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古代军事典籍
9605900000005

第5章 《司马法》

(一)《司马法》的成书经过

《司马法》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史记》中记载:“《司马法》所以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这里“太公”指的是西周时齐国始祖吕尚,所以《司马法》不可能在春秋之后产生。司马指的是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员,《司马法》由此得名。第二,春秋时田穰苴曾任大司马,因此又名司马穰苴。他与晏婴共事,晏婴称其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他治兵有方,精通兵法,特别精通《司马法》。此外,他还对《司马法》深入研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使《司马法》不断完善,后人在整理《司马法》的时候,将司马穰苴的思想进行了整理,因此很多人认为《司马法》是司马穰苴所作。第三,《司马法》在长期的流传中部分散失,所以齐威王命齐国大夫将《司马法》整理成书。并将司马穰苴附于其中,因此《司马法》又叫《司马穰苴兵法》。自此,《司马法》的内容不断体系化、理论化,成为内容完整、思想深刻的著名兵书。

《司马法》一直备受关注,《七略》中将《司马法》列入兵书行列。此书传至唐初仅存残本五篇,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司马法》,但仍被纳入皇帝钦定的《武经七书》。东汉郑玄、马融、曹操等人都将《司马法》作为重要的军事文献,后代军事家也有很多人从《司马法》中寻找兵学观点。该书虽然大部分内容已散失,但仍能从中看到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以及军法、军规等。不仅讲到了部队的纪律,也讲到了战场指挥、战略战术。

(二)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姓田,是继孙武之后,田家的又一位军事大将。为人耿直、有胆识、刚正不阿。晏婴称他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是天下难找的军事奇才。

公元前531年,齐相晏婴向齐景公推荐过司马穰苴,不过他并没有引起齐景公的重用。直到晋军压境,齐军连连失利,齐景公才以重礼聘请穰苴。穰苴以平生所学,向景公讲述战场上的战略战术。景公对穰苴的表现极为满意,于是拜他为大将军。

田穰苴自认为出身贫贱,唯恐不能服众,于是请景公派一名深得宠信的大臣作监军。景公就派庄贾为监军,与穰苴一起出征。庄贾倚仗景公的宠信,根本没把穰苴放在眼里,到了约定出发的时间,庄贾由于和朋友喝酒,没有赶到。到了傍晚,穰苴亲自登台宣布军纪,并安排任务。等安排完毕,庄贾才姗姗来迟。穰苴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到,庄贾醉醺醺地回答:“今天出征,朋友们前来送行,就喝了几杯,脱不开身。”穰苴严肃地对他讲:“将军领命时就应该忘记亲人,战场上要忘我杀敌。如今晋军侵我边境,举国不安,君主将三军托付于我们,我们自当尽我所能,解除百姓的烦恼,为君主分忧,你怎么还有心思喝酒?”庄贾连忙说:“没有耽误行程,将军不用责备。”穰苴大怒,向军政司问道:“按照军法,迟到该当何罪?”军政司答道:“当斩!”庄贾一听,便要逃跑,穰苴立刻命令手下将其捆绑起来,任凭庄贾如何求饶,也不理会。庄贾的随从看情况不妙,连忙报信给景公,景公立刻下诏,免庄贾一死。当使者在返回途中时,庄贾已经被砍头了,可使者并不知道,仍驰车朝军中奔去。穰苴于是问军政司:“军中驰车该当何罪?”军政司回答道:“罚当斩!”使者吓得面无血色,连忙说:“我是奉诏书来的,不要杀我。”穰苴看他是奉命而来,于是说:“你奉命而来,可以饶你一死。来人,把他的车砸了,把马杀了,代他一死。”士兵们一看这种情景,立刻振奋起精神。晋国军队听说了穰苴所带的军队的气势,连忙撤兵,燕国军队还没来得及撤退,被齐军打得惨败。齐景公拜田穰苴为大司马,从此人们称他为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带兵,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生死与共。每次得到皇帝的赏赐,他总是分给战士们,所以深得战士们的信服,因此军队上下一致,战斗力极强。穰苴功勋卓越,受到齐景公的赏识,也因此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嫉妒。再加上穰苴为人耿直,多次使齐景公不愉快,慢慢地景公疏远了他,于是找借口辞退了穰苴。不久,穰苴病故。后来,齐威王命令大臣们整理《司马法》,也因为掌握了这本书的兵法,使齐威王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威震四海。

(三)《司马法》的内容

1.上卷

仁本第一

古代的人以仁爱为根本,以道义治理国家,这才是正确的。方法正确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进行权变。用兵之道在于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作战,以爱护自己的民众;不乘敌国之危而进攻,以爱护敌国的百姓,所以即使国家强大,也不要只贪图胜利。从古人经验来看,战争要讲礼、仁、信、义、勇、智。按时对民众进行此六德的教育。顺应天时,合乎地利,保证人和就是贤君治理国家的法则。贤明的君主应设立五刑,惩罚不义之人。考察各国民情,会见诸侯,如果有违反政令,违背仁道者就要向其他诸侯通报,并奉告天神,然后告诉先王,向各诸侯征集兵力,对其进行讨伐。并告诉将士,到了该地,不准亵渎神灵,不准在田地狩猎,不准破坏水利工程,不准焚烧房屋,不准伐木,不准掠夺家畜、粮食、财物等,善待敌国的民众。治理诸侯有六种方法:调整封地控制诸侯;用好的政策安抚诸侯;用礼义使诸侯亲附;用聪明才智使诸侯信服;派睿智的使者联系诸侯;以军事实力慑服诸侯。这样可以使诸侯同生死、共患难,团结一致。会合诸侯还要颁布禁令,控制和惩罚违反仁道的诸侯。

天子之义第二

天子的行为一定要从天地之神那里学习,同时效仿先帝的遗策。民众的行为标准是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君主和师长,贤明的君主要先对“士”们进行礼义的教育。古代教育百姓要制定上下、贫贱的伦常,使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勇武之士不得违抗命令。这样上下才能齐心协力。君主要重视不自夸的人,这样的人没有奢求;听从这些人的意见能找到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听从命令的人要奖赏,违反命令的人要受罚。这样民众就可以以礼义为准则,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代以礼来规范军队,以仁来安抚百姓,就能很好地治理国家。舜、禹、启、汤、周武王等先贤们的治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使用兵器要懂得配合,发挥各种兵器的优势。上级管理下级不能过于严厉,否则士兵们在心理上会感到压抑,并且要任人唯贤。作战以缓慢有节为主,保证队形,以免慌乱。古时候,治国的礼义法度不用于治军,治军的礼义法度不用于治国。因此,在朝廷上说话要温文尔雅、谦逊恭敬、宽厚待人;而在军队中要树立威严、做事果断。所以礼与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2.中卷

定爵第三

凡是用兵,首先要定好爵位,发布奖惩条令,征求众人的意见,全面考虑问题,做事要顺应民意。要坚定将士的信心,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形。重视兵器的配合使用。五种兵器各有各的用途,长短相配,可以增强战斗力。作为主将,要善于激励士兵,保证他们服从命令,将帅和士兵要齐心合力。统筹作战要靠智谋,进行战斗要靠勇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逼迫敌人做不想做的事情。善于把握机会,做好作战的充分准备。这样士兵才有战斗力。装备精良,将士勇猛就可以保证有力的防御。将帅从容不迫,战士熟练战法,就可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充分了解我军实力,把握战机,做好战前准备。遇到危险,要将军队放在首位。治理国家要讲仁义、有信用,治理军队要宽容而威严。治国讲求和谐,治军讲究严明。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将士的信任。布阵行列要稀疏,作战时要集中,各种武器要混用。古代良好的法度可以继承,保持战士的斗志,不迷信鬼神。消灭敌人一靠道义,二靠谋略。任用贤才,严肃政令,慎于辞令,工于制器,善火攻,习水战,改进兵器,这是军政中的七项大事。治乱有七法:施仁爱、守信用、为人正直、严格守法、讲道义、通权变、专权果断。建立法制一要宽容,二要合礼,三要严肃,四要力行,五要分军装的等级,六要分旗帜的等级,七要按等级着装。

3.下卷

严位第四

凡是布阵作战,士兵的位置是有严格规定的,军令要严肃执行,将战士分出等级。观察远处的敌人,预见局势,将士就不会心怀恐惧;敌人近时,心无恐惧,就可以集中兵力。如果士兵感到畏惧,就密集队形,以定军心。凡是作战,靠兵力充实就可以持久,靠士气就可以稳固战势,士兵们斗志昂扬就可以取胜。用盔甲保护自己,用兵器对付敌人。盔甲厚重才能保护好身体,兵器轻锐才能取胜。如果以轻锐之兵对抗敌人轻锐部队,可能会有危险,如果手持重器进入也可能不成功,入重地持轻锐的武器就会灭亡,持重器进入轻地就可能退缩。所以作战就要讲究轻重结合。宿营要准备好兵器,保持行列整齐,作战要把握进止节奏。将帅如果能够谨慎从事就会成功,如果草率急躁就会失败。如果战车坚固,兵器精良,即使处于弱势也可以转变为强势。将帅们用政令约束战士,用道义感化战士,就可以使将士为国而战,视死如归。高明的战争是以仁取胜,其次才是以攻打取胜。击鼓有七种指挥职务:有指挥旗帜的,有指挥战车的,有指挥骑兵的,有指挥步兵的,有指挥兵器使用的,有指挥队形的,有指挥阵势的。对待士兵,统帅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讲道义,守信用,与士卒们和谐相处,勇于承担错误,把名誉让给别人,使士卒们甘愿服从。

用众第五

兵力的多少不同,使用的战法也不同。兵力少的宜奇兵取胜,兵力多的宜使用常规的方式攻击敌人。用兵力多的部队攻击兵力少的部队,应该包围他们,留个缺口,再轮番攻击;用兵力少的攻击兵力多的,就要佯装失败迷惑他们,以巧取胜。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就引诱他们离开,反过来再攻击他们。驻扎的地方要背靠风向,右临高地,左居险阻,迅速越过沼泽。要勘察敌情,然后再拟定计划,看准机会攻打他们,不要陷入敌人的圈套。用兵力的多少来观察敌人的变化,用队伍的前进和后退来试探敌军的稳定状况。趁敌军举棋不定时攻击他们,趁敌军没有准备时攻击他们,破坏他们的战斗力,粉碎他们的计划,趁他们惶恐的时候打败他们。进攻敌人的城邑要想好路线,并计划好退路。作战时不宜过早,会丧失战斗力,不要频繁休息,会使士兵懒散,也不可长时间不休息,那样会导致士兵疲惫。禁止士兵与家人通信,以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