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本的逻辑:应对风险的黄金定律
9493500000009

第9章 危机和萧条产生的可能性因素(3)

从消费角度来审视发展带来的影响。除了从改进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发展对萧条的影响外,也可以从消费增长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发展程度最高的民族渴望得到一切最好的商品。人们对普通生活便利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属于人的天性。这些生活便利品既包括奢侈品,也包括那些鲜为人知的商品,如煤气代替了蜡烛,电灯部分代替了煤气。卫生体系发生了很多现代的改进,无论是由公共事业保障的城市排水管道,还是个人的创新,如住房的精心设计等。同样,房屋的选址也有了很多改进,空气、光照、以及屋前的景色都成了影响选址的因素。交通运输的进步为相邻城市的居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维护这些优势带来的利益决不会受到谴责。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提高、娱乐途径增多、大众品味提高,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视角来看,它们都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然而,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很多变化,资本耗竭的速度大大提高,其获得收益的速度低于较落后的国家。

新事物淘汰旧事物产生的资本紊乱与上面的情况相同,这种变化并不像煤气代替蜡烛那样会带来巨大的进步。为了满足现代人对最优设备和电器的需求,这些变化从未停止过。拿线钉代替切制钉的例子来说,尽管当时的设备完全能够生产足够的切制钉,但线钉却更受人们欢迎。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机器生产线钉,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彻底取代了切制钉。这样相当于那段时期我们在钉子的生产上投入了双重资本。

对于最发达的国家来说,那里到处都存在毁坏或淘汰旧事物、采用新事物的现象。一种产品在这十年里还非常完美,可再过十年,它就遭到了淘汰——那里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工业革命。落后的国家不曾发生萧条,那是因为它们的工商业根本没有发展过;它们不曾经历为增产做准备的特殊时期,其居民也没有享受过发达民族拥有的大量商品和设备。

其他特点

作用异常过度的趋势

条件改善带来必然破坏的同时,也会伴有对新生事物的过度作用。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与投机截然不同。作用过度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一直渴望利用最少的劳动力、采用最便捷的方式来获取最优的成果。进入资源丰富的新领域,并在该领域过度生产,最后引发危机和萧条,这一惯例经常会引起关注。同样,价值较高的创新开发带来的诱惑也会造成过度开发。

投机和欺诈

由于成功企业获得了大量利润,新设备的生产有了更多资金,投机就会产生;投机又带来了欺诈。引发危机的价格膨胀以及大量工程的修建为这些行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尽管会引发危机,但这些行为既不是该时期大量挥霍的原因,也不是后来引发经济崩溃的因素。投机在价格上涨时十分普遍。价格上涨的原因在于供不应求,因而在一种商品上的投机是根据对该商品需求的增长。商品需求的增长说明这个国家充满精力,发展迅猛。

近期萧条的显著特点

从近期萧条的显著特点可以看出,近期的萧条是以现代文明为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它们是从低生产和低消费向高生产和高消费转变的一部分,是人们享受高生产和高消费的初级阶段,必需品、便利品和奢侈品数量增加、种类繁多是高生产和高消费的特点。

这个过度时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劳动力的雇佣和资本的大量支出,为提高产量、改进生产做准备。第二阶段处于新经济环境的重新调整的时期。在新环境下,大量商品和设备的供需极不均衡。由于生产设备增加,生产方式得到改善,以及新领域带来的竞争,各类资产因过度供给而贬值。在重新调整过程中,很多人损失惨重,一些人的资本变得一文不值,还有一些人丢掉了工作。这个阶段是萧条时期。第三阶段中,重新调整结束,其成果得到了保证。

关于引发危机和萧条的原因有不同理论

现在,依次考虑这些受到广泛支持理论,并逐一分析其中的正确与错误之处会很有帮助。

缺少信心

缺少信心对引发恐慌和危机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无法用任何规律衡量这种现象,也无法根据任何经济理论予以解释。然而,必须承认信心缺失所带来的影响。著名企业和银行管理上的严重失误,欺诈行为曝光,其带来的影响会摧毁整个经济。此时,破产加剧,银行甚至拒绝为最负盛名的企业贷款。然而,我们不能认同很多行业盛行的观点,认为缺少信心是陷入困境的唯一原因。投机者和任何希望从物价上涨中获利的人尤为赞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经济过度膨胀时期,人们过于自信;在萧条时期,人们又过于缺乏信心。很遗憾,过于自信就意味着自取灭亡。引发灾难的人都是精力充沛、信心百倍的人。信心是一种心理特征。拥有信心对把握眼前的机会来说十分关键,对保持现有条件下适当的经济活跃性来说也很重要,但信心却无法创造财富。

谈到信心对经济景气的影响,它的作用与正确的经济政策或财产保护所产生的作用相似。它们对于保持经济繁荣都十分关键,但却无法创造这种繁荣。缺少它们,经济会受到毁灭性影响,但它们只有在与其他因素共同协作之时才会发挥作用。没有这些因素,社会无法取得巨大发展。

缺少信心是一种毁灭性力量,它会产生严重影响。然而,除非信心具有理性,并拥有牢固的基础,否则,它给经济带来的伤害会超过其带来的帮助。企业拥有信心就会备受激励,但无论我们多么钦佩企业,他们都在本应谨小慎微的时刻步入了歧途。如果萧条真的发生了,责备人们缺少信心,就等于责备他们更愿意接受现实而没有对其视而不见。这个理论的致命错误在于,它认为商业操作应基于推测,而不是基于事实。

信用过度滥用,表现为银行的过量贷款和货币的过量发行。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说,信心是工商业人士的特点,信用是对这类人抱有的信心程度。

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支持了该理论,即危机在信用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发生的频率最高。与信心一样,信用最初就相当于信任,它是由信任产生的行为。这种信任既可能有充分根据也可能毫无根据。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负债可以根据他资产的可转换价值来衡量。当负债超出可利用或可转换的资本时,信用就具有危险性。一旦物价下跌或公司倒闭,负债人资产的可转换价值定会大幅减少,很多人都无法偿还债务。这样一来,危机便极有可能发生。

然而,经过恰当的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信用须与其他更具效力的方式联合使用。它决定企业项目的重要性,但并不决定项目的本质特性。任何发达社会都存在投机或挥霍的倾向,其活跃性依照该时期经济景气的程度和获得投资资本的机会的多少而定。信用是获得资本控制权的一种方式,它能促进企业发展。本文已用大量篇幅说明了信用能够创造资本,或者说信用本身就是资本。我们完全可以说,信用极大促进了资本的使用,刺激了生产;它是雇佣劳动力和制造生产设备的保证;它能使收益获取周期较长的项目同周期较短的项目一样可以执行,制造商和其他商人可以增加存货,整个商业领域的经营范围都会大幅扩张;它还代表了商品交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商品交易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

1.简单的物物交换。如果商品持有者希望对该商品进行再分配,他必须用该商品与另一个希望获得该商品的商品持有者进行交换。

2.人们开始广泛使用货币,并将其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工具。商品持有者可以用商品来换取货币,无论购买者是否拥有出售者希望获得的特定商品。

3.信用的使用。资产的所有者因借款人做出还款承诺而将资产借出,借款人不会立即偿还,贷款人只能依靠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诚信度。与物物交换相比,货币的使用为交易提供了便利。因此,与仅仅使用货币的情况相比,信用大大促进了业务的经营和运转。有了信用的存在,过去只有资本的实际拥有者才能从事的业务,借款人同样可以进行。

一般的信用制度会为大量的经营人员提供信用支持,支持其业务扩张,为其提供便利。因此,信用的广泛使用和有限使用的区别非常重要。两种情况都可能产生相同的趋势。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导致信用滥用的原因,包括经营上的成功和资本的大量积聚所激发的投机精神,维持无利可赚的企业的意愿,以及肆意的挥霍浪费。能够发行钞票的银行不再发行钞票,除非信用的需求增加,或是投机和膨胀的心理开始泛滥。这便导致了信用的扩张。只有在有所需求的情况下,贷款人才会发放贷款,批发商才会给予他人信贷。他们的行为依环境而定,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总是责备银行家,认为他们是危机的罪魁祸首。毋庸置疑,恐慌时期或是该时期前后,很多银行家都负有责任,他们有的过于保守,有的过于慷慨。批评他们的言论都很相似——他们过度放贷而引发危机,危机发生后又拒绝放贷,加剧了危机。身处危机之中,银行家主要受当时环境的约束,而并不是他们创造了当时的环境。银行家只是经济景气或危机时期的表现。他们无法左右这些时期的到来,但却必须承认它们的存在。

在关于“信用滥用”的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加上对危机的另一种解释: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信用滥用密不可分。两者都会产生同样的后果,因为流通工具增加的同时,信用膨胀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

在对危机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货币的通货膨胀会激发投机狂潮,促使无利可赚的企业继续发展。毫无疑问,发行大量无法兑现的纸币定会刺激物价上涨;而物价的反常上涨最容易产生投资不当。投资者不会冷静下来想到,虽然出售商品会赚取更多的美元,但美元的购买力却下降了。自美国内战后期,通货膨胀的后果最明显。货币的名义价值因纸币发行量的增加而上涨。这样一来,人们便对新出现的、多是毫无用处的业务经营产生了兴趣。1866-1873年的八年时间里,美国铁路建设的里程数比从1830年第一条铁路竣工到1865年底修建铁路的里程数还要多。这八年时间,多数铁路都是从黄金收益减少、物价反常时开始修建的。然而受物价上涨和大量收益刺激的企业精神仍十分活跃,这就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

币值和物价的必然变化使人们对新经济环境做出重新调整;物价的普遍下降;货币单位的变化。——这个问题涵盖了另一种理论,即认为萧条仅仅是物价下跌的产物,以及货币单位的变化是陷入困境的原因。

商业约定是指未来执行约定的义务。约定的价格或价值以当前价格为标准,固定不变。一般来说,工业运营按一定的价格水平独立进行。有人坚持认为,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这些约定的义务必须要在当前价格水平与签定合同即补偿金固定时的价格水平相差很大时履行,这种价格上的差距必然给其中的一方造成损失。很明显,如果价格变化很大,就可能引发危机,价格变化的影响会在未来更加显著,进而引发萧条。

危机的初期表现只是人们普遍丧失履行义务能力的突然性扩张。如果债务人的可转换资产贬值,他们的偿债能力就会大幅下降。从实际经验出发,与前两个理论相比,似乎这个理论是经济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然而,如果经济紊乱长期持续下去,真正的困境就会更为恶劣。别忘了,有卖就有买,有借就有贷。只要有人在物价变化时受到损失,就会有人获利。众所周知,低物价时期过后,我们所有大型制造中心里的大量工程师和技师都会从储蓄银行中取出现金,利用当时的经济形势购买或修建房屋。同样广为人知的是,原材料价格低廉一向是向工业领域投资的条件,这些投资恰是工业部门所需,而且会带来高回报。到了高物价的时期便无法进行这种投资了。

一国的整体经济环境不会因物价上涨或下跌而改变,因为物价只是资产价值的尺度。无论物价上涨还是下跌,有价值的商品数量并没有改变。国家财富的减少并不是物价下跌导致的,而是另有原因。

考虑到债务人的利益,立法机关应颁布有关法规来防止债务的增值。一国君主应宣布,偿还债务时,应按每五十元等于一百元的债务来计算。然而,这些政策都不能使经济摆脱萧条。它们可能减轻债务人的压力、伤害债权人的利益,但却无法带动工业巨轮的前进。

事实上,物价的变化会使很多人破产,剩下的人则备受打击。这样一来,大量曾活跃在贸易和工业领域、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不得不退出这些领域。事实说明,我们不能夸大物价的持续下跌对经济的消极影响。物价下跌会破坏全部计算的精确性,摧毁人们获利的信心,会给依靠信用的人带来巨大压力。然而,有时我们应把它看作对作用过度的危险、对适应新环境的必要性发出的有益警告。经济发展的每段时期对借贷而参与经营的人来说都极其危险,因为创新和现代的发展会降低物价的水平;尽管物价可能暂时在涨落中徘徊,但整体趋势一定是下降的。

投机者可能会持有某些商品,希望从物价上涨中获利。商人和制造商因物价下跌而饱受损失。物价下跌会产生危机,进而引发企业的大规模倒闭和破产。这些都是危机发生的明显标志,但真正的原因隐藏在深处。这种原因也许是由于购买者对资源的浪费,或是其资源因投资到某些无法立即获得收益的领域而冻结,导致其资源减少,进而对商品的有效需求开始降低;也许是由于生产方法的改进和商品生产新领域的发展,生产成本开始大幅降低。

物价下跌只会使财富从一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财富转移与财富损失有很大区别。根据本文其他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关于投机带来的货币损失和资本的实际损失对萧条的影响,各家所持的观点有很大差异。以下两种交易可以这一点:

⑴某人向煤矿矿主支付1000万美元买来一个煤矿,结果这个煤矿却没有任何价值,购买者并没有投资进行开发。货币只是从购买者转移到出售者手中,没有发生等值的交换。

⑵某人将1000万投入到劳动力和煤矿的开发中,但却没有开发出矿产,煤矿变得一文不值。因此,这1000万的资本就化为了泡影。⑴中只发生了货币的转移,而⑵中投资者不仅支出了1000万,而且遭受了同等的损失。我们会注意到,⑵中财富完全耗竭,而⑴的情况却不同。哪种交易更会引发萧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