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谦卑的人有福
9693100000017

第17章 圈子的生与灭

圈子分分合合,聚散不定,但这个圈子没了,另外一个圈子又建立起来,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圈子等着你去钻。

人分三六九等,有人就有圈子。三等人和三等人混在一起,六等人和六等人混在一起,九等人也绝不和七等人混在一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指这种自然的结合、苟合、融合。圈子里的人一定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比如都是某大学某某级的同班同学,都是金融行业的经理,都是医生,都是出租车司机,都是木匠,都是刮大白的,等等。胡适先生认为自己三教九流都有朋友,但他也只是找徐志摩、傅斯年等人宴饮,而不会跟一个拉三轮车的耳鬓厮磨,促膝大谈其心。因此,一个圈子映照一种生活方式,也只限定一种生活方式,竹林七贤凑到一块酗酒放狂,扣虱闲谈,倘若他们中的某某做了官,某某经商发了财,开始以小暴发户的姿态对其他人咄五喝六的时候,这个圈子就会变得危险。

圈子有很强的排他性。一旦形成,有了自己的生活,不同于此的生活方式就会成为该圈子隐约的敌人。这就像居家过日子,一男一女结婚成家,绑到一块儿,他们就要与其他家庭展开竟赛,谁住的房子更大,谁开的车更豪华,看谁过得更好,而不是比赛谁更糟糕。圈子之排他,源于本能,只有排他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强化圈子的团结。诅咒圈子之外的群体是他们必要的精神纽带。他们只骂自己求之不来的,不肯对远远抛在后面的圈子发一言。房地产俱乐部的富商们不可能整个晚宴都在讨论街头臭要饭的,乞丐团体却有兴趣拿出一整天来誉骂富豪的不仁不义。圈子一面排他一面还要不断整合,吸纳有共同语言的同仁加入。圈子不是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既然划定界限,就有选择必要。抬腿就来,迈步就走的,那不是圈子,而是社会。

圈子的散掉,首先是精神领袖的“碎死”。每个圈子都有一个精神领袖。此人就像羊群里的头羊,蚂蚁窝里的蚁王,他不一定嗓门最大,身体最强壮,思想最尖锐,但他一定得到大家普遍的信赖。人人都对他怀着一份尊敬,以其马首是瞻。他在别的圈子里可能连个屁都没得放,但不影响他道貌岸然地把握这个圈子的大局,决定圈子的走向,划定圈子聚会的频率,引领圈子步步壮大。而那些亦步亦趋、貌似可有可无的人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圈子里,总有些人像蜘蛛一样盘踞在角落里,附和大家一切的情绪,嘿嘿跟着笑,哇啦哇啦跟着骂,把他低沉的嗓音夹杂在大合唱里。设想,没有他们捧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精神领袖还何以成为领袖,精神领袖若“碎死”(或远走,或高升,或遭遇天灾),不再参与,圈子成了无头苍蝇,除非再有一个人水到渠成地站出来担当,否则只好做鸟兽猢狲散。

圈子让人产生安全感。一个人有了圈子,就有了倾诉之处、求助之地。深埋于地下的蚯蚓或许还有三个朋友呢,何况人乎,圈子分分合合,聚散不定,但这个圈子没了,另外一个圈子又建立起来,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圈子等着你去钻。

这就应该引起圈子中人的警惕:一些人加入圈子,只为利用圈子的资源。他们根本不喜欢圈子生活,甚至是鄙夷这个圈子,愤恨这个圈子的。在圈子里混,是他们的权宜之计,苦涩的记录,也是噩梦。他们虚与委蛇,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旦“混好了”,有机会走出去,一定羞于提起自己的圈子生活,更不会以之为自豪。朱元璋当了皇帝,哪里还承认自己当和尚要饭的经历,若有不识相的和尚找上来大喊“师弟”,估计立刻就被要了命。

这些小角色是圈子真正的毒药,他们像蜘蛛一样躲在角落里,默默地编织自己的网。将来有一天,却狠心将圈子里的人一网打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应当慎重选择。与高尚的人来往,自己也会变得高尚起来;与庸俗之辈交,自己也会流入庸俗。交友最关键的就是选对“圈子”,入错圈子的人,就好比踏入了沼泽之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

“观其友,知其人。”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就可对其略知一二。“圈子”是映照一个人的镜子,要想这面镜子明亮,就要时时勤拂拭,擦掉那些外来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