我们美国军队借用你们国家的土地作为攻打伊拉克的跳板吗?’”他也相信比尔·克林顿能够在贸易协议和美国国会山上创造奇迹。“我可不想前总统克林顿站出来成为我的竞争对手,所以我猜测,如果希拉里当选,克林顿将会在国会上对她有极大的帮助。”11
克林顿曾隐晦地说,如果他的妻子成功当选总统,他将会逐渐减少巡回演说。他解释说他希望能存足够的钱而不用工作。12 “我认为他们不是那种寻求积攒财富的人,”艾伦·索罗门特说,“他们根本不需要这样做,他们的一些朋友足够有钱。” 13
鲍勃·克里开心地说:“我们所做的演说是不图任何回报的。” 14
大多数熟悉他的人都认为比尔·克林顿将会继续花大把的时间——他已经定下每周两到三天时间——在他的基金会和随之衍生的克林顿全球倡议(CGI)上。15马克·布依尔说:“我认为他将会非常聪明地说,这个基金会是他最主要的工作。” 16
除了对治疗儿童肥胖问题的努力,克林顿还把目光投向了国外,托尼·科尔贺认为这样做会保持现在的利好情况。“他将站在国际的舞台上,而这对希拉里非常有利。我认为他应该成为希拉里名副其实的顾问,但是不去插手任何国内的事情。”这样,人们也就不会认为他是背后操纵人了。17
克里斯·詹宁斯说克林顿作为“第一先生”,其角色关键是要使自己透明化。美国人民要确切知道他正在做什么以及是在哪里做的。他不能让人觉得“他做事很神秘或是在谋划什么”。人们将会很满意“他不是幕后总统”。 詹宁斯争辩说,比尔·克林顿将会是“第一个说‘我不是总统,我也不是联合总统,我更不是副总统’的人”。18 2007年9月,他参加了大卫·莱特曼的节目,他说,美国宪法禁止他成为希拉里的副总统——“……因为这不合乎规矩。” 19
但是另外一些人,比如霍华德·塔尔曼,则认为克林顿必然会成为“进程中的伙伴”,事实上就像是某种程度的联合总统。如此一来,那就会引起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安排之下,副总统的角色就变得毫无诱惑力可言,甚至都不如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副主席约翰·南斯·加纳形容这一职位时所说的“装小便的桶”。“如果第一丈夫是一位处理国家事务和其他各种事务的秘书,那还剩下什么工作给副总统呢?”塔尔曼问道。2007年11月,克林顿在爱荷华州参加希拉里的竞选活动,他的演讲受到了热烈欢迎,因为演讲听上去好像他确实是在帮助希拉里:“我们必须振兴经济,处理好医疗问题以及教育问题,”克林顿大声喊道,“将这个国家再一次塑造成一个现代的、有影响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和成功的国家。”根据爱荷华州广播新闻(Iowa Radio News)的报道,克林顿最后警告说,如果他的妻子不能在爱荷华州赢得胜利,所有的喝彩都毫无意义,并以此结束了这次演讲。一个月后,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竞选活动中,前总统将一次十五分钟的演讲延长到一个小时,一一列举了下任总统将会面临的挑战,幸好,在说这些之前他没忘加上一句:“我在这儿说的一切都是站在我妻子的立场上的,而不只是我的。” 20
第一夫人的传记作家卡尔·安东尼将克林顿42和“克林顿44”相继在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持家看做是极其有意思的事情。“除了比尔和玛丽,我想不出世界上任何一对儿比他们还要大权在握的夫妻了。”21在芝加哥律师和政客格里·奇科看来,在由“42/44组成的白宫”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前总统向现任总统提完建议之后,前总统不用返回他的住处和家中,而“只用上楼就可以到达住处”,在同样的地方他可能会对现任总统说,“我需要大约100亿美元去援助非洲。” 22
有一次,可能是在他丈夫的建议之下,希拉里决定将比尔·克林顿看做是一项资产,而不是应该放到一边的阻碍,自那以后,有时甚至是在没人问及的情况下,她开始主动地提出克林顿在希拉里的白宫里应该扮演的角色。
2007年3月,在罗恩·伯克尔府上的募捐会上——希拉里募集了260万美元竞选资金——她宣称克林顿“可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23在另外一个活动上,她吹嘘她的丈夫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作用“比我们所看到的要大得多”。24
在竞选间隙,比尔·克林顿的支持者问她是否会任命克林顿为国务卿,她引用肯尼迪认命他的兄弟罗伯特为司法部长后所通过的反裙带关系的法律,解释说法律排除了总统家属在内阁或是西宫供职的可能。(1967年通过的这部法律也禁止任命总统家属为大使。)虽然不能成为真正的大使,她却用“处理全球事务的大使”来替代,去称赞克林顿。”(根据《芝加哥论坛报》的报道,巴拉克·奥巴马承诺,如果他当选,比尔·克林顿会在“一秒钟内”获得内阁的一个席位。)25
比尔·克林顿的仰慕者曾说过,对他最有吸引力的角色其实是中东特使。他是能够推动中东进程继续前进的那个人。26
“如果布什是个心怀更加宽广些的人,” 乔纳森·阿尔特说,“他应该指派克林顿去叙利亚,让他从事中东事务上的工作。”他永远不会这样做,阿尔特说,因为他的总统任期就是“建立在对克林顿某种回应的基础上……克林顿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错误的,他会做相反的事情,这相当的幼稚低能。”阿尔特说,如果被问到这件事,克林顿将会“激动万分地回答你”。
就在克林顿离开白宫后不久,阿尔特在曼哈顿的Le Cirque餐厅碰见他,他们在那儿谈论中东问题,不久他们又去了酒吧,“他一直不停地谈论中东问题,我说,‘为什么布什不把你派到那里,解决那些问题呢?’他就说他很想去,可是布什永远不会这么做。” 27
尽管桑迪·伯格认为在布什当政期间,比尔·克林顿非常适合那个工作,可是他明白布什为什么没有那样做。“任命一个前总统去做你的特使需要非常谨慎。吉米·卡特曾经为我们做过这样的事情,你对一个总统级别的特使进行控制,显然比其他人要难很多。” 28当然如果是在希拉里的政府里,这又将完全是另一码事了。
亲近克林顿的人们也建议他可以在卸任后去争取另外两个特别的职位:联合国秘书长或世界银行行长。
克林顿从来没有对由他领导联合国的建议表示赞同,但是他也没有真正否认过——尽管否决很容易;在联合国的历史上还没有诞生过来自美国的秘书长,最近是由韩国的潘基文获得这一职位。(其实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联合国秘书长不能从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产生。)29
有人争论说差不多所有惯例在克林顿身上都不适用,如联合国基金会和更美好世界基金主席蒂姆·沃斯所说,人们认为他“应该成为秘书长”。 在2005年潘基文当选秘书长之前的那个夏天的一次招待会上,沃斯和法国大使闲聊。沃斯说:“‘你们应该选举克林顿成为下一任秘书长。’他惊讶地看着我,说:‘那不可能,不能这样做。’”十分钟之后,沃斯和那位法国大使站在迎宾队列,“他转过来对我说:‘我们应该给他上一下法语课了。’”(很奇怪的是,比尔·克林顿只会说英语,而联合国的高级官员不仅要求说英语,也要会说法语。)30
克林顿的一些朋友尝试说服他,希望他告诉大家他对这个职位很感兴趣。“我想你将会成为一位杰出的秘书长,” 桑迪·伯格告诉他,“而且这正是联合国这个机构复苏和点燃能量所急需的。” 31
特德·索伦森认为,一个美国人,尤其是还当过总统的美国人,去领导联合国,对于这个机构和它服务的国家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当选的话将会扭曲联合国所有的宗旨,引起各式各样的猜疑和紧张的气氛。” 32如果克林顿掌权联合国,同时希拉里领导美国,想象一下随之而来的阴谋论吧。“我不认为你们可以拥有这样一位秘书长,”艾伦·索罗门特说,“一位和美国总统结婚,或是和美国总统睡在一张床上的秘书长。”但是如果希拉里没能成功地进驻白宫,索罗门特说,他认为比尔·克林顿有可能“考虑”这件事情。33
关于克林顿掌权联合国的可能性,拉姆·伊曼纽尔直言不讳:“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件事都是一派胡言。我觉得那些人真的是有大把的时间没处消遣,跑来讨论这些事情。” 3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97年成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那之前他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在谈到世界银行行长的职位时,他说,尽管有时候与克林顿意见相左,他还是认为克林顿“非常适合”那个职位,因为“他对世界上最穷困的那些国家许下过承诺……他还有那种让人不由自主想去支持他的吸引力……这是一个繁重的工作,如果他在合适的环境下对此感兴趣的话,我丝毫也不会吃惊。” 35
在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被迫于2007年5月辞职之后,很多接替者的名字就开始被提及——比如,刚刚宣布退休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和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莱文,但是克林顿的名字却不在列。(布什政府的贸易代表罗伯特·佐利克最终获得这一职务。)36
克林顿夫妇的一位好友拉比·大卫·萨博斯坦仍然提出这样一种情形,比尔成为世界银行的领袖会帮助希拉里。假如她赢得了总统提名,她将不得不说服选民们,不是克林顿,而是她将成为总统。“如果我是总统,她可以这样宣布,我任命克林顿总统去领导世界银行。”那样的话,选民们才能确定,萨博斯坦解释说,“他们两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全天候的工作……这样明确的角色可以将他和白宫分开。”当有人问萨博斯坦是否和比尔·克林顿讨论过这个计划时,他没有发表评论,可是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是肯定的。37
克林顿的好友,新泽西州前参议员罗伯特·托里切利说,他认为克林顿想得到这个职务。“没有人能够像克林顿一样,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议程也能吸引、汇集国际性的关注和资源。38
一位熟知克林顿的杰出政治战略家认为这个想法完全是主观臆造的。“做过美国总统之后,你为什么还会去想管理那些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世界银行职员呢?” 39
曾在白宫住过的一些人觉得那里就像一座监狱,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离开。但没有人将克林顿也归为这一类人,他的朋友们一致同意说,克林顿非常希望搬回白宫,并再次充满享受地体会一下当总统时的一个角色:第一主人。40
林肯卧室的所有客人都了解比尔·克林顿对白宫及其历史有着多深的爱和研究。同时,他们还知道克林顿本人非常好客,即便是身为总统而且繁忙的时候亦是如此。相反,第一夫人希拉里应该并不太繁忙,却似乎不太乐于招待留宿的客人。广为人知的是,帕特里夏·达夫和丈夫麦克·梅德沃伊在林肯卧室过夜时,她称克林顿为“全套服务总统先生”。41 1993年的某个星期天早晨,麦克要从华盛顿飞回洛杉矶,克林顿为了好好招待他这位好莱坞的朋友,很早就敲响朋友的房门,为麦克送上一大杯咖啡。42
还有一次,希拉里并不在家,整个女王卧室只有芭芭拉·史翠珊一人,因此,这次留宿更是为流言蜚语制造了口实。一个深知史翠珊为人的女士称“他完全就是个花痴。不管他是否超越界限……她肯定是被他迷住了。” 43据说,希拉里对此甚是愤怒,总统脸上出现抓痕,克林顿为此作出种种解释。
白宫里人多的时候,克林顿似乎是最开心的,令希拉里感到不悦时尤为如此。1998年4月,周末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他让马克和苏茜·布依尔留在林肯卧室,高尔夫球手格雷格·诺尔曼及其妻子留宿女王卧室。希拉里那个周末——被肯·斯塔尔“安排”在白宫的地下室——她还陪同比尔参加当晚的晚宴,她知道其中一个客人是保拉·琼斯,就是这个人对她丈夫的指控最终致使克林顿与莫妮卡·莱温斯基的性丑闻曝光。44
那晚比尔·克林顿很可能不想与希拉里单独相处。(希拉里和保拉共同出席晚宴可是个头条新闻。)苏茜回忆说:“克林顿回来的时候,他们邀请我们去他们的私人居所。”除布依尔夫妇和诺尔曼夫妇外,出席的还有厄斯金·鲍尔斯夫妇和克林顿在牛津时的一个同学。45
克林顿的朋友们说,克林顿在任期间从没见他喝过酒,但是这次克林顿却提议喝一杯。(正式宴会上祝酒时,克林顿的酒杯里装的一般都是水。)46马克·布依尔说,克林顿的私人住宅藏酒很少,所以,管家巴迪准备去购买酒水而且当所有人都想要啤酒时,他就不得不跑到7-11便利店去买一些回来。47
第二天早上,总统带布依尔全面参观了白宫椭圆形办公室。48
汤姆·威尔萨克回忆说,1999年2月他还是爱荷华州州长时,克林顿给了他和他的妻子克里斯蒂一个“特别的机会”——参观白宫二楼,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参观完私人住宅之后,他们又参观了每个房间的文物艺术品,直到半夜才结束。然后筋疲力尽的威尔萨克夫妇来到林肯卧室休息。
周一晚上希拉里邀请威尔萨克夫妇留宿。当时参议院对总统与莫妮卡的性丑闻弹劾案程序已经结束——宣告总统无罪不到两周,而且希拉里自身也在竞选参议员。威尔萨克形容道:“她当晚显得非常疲惫,几乎忘记了我们的走访。”虽然比尔·克林顿是这次弹劾的对象,不过他还有精力扮演东道主的角色。
第二天早上,威尔萨克夫妇要返回爱荷华州,他们七点之前就醒了。“我们蹑手蹑脚地走出卧室时,总统正在二楼书房……我们有点儿无所适从,因为他正在跑步机上慢跑,头发很乱。很显然,他刚起床,还没有洗澡,也可能已经筋疲力尽了……这绝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总统仪容,所以我们只是悄悄地经过办公室,没停下来招呼说“我们走了”。如果打招呼的话,他们可能就要误机,因为克林顿可能会给他们安排一些其他活动。49
卡尔·安东尼则把比尔·克林顿形容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理想主义绅士,他的勇气、灵魂、力量和执行力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位第一丈夫……他可以说是继多利·麦迪逊之后,白宫官邸里非常好客的一个主人, 他深深地被多利·麦迪逊的魅力和社交能力所折服。” 50(多利·麦迪逊为1809年到1817年间的第一夫人。)
林恩·卡特勒开玩笑说:“我觉得他不会准备菜单,挑选鲜花,甚至还可能会说‘我不想烤饼干’,来逃避这些琐事”。51
2007年9月下旬,比尔·克林顿携带他的新书《付出》参加“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节目,他开玩笑说:毕竟,成为‘第一丈夫’可能不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可能会割开自己的喉咙,”他说,而后又转到他的一贯口径说,不论希拉里希望他为她做什么他都会去做。52
在没有第一夫人这段时间,传统主义者担忧白宫的社交,他们提议让切尔西·克林顿担当起这一角色,而她父亲在“拉里·金现场”时表示绝对不会,他说:“她不可能放下她现在的事业来尝试这一角色。” 53
如果切尔西中断她的事业来充当她母亲的主人角色——十九世纪的观念似乎已经过时——她将要放弃一笔丰厚的收入。
切尔西的父母和媒体之间达成一项协议,在切尔西居住白宫期间要给她充分的个人空间。小道消息一再报道该消息,比如说她想成为儿科心脏病专家54——不过这种消息并不多。决定放弃医学后,她于2001年从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毕业。
她父母的追随者,比如苏珊·戴维斯,对切尔西的印象是她热心公益事业。美国格拉明基金会主席戴维斯说:“在其思想形成阶段,她就经常去世界各地旅游,亲身去了解贫困人们的生存状态。”戴维斯观察过切尔西,但并不十分了解她。他还表示:“这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体验,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会把自己的这种亲身体验看做是一种人生的馈赠。”55
“9.11”事件发生后,切尔西立即在《谈话》杂志发表一篇短文。“就我认识的大多数美国青年人而言,‘作出最广泛意义上的服务似乎是当前唯一能做的事了’。现在银行业对我们有什么重要?” 56
在牛津时,切尔西就已成为记者口中的“时尚性感女孩”。她参加了2002年1月在巴黎举行的范思哲时尚秀(Versace show)的便装秀,该场活动的眼妆和发型都是由唐娜泰拉·范思哲亲自设计的。切尔西挨着麦当娜和格温妮丝·帕瓦特罗坐在前排。(而后她又飞往米兰参加范思哲的高级成衣秀。)有人看到她与披头士保罗·麦卡特尼跳舞,与比安卡·贾格聊天,与她的父亲和U2的波诺共进晚餐,和凯文·斯佩西一起在伦敦参加了他的一部电影首映式,并在伦敦最贵的饭店和俱乐部用餐、跳舞。2002年6月的《名利场》杂志称她为“新小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和“性感象征”。57
获得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后,她于2003年回到纽约,而后进入麦肯锡公司(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就职。《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报道说,“在同班同学中她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但其受雇的公司和那些获得MBA学位的人的理想雇主是同一级别。”58苏珊·戴维斯解释说,决定让切尔西加入麦肯锡公司是考虑到这对她将来进入非盈利性事业时会有极大帮助。“我认为(麦肯锡公司)是训练技能的……麦肯锡在民族融合方面享有良好的口碑,在那里你可以提高判断和分析能力,可以对经济、世界、商业等的视野更开阔,这一点在进入非盈利性机构时是非常重要的。” 59(她在2007年12月初,结束了对冲基金工作开始休假,全力支持母亲希拉里的竞选)。
她离开麦肯锡公司,在美国艾威基金获得了一份投资分析的工作,该基金是由马克·拉斯瑞管理的总值达12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是民主党和他父母的经济后盾。60《时代》周刊报道,因加入艾威,切尔西的薪金可能会“从麦肯锡的小六位数年薪——据说是十二万美元——增加到数十万美元……行业猎头称这是因为存在潜在的巨额奖金”。61
据说,切尔西与父亲更为亲近,在谈到有关莱温斯基关系的深入问题时,她感到困窘且无地自容。克林顿法学院的朋友62大卫·舒尔特坦言,对于总统先生而言,最令他感到痛苦的是,当他朋友说切尔西也被卷入这场丑闻时,“他震惊极了”。克林顿的军事助手罗伯特·帕特森回忆说,最令希拉里愤怒的是丑闻“对切尔西造成的伤害……她显得猝不及防,而且显然是因此受到了伤害”。帕特森说丑闻曝光后,切尔西从斯坦福飞回家,“克林顿夫人安排切尔西和总统去戴维营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63
1993年和父母搬到华盛顿的时候,她还不到13岁。在小石城牢固的根基以及和伊丽莎白·弗莱明之间的友谊都有助于她度过这个难关。维克多·弗莱明说他的家“对切尔西来说是一个远离家的家”。切尔西在白宫居住期间,他通常会去拜访他们,往往每次都在那儿住上两天。他从与切尔西的谈话中得出的印象是,“她仍然和父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64克林顿的朋友说,克林顿本人经常和切尔西通电话。65多恩·休伊特说,克林顿在“60分”节目里,他要多次为同切尔西通电话致歉……他对那个孩子的爱真是疯狂,他真的是一位好父亲”。66
当切尔西在斯坦福的时候,克林顿离开总统之位以后,马克·布依尔和他在美国旧金山附近城市帕洛阿尔托打高尔夫球。硅谷一位风险投资者约翰·多尔也参加了他们的聚会,其中还有克林顿以前的朋友维诺德·古普塔。晚宴是在帕洛阿尔托的一家古巴饭店里进行的,还有切尔西的一群朋友,布依尔和多尔两个人私下“密谋”要把账单分摊。布依尔说,“总统听到这一消息后说:‘不行,账要我来付。现在我有一份收入。’那真是很甜蜜……我想那是作为父亲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还有一次,在旧金山,比尔·克林顿和切尔西当时男朋友的父母共进晚餐,那次他显然非常开心。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他们。布依尔回忆说:“然后,他回来了,说了一句可能每位父亲都会说的话:‘我想他们喜欢我。’他希望给女儿男朋友的家人留下好印象……看到这一幕,真让人……感动不已。” 67
切尔西现在的男友马克·梅兹文斯基是她斯坦福大学的同学,他们十几岁时在华盛顿就认识,他曾经在白宫担任实习医师,现在是纽约高盛集团的一名投资银行家——《纽约》杂志报道说,他买了一套价值380万美元的住宅。他是马乔里·玛格利斯·梅兹文斯基和爱德华·梅兹文斯基的儿子,梅兹文斯基夫妇二人均为美国国会前民主党议员。
据《纽约时报》报道,爱德华·梅兹文斯基因“诈骗多名投资者高达1000万美元的钱财”现正在监狱服刑。克林顿执政期间,梅兹文斯基夫妇是国宴上的常客。美国广播公司新闻报道说,有人举报“梅兹文斯基利用与克林顿的关系以及他儿子与切尔西的关系,诱使人们给他钱财,从而参与了诈骗。”
马乔里·玛格利斯·梅兹文斯基于1994年失去了她在众议院中的席位。在此之前,比尔·克林顿在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上因得到她的帮助才打破僵局,两张决定性选票的其中一张就是她投出的,克林顿因此以218比216的选票结果得以通过。她曾经向她富有的持共和党倾向的委托人承诺反对增加任何税收。68
希拉里的总统竞选改变了克林顿的一切。没有充满魅力的演讲和令人艳羡的四星级晚餐,2008年1月底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往达沃斯,而是一直呆在家里,或是和大家一起为竞选做准备。当然,他获得了掌声,可是也同样因为发出污言秽语而被人们嘲笑和奚落。很难想像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或者吉米·卡特会做出他这种举动。
在早期的竞选中,克林顿像往常一样努力工作——这是为了希拉里,更是为了他自己。他明白自己的政治遗产仍然带有难以抹去的污点并且是不稳定的,希拉里的竞选比他在非洲做的任何事情都更能洗清并巩固这些遗产。当比尔·克林顿在非洲抱着患艾滋病的孩子和蹒跚学步的孩子时,全世界的政治家和慈善家都认为他应该暂时离开。
克林顿时代的美国一直维持着比较好的状态,所以在2007年末和2008年初,当他亲自出席“同时代最优秀的头脑”活动时,帮助号召她成为第一位女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林顿卸任后硕果累累,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笑柄。就连乔治·沃克·布什也因为他们的工作而获得了称赞,像其他一些基金会一样,克林顿的非洲倡议已经失去了一些激情。克林顿全球倡议(CGI)就备受瞩目地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在2008年的第四次会议上,它的兴奋度和新鲜感已经开始衰退了。克林顿演讲的费用又一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的少数死党和资金支持者因为错误的原因被卷入新闻舆论的中心。有时候他看起来仍然是可笑地窘困;有时候他的行为让人觉得很尴尬。
实际上,在克林顿启程为妻子的总统竞选筹款时,险些成为一个令人厌烦的人,他完全沉醉于自己的声音。克林顿的朋友霍华德·塔尔曼非常担心他会变成“第二个杰西·杰克逊”,到哪儿都是一副演讲架势,或是聚光焦点。69
要解释克林顿为什么能引起公众注意,很少有观察者会不提起公众的爱戴。“他想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来取悦民众”,阿肯色州的记者比尔·西蒙斯说。70卢·威斯巴赫说:“他是一位深谙如何获取民众喜爱的大师。” 71
然而,一位曾与克林顿共处过并在白宫留宿过的女士却表示,克林顿的丑闻让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变得“对环境的感知不像以前那么敏感了,好像永远都在思考什么”,并且失去了他的观众。她还说克林顿对伙伴的需要是非常强烈、超乎寻常的。“他是喜欢群居的,他在任何时候都渴望与人接触和交流。”现在那种孤独感加剧了,因为他现在完全独自生活,因此特别想念切尔西。72
罗伯特·萨姆·安森曾在2004年6月的《名利场》杂志对克林顿卸任后所做的事情做了报道。安森悲伤地说:“一个来自曼哈顿的人提到说邀请克林顿参加一个鸡尾酒会,时间是六点到八点之间”,克林顿七点才来,而且一个半小时以后,人们仍然围着他,聆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尊贵的客人们来这里是参加宴会的。一直待到9:15,“我不能再待在这里了,”他说,“或许我只能吃点甜点。”他又坐下来开始谈论,谈论切尔西(坚持“一夫一妻制”的人,他曾经这样形容她);谈论希拉里(他说希拉里是他遇到的最有意思、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谈论他的“工作”(他最怀念在白宫的日子)。直到半夜他还在讲(关于只能‘老是看电影’的事情),参加宴会的其他人不停地看表。“比尔,”最后一个人忍不住说,“我们明天还要上班呢。”听到这句话,克林顿的脸色沉了下来。“他看起来很失落,”那个主办人说,“好像在说,‘我现在将去向哪里呢?’”73
梅尔·基特勒和他的妻子参加了2006年希拉里竞选参议员的资金筹措活动。她完成不了,因此就向她丈夫求助。那天已经是夜里11点了,这位前总统仍然在高谈阔论,基特勒说“女主人累了”。他本想讲到晚上10点结束,却不想停止回答问题。“他可能会说一个晚上。” 基特勒说。男主人得到了他妻子的一个暗示,“站起身说我们还有两个问题,然后今天晚上到此为止。” 74
有时候,当他做演讲时,特别是在周末的晚上,他讲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有的观众希望落下一个挂钩,把他从讲台上拖走。2005年11月在芝加哥举行的犹太人联合基金会晚宴上,他注意到,1800名居住在郊区的人都挤在宾馆豪华的歌舞厅里,保姆在外边等着,一直讲到第二天早上开始工作。下边的人偷偷看表。最后那天晚上的一名主办人走向讲台,感谢克林顿花费这么长时间讲话,并且宣布,让这位前总统再回答一个问题。
在多伦多,康拉德·布莱克在类似场合的一次收费演讲上也看到过克林顿。“他对加拿大的公共医疗保险计划很了解……但是人不多的时候,他看起来话很多……而且凌乱,显然没有经过斟酌。那不是能给你个概括,使你得到一个结论,并能提高你自身水平的一种演讲。” 75
如果有好的听众,并且借着下午的约会上,他很可能会把房子都给说倒。2006年6月,比尔·克林顿在小石城举行的周刊协会年会上无偿地发表了演讲。然后AAN的主编帕特丽·卡尔霍恩说,这位前总统告诉“管理人员”他的演讲会持续20分钟,不回答提问,包括卡尔霍恩手里预先准备好的问题。“我敢说当他回来向《阿肯色时报》总编和出版商致意的时候,所有信誓旦旦的承诺都失效了。” “‘嗨,我要回答听众的问题,’他说。”
克林顿一个小时才结束演讲,卡尔霍恩说,500名听众代表着100多家媒体,都听得如痴如醉,神魂颠倒。而人们通常会怀疑,偏倚,并且比较粗鲁。她说,没人问起莫妮卡、卢旺达或福利改革的事情。“在我们这群人中竟然没有人问起莫妮卡·莱温斯基,实在是太有趣了……那屋子里的人可能都会想‘你这么聪明,怎么会干出如此愚蠢的事?’”但是没有人问那样的问题。“好像埃尔维斯(猫王)在屋子里,” 卡尔霍恩说,“他是一位摇滚明星。” 76另外一名主编记录了那时的欢呼和喝彩,并且写成了日志,“你可能会认为他正在竞选活动上对着满屋子的支持者发表演讲。” 77
丹佛市《Westword》杂志的编辑卡尔霍恩登台向克林顿提问,然后让观众提问题:“管理人员提示我,就是现在时间到了。他轻轻拍着胸口……他伸出两个手指,意思是说还有两个问题。我说‘克林顿总统,您坐在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位置上,但是你的管理人员好像掌握着您的日程表’……克林顿总统说,‘不,让我们再多问几个问题吧。’”
45分钟之后,当克林顿继续鼓励大家进行提问时,卡尔霍恩对他说,“总统阁下,您的幕僚对您无限期的拖延时间已经快要崩溃了。”他说,“哦,那没关系,他会挺过去的”。然后他继续回答提问。78提问过后,克林顿冲过警戒线,又花费一个小时跟人们聊天,并给他们签名。79
卡尔霍恩在没见克林顿之前,觉得他看起来很伟大。“穿着得体讲究,白发梳理地整整齐齐”,整洁,特别“光滑的双手”。像其他人一样,她注意到与观众待的时间越长,他看起来越有精神,“与人接触好像能使他充满活力”。
有一点不雅的地方就是有一次他的鞋上粘了一片卫生纸。80
2006年8月19日,比尔·克林顿就60岁了,对此他并不觉得开心,哀叹余下的日子越来越少,他曾一直是屋子里最年轻的,可是现在他变成了最年老的人。他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庆祝生日表现出来孩子气的一面,不像其他上了年纪的人那样简单地吹灭蜡烛,就匆匆结束。
在他确切的生日那天,他在马萨葡萄园岛的玛丽·斯汀伯根和特德·丹森家庆祝。在马萨葡萄园岛派对上,苏茜·汤普金斯·布依尔也在那儿。她说,“他吹着萨克斯,希拉里和切尔西伴舞,她们都为他感到骄傲,那天玩得很开心。希拉里很喜欢跳舞。”布依尔说,那天大概有一百人左右,有莫里斯·坦伯斯曼,杰姬·奥纳西斯前任男友,梅格·瑞恩,弗农·乔丹,还有沃尔特·克朗凯特。81
那天晚上,克林顿不用担心他的心脏会出问题。他吃了最爱吃的食物——小排骨,鸡肉,土豆沙拉,凉拌卷心菜。苏茜·布依尔回忆说他“在场地中央,他打开了他的礼物,他为拥有如此多的朋友,得到这么多的书而感到骄傲……竭力不为已经六十岁这个事实感到沮丧。”克林顿一家在斯汀伯根的客房里一直玩到很晚。82
在小石城的克林顿图书馆,也有一个为前总统举办的派对,尽管他不在那里。
第二天,他再次庆祝了自己的生日,这次在茵尼斯弗利,斯密斯·巴格莱(继承了烟草财富)和伊丽莎白·佛罗利·巴格莱(前克林顿政府驻葡萄牙大使)的避暑地。那晚,卡莉·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他唱了《生日快乐歌》。83(他也是在巴格莱家举行的一个资金募集活动上庆祝了他的六十一岁生日,当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要为希拉里捐出2300美元)84
9月9日,他在多伦多庆祝生日。85
在此期间,比尔·克林顿给了《美国旁观者》的创始人和主编——罗伯特·埃米特·泰里尔有关他的新书《克林顿的失落:年轻总统离开白宫后的生活》的一些资料。康拉德·布莱克是泰里尔的朋友,他也是克林顿老相识——克林顿鼓吹的布莱克写的有关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的传记——得到了一张参加派对的门票,他让总统摆出个姿势与他合影。(克林顿的助手最后查出了泰里尔是谁,不让他在其不见经传的书中使用这张照片。)泰里尔说前总统漫无目的地走着,不停地进出洗手间,很显然并不认识是谁首先爆出克林顿性丑闻的,那时州长以及他派出记者到阿肯色州调查保拉·琼斯,因而导致了对克林顿来说很痛苦的弹劾事件。86
10月27日到29日是周末,他和切尔西·克林顿和特里·麦克奥利弗作为主办人,2100个“朋友”送来了生日礼物,价值从六万美元——一年1千美元——到50万美金不等,甚至更多。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那个周末有高尔夫比赛,早午餐和接待,以及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晚宴。那个给他写了一张50万美金支票的人和送出“生日礼盒”的人可以享有后台的晚宴,并且和克林顿合影,可以获得周六晚宴的白金席位,欣赏滚石乐队在纽约百老汇上层的碧康剧院(Beacon Theater)举行的私人演唱会。接着还可以去克林顿基金会。音乐厅里,他的朋友罗恩?伯克尔坐在他后边,他和社会名流们聚在一起,克林顿促使他们来支持其基金会、克林顿全球倡议(CGI)以及他的妻子。87
就在他生日前不久,克林顿出席了在多伦多举行的世界艾滋病会议。“几天后,我就60岁了。我虽然不喜欢这个年龄,但是这却是事实啊,”他说,“在我大部分工作中,我都是最年轻的,做我该做的事情。然后有一天我醒来,却发现我是屋里最年迈的人。既然之前我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所剩的日子也越来越少,因此每天我都会怀着感激之心从睡梦中醒来。”
一篇名为《克林顿的前列腺也60岁了》的专栏标题,保守评论员本·夏皮罗在他的演讲里说“60岁对于一个依靠前列腺生活的人来说的确很残酷,克林顿也是如此。克林顿的演讲是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极好例子。谁会在谈到一种致使安哥拉人平均寿命39.9岁,赞比亚人平均寿命39.7岁,津巴布韦人平均寿命只有37.9岁的疾病时,还抱怨后中年危机?又有谁会向满屋子担心全球瘟疫导致灾难的人说出每增加一岁就意味着是自身毁灭的话呢?” 88
比尔·克林顿,就是那个人。但观众们都喜欢他。
不管哪里有某个杰出人物的遗体纪念仪式,克林顿总是在那儿。他成了首要哀悼者:如果有遗体,他就会到那里,致颂文,不过这种讴歌往往会跑题,谈到他自己的篇幅和死者的一样多。
2006年11月,在曼哈顿的河滨教堂(Riverside Church)他以“神秘嘉宾”和致辞人的身份出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著名新闻人艾德?布拉德利的葬礼。出席的娱乐媒体人士还包括有吉米·巴菲特和温顿·马萨利斯。索尼的首席执行官霍华德·斯金格说“整个屋子”有2000名哀悼者。“我知道我接触到了国家政治,”克林顿在他的悼文里说,“当艾德·布拉德利想要采访我时。” 89
2007年2月,他参加了在曼哈顿的库伯联合学院的大厅举办的历史学家小亚瑟·施莱辛格的葬礼。1860年,也是在那个大厅里,亚伯拉罕·林肯就获得总统候选人资格进行了精彩演说。亚当·克莱默在《纽约时报》报道过此事。克林顿回忆到施莱辛格当时正在修订一系列的传记时,曾经要求过他写一篇关于林肯的传记。克林顿解释说他已经签约写他自己的回忆录。关于这点施莱辛格曾回复说“林肯是比较好的故事素材,不过比较短。” 90
他确实“参加”了很多富有且颇具名望的人或他们亲属的葬礼:特里·麦克奥利弗的父亲91;前德克萨斯州长安·理查兹。他也在参议员罗伊德·本特森的葬礼上诵读主要悼文。“罗伊德觉得克林顿是他遇到的最有才华的人”,休斯顿市长比尔·怀特说。克林顿把悼文的原稿和亲笔签名送给了他。“他真的是学到了怎样在那些特殊场合扮演好角色。” 92
“不像其他我认识的人,他很善于表达同情,”梅兰妮·维微尔说。93 “我知道比尔·克林顿在葬礼这样的场合做得非常好。”特德·索伦森说,而那听起来一点儿都不像是恭维。94
克林顿也在公众不熟悉的人的葬礼上诵读悼词以及说一些安慰的话。2005年11月,他成了卡尔·维洛克葬礼的主角,维洛克曾是克林顿第二任期内的特别助理。不过,更重要的是,在1974年克林顿计划参选众议院时,维洛克陪着克林顿走遍了第三选区的每一个城镇,将他所了解的克林顿介绍给每一个人。虽然克林顿的那次竞选失败了,但是克林顿说如果没有维洛克他不可能会成为总统。维洛克的妻子玛格丽特也曾在克林顿任期时的白宫工作过,她当时担任来宾接待办公室的副主任。《阿肯色民主党人公报》的菲利斯·布兰顿说,在那次葬礼上,克林顿“就坐在玛格丽特的身边握着她的手”。95
2006年2月,克林顿参加了他很多年的好朋友和助手伊莱·西格尔的葬礼,西格尔死于一种罕见的癌症。2006年3月,他发表了对史蒂夫·葛利森的悼文,葛利森生前是爱荷华州医师,死于自杀,他曾为克林顿时期的医疗保健组织工作。爱荷华州州长汤姆·威尔萨克——葛利森曾是其幕僚长——也送来了悼文。“他没有必要来的,” 威尔萨克说,“他来完全是发自于对员工的关爱……显然,他有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也知道如何表达同情和关心……他比较高大,像我一样,像这样的人拥抱或是用手抚着我的肩膀时,我想那是一种令人宽慰的感觉。” 威尔萨克在葬礼上与克林顿坐在一起:“我发现这个人不会唱歌,我也不会。我们俩拉开嗓门大唱赞美诗,好像我们真的会唱一样。” 96
2006年4月,克林顿与他的州长继任者——吉姆·盖伊·塔克一起参加了在阿肯色州为吉姆·普莱杰举行的葬礼,普莱杰曾是克林顿任州长时的幕僚长。克林顿为他写了悼文。97
2002年6月,当艾比·莱德尔(即安·兰德斯)身患癌症,弥留之际,在芝加哥的东湖岸公寓,克林顿专门去探访她。只有克林顿和咨询专栏作家知道这件事。她在一个月之后就逝世了。
无论是他执掌白宫还是离开白宫,他都会打电话询问那些不太有名的人,谁有亲属逝世了——1999年12月,他半夜打电话给餐厅老板菲尔·史蒂芬尼;他的父亲在第二天早上去世。“我们聊了大约十五分钟,他告诉我他是怎样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刚从波士顿的大火现场回来,那里墙也倒了,消防员死在里面。在华盛顿时的一天早上……我正在想,美国的总统抽出时间打了个电话……再者,我也不是作家……他不是简单地告诉我说,‘嗨,对你父亲的去世,我感到很伤心,一会儿再和你说话。’” 98
当克林顿还是总统的时候,他刚因患心脏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在心脏周围植入固定片以疏通动脉,手术后不久他就给汤姆·基恩打电话。“典型的克林顿风格,他跟我谈了这么久,护士要求我放下电话。我那时一直不停地流汗。”外科手术结束后,基恩已是昏昏欲睡,但是克林顿还是在不停地说着。他和共和党议会激烈地商讨政府预算。“你对这个人……纽特·金里奇了解多少呢?”克林顿问道。99
注 释
1. Melanne Verve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7, 2007.
2. Kate Snow, “Bill Clinton as First Gentleman,” Nightline, ABC News, July 13, 2007; Ryan Lizza, “The Legacy Problem: Hillary and Her Rivals Take On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NYer, September 17, 2007.
3. This Week with George Stephanopoulos, September 30, 2007.
4. Peter Hart,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7, 2006.
5. Sarah Wils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February 16, 2007.
6. Leon Panetta,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17, 2006.
7. Patrick Healy, “Clinton’s Altered Iowa Speech” NYT, September 3, 2007; Jackie Calmes, “Two-for-One Deal, Take Two: Hillary Clinton Eases Her Husband into the Campaign Limelight;” WSJ, September 4, 2007.
8. Lanny Breu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30, 2006; Interview-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9. Alan Solomont,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Bill Clinton: I’d Sit in on Hillary’s Cabinet Meetings ‘Only IfAsked,’” ABC News, December 5, 2007.
10. Jonathan Darman, “Does Bill Clinton Help or Hurt Hitlary? It’s Another First: The Spouse of an Ex-President Running for the White House. What Role Is He Playing, and What Would He Do as, Yes, 'First Gentleman’?” NW, May 28, 2007.
11. Bob Kerrey,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ly 5, 2005.
12. Patrick Healy, “Clinton as First Spouse,” NYT, May 9, 2007.
13. Alan Solomont,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14. Bob Kerrey,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ly 5, 2006.
15. Kate Snow, “Bill Clinton as First Gentleman” Nightline, ABC News, July 13, 2007.
16. Mark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2, 2006; Chris Jennings,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 2006; Alan Solomont,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Larry King Live, CNN, April 19, 2007; Patrick Healy, “Clinton as First Spouse;” NYT, May 9, 2007.
17. Tony Coelho,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5, 2006.
18. Chris Jennings,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 2006.
19.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 CBS, September 4, 2007:
20. Howard Tullma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26, 2006; O. Kay Henderson, “Clinton Predicts His Wife Will Win By ‘Good Margin,’” Iowa Radio News, November 8, 2007; Thomas Beaumont, “Stumping For Wife, Clinton Can Help, or Hurt, Anybody,” Des Moines Register, November 25, 2007; Holly Ramer, “Clinton Says Wife Is a ‘World-Class Genius,’” AP, December 21, 2007.
21. Cart S. Anthony, e-mail to author, October 3, 2006.
22. Gery Chico,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 2006.
23. Roger Friedman, “Hillary Clinton’s $2.6 Million Hollywood Hit,”Fox News, March 25, 2007.
24. Carla Marinucci,“Clinton Sees Role for Husband Campaign 2008: Senator Tells S.F. Crowd the Former President Could Be a Diploma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February 24, 2007.
25. Perry Bacon Jr.,“Candidate Clinton Praises Ambassador Clinton,”WP, May 26, 2007; Carla Marinucci, “Clinton Sees Role for Husband Campaign 2008: Senator Tells S.F. Crowd the Former President Could Be a Diploma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February 24, 2007; Larry King Live, CNN, April 19, 2007; Tim Russert, Meet the Press, NBC, September 30, 2007; Sally Bedell Smith, For Love of Politics: Bill and Hillary Clinton: The White House Years, Random House, 2007, pp. 25-26; “Obama’s Dream Cabinet? Bill and Al,” The View from the Swamp, CT, November 30, 2007; Sally Bedell Smith, “Two Presidents in the White House?” WSJ, December 11, 2007.
26. Sarah Wils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February 16, 2007.
27. Jonathan Alt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10, 2006.
28. Sandy Berg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ly 27, 2006.
29. Tony Lake, I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1, 2006.
30. Tim Wirth, I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7, 2006.
31. Sandy Berg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ly 27, 2006.
32. Theodore Sorensen,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16, 2006.
33. Alan Solomont,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34. Rahm Emanuel,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ly 21, 2006.
35. Joseph Stiglitz, Interview with author, February 12, 2007.
36. James Chapman,“Blair Tipped to Be World Bank President as Disgraced Wolfowitz Resigns,” Daily Mail, May 18, 2007.
37. David Saperstein,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26, 2006.
38. Robert Torrieelli,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6, 2006; Herman Berlin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5, 2006.
39.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40. Alan Solomont,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41. Ephraim Hardcastle, Daily Mail, July 2, 1999.
42.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43.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44. Mark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2, 2006; Susie Tompkins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5, 2006.
45. Susie Tompkins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5, 2006.
46. Mark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2, 2006; Irena Medavoy,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23, 2006; Sally Bedell Smith, For Love of Politics: Bill and Hillary Clinton: The White House Years, Random House, 2007, p. 63.
47. Mark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2, 2006.
48. Susie Tompkins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5, 2006.
49. Tom Vilsack,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9i 2007.
50. Carl S. Anthony, e-mail to author, October 3, 2006.
51. Lynn Cutl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29, 2006.
52. The Daily Show with ]on Stewart, Comedy Central, September 20, 2007.
53. Larry King Live, CNN, April i9, 2007.
54. Susan Schindehette, “The Ties That Bind,” People, February 15, 1999.
55. Susan Davis, I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22, 2006.
56. Chelsea Clinton, “Being There: Chelsea Clinton in Her Own Words,” Talk, Deeember 2001/January 2002.
57. Jaimee Rose, “From Awkward Teenager to Savvy Celebrity,” The Times Union, May 23, 2002; Damian Whitworth, “Chelsea Is Her Father’s Daughter: While Her Classmates Are Not Sold on Her Charms, All Are Certain That the Young Clinton Will Enter Politics,” Ottawa Citizen, May 21, 2002; Sarah Lyall, “Britain Is Becoming, Chelsea Clinton Finds,”NYT, March 31, 2002.
58. Jodi Kantor, “Chelsea Clinton Is Primed for Another Parent’s White House Run,” NYT, July 31, 2007.
59. Philip Sherwell, “Hillary Clinton Turns to Chelsea in a Bid to Soften Her Image,” Sunday Telegraph, January 29, 2007; Susan Davis, I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22, 2006.
60. Landon Thomas Jr., “Hedge Fund Chiefs, with Cash, Join Political Fray,” NYT, January 25, 2007.
61. Jodi Kantor, “Chelsea Clinton Is Primed for Another Parent’s White House Run,” NYT, July 31, 2007; “Who Makes How Much—New York’s Salary Guide 2005.”
62. David Schulte,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8, 2006.
63. Robert Patters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4, 2007.
64. Victor Fleming, I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2, 2006.
65. Interview—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Donna Shalala,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25, 2006.
66. Don Hewitt,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7, 2006.
67. Mark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2, 2006.
68. Brian Ross and Joseph Rhee, “Former Congressman Duped by Nigerian Scams,” The Blotter, ABC News, December 8, 2006; John E. Harris, The Survivor, Random House, 2005; Nigel Hamilton, Bill Clinton: Mastering the Presidency, Public Affairs, 2007; Bill Clinton, My Life, Knopf, 2904; AP candidate biographies; Lloyd Grove, “Chelsea’s Morning,” New York magazine, march 3, 2008.
69. Howard Tullma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26, 2006.
70. Bill Simmons,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4, 2006.
71. Lou Weisbach,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ly 11, 2006.
72.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73. Robert Sam Anson, “Bill and His Shadow,” VF, June 2004.
74. Melvin Gitl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29, 2006.
75. Conrad Black,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4, 2006.
76. Patricia Calhou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23, 2006.
77. Ibid.; Mary Anna Towler, “Missing (Bill) Clinton,” City Newspaper/Rochester .gyrosite.com, June 28, 2006.
78. Patricia Calhou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23, 2006.
79. http://search.westword.com.
80. Patricia Calhou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23, 2006.
81. Susie Tompkins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5, 2006.
82. Ibid.
83. Carol Beggy and Mark Shanahan, “Simon Says Happy Birthday, Mr. President,” BG, August 22, 2006.
84. David D. Kirkpatrick, “Follow the Money(ed),” NYT, August 21, 2007.
85. Dan Balz, “Bill Clinton’s 60th Birthday Benefit Blowout,” WP, September 28, 20O6.
86. Robert Novak, “Clinton Ally, a Washington Super Lawyer, Switches Allegiance to Back Obama,” C S-T, March 4, 2007; Evan Thomas, “Fragged by an F.O.B.; Hillary Expected an Attack from the Right. But the Shots Came From an Old Hollywood Buddy of Bill’s,” NW, March 5, 2007.
87. Dan Balz, “Bill Clinton’s 60th Birthday Benefit Blowout,” WP, September 28, 2006; Matthew Miller, “The Rise of Ron Burkle,” Forbes, December 11, 2006; Bob Tyrrell, “Birthday Boy Bubba,” August 24, 2006, www. JewishWorldReview. eom.
88. Ben Shapiro,“Clinton’s Prostate Turns 60,” August 23, 2006, http://www,town hall.com/columnists/BenShapiro/2006/OS/23/clin-tons_p-rostate_turns_60.
89. As quoted in David Bauder, “Dignitaries Remember Bradley at Memorial,” AP, November 21, 2006; as quoted in Jacques Steinberg, “Subjects and Colleagues Recall Ed Bradley,” NYT, November 22, 2006.
90.Adam Clymer, “Scholars and Officials Alike Gather in Schlesinger Tribute,” NYT, April 24, 2007.
91. Tony Coelho,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5, 2006.
92. Bill White,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26, 2006.
93. Melanne Verve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7, 2007.
94. Theodore Sorensen,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16, 2006.
95. Phyllis Brand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27, 2006; “Carl Whillock; Clinton Adviser, Leader in Arkansas,” WP, November 23, 2005.
96. Tom Vilsack,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9, 2007; Tony Leys, “Clinton Joins in Farewell to Gleason,” Des Moines Register, March 31, 2006; Thomas Beaumont, “Clinton’s Tribute to Gleason Is Simple and Personal,” Des Moines Register, March 31, 2006.
97. Jim Guy Tucker, !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13, 2006; “Ex-Fair Chief, State Official Pledger Dies,” A D-G, April 1, 2006.
98. Phil Stefani,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15, 2006.
99. Thomas Kea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2, 2007; Alvin S. Felzenberg, Governor Tom Kean: From the New Jersey Statehouse to the 9-11 Commission, Rivergate Books/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