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任正非谈商录
9493600000027

第27章 东方要亮,西方也要亮(2)

在华为进入以前,阿尔卡特是刚果电信市场的主要设备供应商,其次是西门子。然而,它们在这里并没有形成扩张趋势,也没有利用先入的优势实现市场饱和。所以,华为才能够抓住市场空隙,在这里大展拳脚,反而后来者居上。阿尔卡特当初是以设备融资的方式进入刚果市场的,在国际上花高薪聘请了大量的短期雇佣军,采用工程分包的形式,因而付出的成本要比华为高出许多。所以,在与华为的竞争中,阿尔卡特并不占优势。

另外,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都很差,像刚果的很多村庄,基本上都不通公路,加之疟疾横行,很多人都难以忍受。而华为的员工秉承公司艰苦奋斗的原则,大部分人都可以长期坚持在这里。在这一点上,华为又更胜一筹。如此看来,在一些艰苦的地区,除了技术和设备之外,人才的配备也十分关键。

华为终不负众望,突破非洲市场。而后期,华为在加速挺进海外时,其大量营业收入都来自这些最艰苦的地区。

2003年12月底,华为与埃塞俄比亚电信公司(ETC)签署了产品交换合同,交易金额超过了2000万美元,华为要承担的就是对ETC现有的整网交换网络进行改造和优化。

对于这项合作,华为当时是打败了九家供应商才拿下的。也难怪,华为在竞争力就创造了别人无可比拟的条件。相对来讲,华为在竞标中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最完善的,不仅能够解决网络现存的问题,实现客户网络优化,还考虑到了客户未来的需求,比如网络升级和发展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自然能够创造市场,而华为恰恰具备这些。

另外,在同样战火连连的中东,人们依然能够看到华为人的身影。不过在这里,华为需要采用不同的进攻策略。

“9·11事件”以后,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态度普遍友好。华为也因此在中东地区获得了发展机遇,于是将目标定在了沙特阿拉伯。

2007年7月,华为与沙特科技城为了加强双方在电信科技研发和人员交流培训等领域的合作,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在电信市场上,沙特一直以来都处在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而此次合作中,华为所需提供的就是其多年闯荡电信领域的丰富经验,使其在根据协议建立的通信技术培训中心发挥作用。

上述合作中并没有多大的商业利润可言,但却为双方未来的长期发展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华为不会错过任何可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进攻非洲市场靠的是坚韧的毅力以忍受艰苦的环境,而打开中东市场则需要包容的心态以适应文化上的差异。

麦加每年的12月,其方圆几十公里内,就有将近300万人使用国际国内长途通话和短信业务,其中还包括先进的3G视频通话服务。巨大的数据传输量对硬件设备和网络服务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而这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通信保障项目。

2005年前,很多电信巨头都参与过这个项目,包括朗讯、阿尔卡特、爱立信等,但运营商对最后的结果都不是很满意。于是,华为又多了一个机会,于2005年开始接手其中一部分的任务。2006年,华为基本上全面接手了这个项目,2007年则继续承担。连续三年的出色表现,也让沙特电信对华为颇为满意。就此,华为占据了沙特通信服务领域在交换机设备供应、基站建设和网络服务等业务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长期的拼搏和坚持下,华为的产品先后进入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十几个国家,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牢固占领了市场。

突破亚欧分界

只要勇于自我批判,敢于向自己开炮,不掩盖产品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就有希望保持业界的先进地位,就有希望向世界提供服务。我们不尽快使这些产品全球覆盖,其实就是投资的浪费,机会的丧失……

——任正非

早期,华为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是,从华为的10G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事实上,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华为就已经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没错,华为就是想要攻进欧美市场。

为了成功地打入欧美市场,任正非攻坚计划,即先找机会与国际通信巨头建立合作,比如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进行研发等,然后再同欧洲本土优秀的代理商建立合作。任正非认为,只有与本土的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后,华为才更有可能进驻当地的市场。

最初,华为就选定了CDMA450作为主打产品,意欲用它敲开欧美市场的大门。CDMA450是一套非常完备的系统,其竞争力是无可置疑的。这一系统综合了450MHz频段良好的传播特性和先进的IMT-2000技术,只需非常少的无线设备就可以实现良好的覆盖,并完成高质量的移动业务。相比之下,该系统在运作成本上要比同类产品低出很多,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产品。而且,作为电信设备的供应商,华为还可以提供完整的CDMA450端到端解决方案。已经做好了准备的华为,欠缺的就只是一个机会而已。

2003年10月,CDMA450终于受到欧洲运营商的青睐,INQUAM公司十分看好这一产品,与华为签下了大额订单。CDMA450成功进入西欧市场,这对华为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一直以来,西欧国家所推崇的都是GSM,而CDMA系列产品首次进入发达国家,意味着华为的国际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非常大的一步。

CDMA450被西欧运营商采纳,只是阶段性的胜利。要想真正地切入欧洲市场,华为的路还很长。那么,突破商机无限的英国市场,显然是最快、最有效的途径。

然而,华为要进入英国市场,就必须先通过英国电信集团的认证。而这一认证的严格程度,也远远地超出了华为人的想象。

2003年,英国电信开始对包括华为在内的全球60家供应商进行评估,这一过程历经两年。而最终,只有8家供应商进入其21世纪网络的采购短名单。华为有幸分别进入了综合接入领域和传输领域的短名单,是唯一一家同时入选两个产品领域的供应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华为是通过了英国电信的认证,但其历经的过程却并不顺利。

2003年11月,英国电信的采购认证团来到了华为,进行实地考察。对为期四天的“严格体检”过程中,在国际一流的专家面前,华为暴露出了许多之前未曾察觉的问题。

当英国电信的专家问道:“在座的哪位能告诉我,从端到端全流程的角度看,影响华为高质量将产品和服务交付给客户的排在最前面的五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当时在场的华为人,竟没有一人答得上来。

考察结束后,英国电信专家为华为打分。考核结果共分为十几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满分均为七分。华为在基础设施上得到了最高的六分,其他硬件指标的分数也比较高,但在像业务的整体交付能力等软性指标上的得分却很低。

结果可想而言,华为的这一次认证失败了。离开的时候,英国电信专家还留下了一句话:“希望华为能成为进步最快的公司。”

原本,华为人对于这一次的考核充满了自信,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被指出的那些问题确实是存在的。痛定思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华为针对专家们指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从组织、流程、管理等多方面下手,解决了公司端到端流程中的诸多问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次认证的失败对华为来说,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华为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肃清流程管理上的问题,从而为以后同其他顶级运营商的合作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经过几个月的整顿改革,华为终于在英国电信的第二次认证考核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获得了英国电信的认可。此次认证的通过,真正帮助华为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2005年11月底,华为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沃达丰(Vodafone)的战略供应商,与其正式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而这一年的年末,华为如愿以偿,与英国电信签订合同,正式成为其“21世纪网络”计划的优先供货商。

这一步迈出后,华为在欧洲市场声名大噪,并引起了路透社、法新社等欧洲主流媒体的关注。

连续获得两份合作,对于华为来说,这不仅仅是收益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被英国电信和沃达丰确定为供货商,这无疑是给了华为一个广泛意义的“通行证”。而成功地打通欧洲市场,既鉴证了华为的迅速成长,同时也使其正式加入世界级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行列。

与美国的“恩怨纠葛”

我们本身是个民营企业,不具有什么高度的政治地位。如果中美两国的关系,华为夹在中间产生影响的话,很难办,影响两国的交往不值得。所以我们决定退出美国市场,不再夹在中间。

——任正非

2013年,任正非在接受法国《回声报》采访时就其开拓美国市场受阻一事做出了解释。任正非表示,为了避免中美关系紧张的状况,华为决定退出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