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谦卑的人有福
9693100000020

第20章 真挚的人情使人热爱生活

不能设想没有人情的生活能使人热爱,也不能设想人们不热爱生活的社会能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社会取得应有的进步与发展。

杜甫有诗:“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中青年对这两句话不大在意,因为还没有到达“花甲”左右的年纪,或者久居一隅,亲友同事师生之类的关系不多。但即使程度不同,到达“花甲”之后,对这话的感触一定与前不同了。在现代交通发达、信息大为流通之后,“惊呼热中肠”还是会出现的。

"京呼”的内涵可以多得谁也举不清。即使已多年不通音信,这样那样的情谊,这件那件一道经历过的颇有意义或兴味的事情,还是很清楚地留在记忆里,时常想得起。或者分明知道他现在某地,或者已失去联络颇久,不过知道他还活着,或者听人谈起过他还活着。然而又并无什么要事,加上年纪大了写信总越来越少,反正认为这位故旧仍活着就好。可是忽然就收到了关于他的讣告,或者报刊上的消息、间接的函告,或者逝世几年后才辗转传来的音讯,原来先先后后、远远近近这些熟人都已作古了。

自己年纪由“花甲”而“古稀”,再近“毫皇”

之后,这种情况便越来越多。有机会到外地去时,总要打听在这地的老熟人现在是否仍在这里,当然希望他们都还健在,也许可能去拜访拜访。就怕听说:

“哟,他已不在了,”怕也没用,偏偏已常听到这样令我味嘘不已的回答。虽然过去的情谊或美好的记忆不会就此抹掉、了结,总觉得已难有所富丽,不那样踏实了。

我知道这是人生免不了的憾事,古人不知道写过多少这种憾事。写时他们都还健在,而当我读到他们的这类作品时,他们也已作古数百上千年之久了。

各人的“惊呼热中肠”内容不同,心态表现也肯定不同,留给我的,只有这种人与人间的类似感情了。这种感情有没有用,在哪里有用,很难说得清楚,也可能见解就未必一致,例如说,还有什么用,特别在都已成了古人之后。连自己当前的感情生活还照管不过来,哪还有时间、精力去思考、体味古人的这些琐事’但难道人们真的都会如此想吗?

我却觉得,只要是真诚、真挚的人情,还是有作用的。不能设想没有人情的生活能使人热爱,也不能设想人们不热爱生活的社会能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社会取得应有的进步与发展。

当龚自珍写作“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的时候,他也是在抒发一种人情,一种理解与爱惜人才的激情,能说这同后人后世毫无关系,没有任何作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更不消说了。这当然都是人情之雄且大者,涉及苍生世事。那么像尊老爱幼、救死扶伤、忠贞爱情、道义之交、关心别人疾苦这类并不很伟大的所谓“人之常情”又如何呢,人类中难道不存在“人之常情”,纵然只是在读古人的追念,常常也深受感动,油然产生出敬仰之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其对人的影响,自然与个人修养有关,高者得其大,不及者得其小。但终归有益。高者总是由低处做起的。何尝有什么永难逾越的高墙在中间阻隔。民间常称不讲人情甚至不近人情者为“没心肝”,也就是不承认这种人是真正的人,说得很形象的。

不消说,要讲的并非勾结性的“拉关系”、“走后门”、“只图私利”的人情。

人情的好传统是有人类以来逐渐在人际关系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合情往往便是合理。我觉得它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与稳定性,符合社会延续与发展的规律。好传统不能割断,也割不断。

所以,我认为,此文前引杜甫这两句诗所蕴含的人情,孤立来看虽不伟大,联系起来思考,不仅有味,而且值得欣赏。它能使人对生活感到温暖,对具有美好人情的社会备感可爱。

有了人情,生活才有了酸甜苦辣,才有滋有味。真挚的人情,如一杯醇香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不要总是盯着社会的阴暗面叹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要用心去寻找,去体悟社会,以诚待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终究会寻觅到真挚的人情。

生活自有温情在,只要心是开放的、光明的,包容的,就不难体会到世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