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柳传志商业智慧
9493100000033

第33章 开拓全球化疆域(2)

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分参加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柳传志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谈到联想是中国电脑行业的第一品牌,主要市场在中国国内的营业额超过30亿美元(约52亿新元)。柳传志说,如果国际经济情况没有大的变化,预计联想的营业额将超过40亿美元。柳传志并不认为中国电脑业在入世后将面临生存危机。他也不担心中国的电脑业缺乏掌握“核心技术”而可能被外国品牌击垮。

柳传志把“技术”分为两大类,除了“核心技术”,还有“产品技术”,就是根据市场的需要,把成熟的技术集成、形成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他认为,在开发“产品技术”方面,中国民族企业比较具备优势。例如,联想推出了一种“互联网电脑”,这种电脑不需要另装软件,也不需要到电信局去登记,按一个键就能拨号上网。这种符合中国消费者需要的电脑在中国销量非常好。联想还将推出“老人电脑”——没有键盘,直接用触摸的方式使用的电脑,也可用笔写的方式发电子邮件。这是符合“害怕”键盘的中国老人使用的电脑。此外,联想还要推出“儿童电脑”、“中学生电脑”等系列产品。

柳传志说,尽管联想不具备电脑的“核心技术”,但在“产品技术”上却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样就能在市场上始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也说,中国的电脑厂商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板块”,联想能做的事情,他们跟在后面马上就能做,而联想“也从其他厂商那里学到不少东西”。

但柳传志说,联想当然知道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因此,联想已经准备要以“惊人数字”的资金投入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上。他表示,具体的数字将另行公布。他指出,用“产品技术”维持企业的利润增长将是短期的,估计两三年内还可以。由于产品技术并不高深,别人很快就能仿制,要想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还是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

柳传志乐观地认为,中国电脑业今后掌握核心技术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软件方面,Linux操作系统就提供了很多机会,而网络电脑时代还会带来新的核心技术的出现,再加上电脑功能类型越分越细,都会给中国新的机会。

换标,意在海外

关于联想计划换标的消息频繁见诸各种媒体。联想也不讳言,称其确实已经开始运作此事,但是具体的时间还不确定。联想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海外扩张的计划。海外扩张是联想的一个远大目标,杨元庆曾经明确表示:自己有两个目标。其一,要在PC以外建立联想的势力,依照目前联想在手机、掌上电脑以及IT服务方面的表现,联想应该已经卓有成效。其二,就是让联想向海外扩张。杨元庆曾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著名的国际品牌,但是我们在进军海外时会非常谨慎。”在海外扩张上我们还鲜见联想的大手笔和可以炫耀的资本。此时关于联想换标的传闻,也可以认为是联想在海外扩张方面的进一步举措。

启用“lenovo”标识

由于联想以前的标识里含有汉字,而纯英文的品牌更符合国际化的要求,这方面国内的企业如海尔等也曾做过。不过,依照联想一贯稳妥的风格,海外之路,有多种因素的调控,战略的调整、企业的发展、人员的调配等一系列的调整都要有对应机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新的标识出台牵扯方方面面的协调。

联想集团启用新英文标志的事情早已尘埃落定。柳传志表示,启用新标识只是走向海外市场的一步。

2003年4月28日,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在大厦前升起了带有“lenovo联想”标志的新旗帜,这意味着联想集团正式放弃使用“Legend”英文标志,转而使用新的由英文和汉字共同组成的新标志的当天,联想还一口气推出六款手机,它们也成为首批带有联想新标识的产品。

联想最早的品牌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11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而“联想”这一名称则来自其第一个拳头产品“联想式汉字系统”的一项功能;1988年6月香港联想开业采用了英文名称“Legend”;1989年11月联想集团成立开始使用中文名称“联想”。英语“legend”的原意是传奇,许多人士正是通过这个英文标志和她代表的公司见证了我国IT产业的发展历程。1988年6月联想在香港开业开始采用英文名称“Legend”。1996年联想夺得国内电脑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2003年夺得亚太区第一的位置,联想称,进军海外市场,扩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成为联想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走向。但是在海外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这个带着美好意思的“Legend”标志。如果购买这个商标涉及全球若干商家并需要一一进行谈判,不管从经济和时间上均不划算。于是联想选择了更改标志。

此次启用的英文新标志“lenovo”中,“le”取自原先的英文“Legend”标志,意思是传奇,“novo”来自于拉丁文,代表创新。二者结合起来,也表达了联想致力于创新的意义,同时避免了在海外推广时的品牌问题。

在中关村联想大厦前宽阔的草坪上,在《联想之歌》的旋律声中,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将绘有联想新LOGO“lenovo联想”的旗帜缓缓升起,联想集团全球品牌新标识切换项目正式启动,lenovo从此取代Legend成为联想品牌走向国际化的新标识。

在品牌切换发布仪式上,杨元庆向记者直言:“联想此次切换品牌标识的直接原因是国际化的需要。联想要国际化,首先需要一个可以在世界上畅通无阻的、受人喜爱的英文品牌,但LEGEND这个英文名称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被注册。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未来公司业务拓展做好先行部署。”杨元庆斩钉截铁的话语将联想进军海外的坚定信心展现在世人面前。

联想走国际化的道路绝非是一时的盲动,而是基于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一个有志于长远发展的企业就要有世界的眼光,中国企业要形成国际竞争力,国际化是必由之路。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legendworld2002致辞中说到:“联想作为一个企业,它的最根本的宗旨应该是能长期持续地保持增长,而作为一个IT行业领域中的企业,要保持长期持续增长最终必须走出国门,并且必须形成有突出地位的品牌。”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更是明确表示:“国际化是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和联想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进一步融入全球范围的产业整合和竞争格局中去,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我们所需的资源和增长机会,已经成为我们下一步战略规划的重点。”

在2001年4月20日的联想集团誓师大会上,杨元庆郑重宣布了联想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指出联想未来的愿景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和国际化的联想,公司正逐步向“在IT领域内多元化发展、技术领先、国际大型企业规模”这个新的台阶迈进。同时联想也明确了国际化的目标:即在2010年,集团将有一定比例的收入来自于国际市场,公司的管理水准达到国际一流,公司具有国际化发展的视野和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和文化等。

在海外市场打响了QDI品牌之后,联想又推出了“瘦身电脑”,在海外市场一炮打响。在2002年秋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公司公布了荣获本届PC创新奖的获奖名单,其中联想天麒9220、联想开天6800双双榜上有名。这是继2000年、2001年联想家用电脑连续2次获此殊荣后的第三次夺冠。一年一度的德国汉诺威Cebit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且最富盛誉的IT展览会,联想集团是民族IT企业中唯一一家连续16次参展的厂商。2002年,在与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主板竞争中,联想QDI主板一举获得德国一流权威杂志颁发的年度创新大奖。正是由于联想多年以来在国际市场的不懈努力,使得其企业形象越来越得到海外用户和媒体的广泛认可。

联想总裁杨元庆说,过去我们的海外业务主要是生产加工及产品出口业务,没有真正意义的品牌业务,长远来说我们要逐步在国际市场发展品牌业务。

Lenovo的横空出世,表明了联想多年来的国际化布局已经逐步清晰,国际化战略构想趋向成熟,联想向世人奏响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新乐章。我们衷心地祝愿Lenovo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好走远,为中国打造全新的国际化品牌企业形象。

换标适应国际化

按照有关方面作出的预测,考虑到多年来联想在标识上的品牌推广投入和表示的市场价值,联想如果更换品牌,损失将达400亿元人民币。

但很快有专业人士对此数字持有不同观点,“多年来联想的品牌推广重心是国内消费者,即使其更换标识,其在国内市场留下的品牌沉淀价值仍然很大,我觉得损失不会有400亿元那么大。”在国内以经营品牌战略咨询策划而知名的杰信营销咨询公司总裁翁向东说,“联想启动走向国际的新标识,国内也不应再使用‘Legend’老标识,而是应实现全球统一,用统一的品牌进军国外市场才最有效果。”

1.加快国际化

在使用“Legend”这个标识的过去岁月中,恰如这个单词的英文原意“传奇”一样,联想也演绎了一个传奇般的故事,现在的疑问是,联想换标,传奇能否再续?

“联想更换标识是其未来若干重大战略调整的第一步,是为国际化战略铺路。”一位熟悉联想业务现状的人士说,事实上,联想高层已在多个场合表示要加快国际化步伐,其中柳传志不止一次地谈到过联想国际化的问题,他认为,联想是走向国际化的大好时机。柳传志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树立一个企业品牌的核心,就在于第一个发展阶段以银子的价格出售金子,或者我们应该在广告宣传方面投入巨资。”对此,翁向东认为联想的战略表现了一种国内企业少见的积极姿态,但他提醒说,企业更换标识不应像是更换一次着装,而应趁此机会,在转换的过程中,推出新的战略,展示新的思路。

此外,有关人士分析说,过去联想的商标策略与很多国内企业不同,其产品上的标识都是“图形+中文+英文”,而国外企业通常只有英文标识,正因为这样,联想进入国际市场在客观上遇到了障碍,这也是促成联想下决心更换标识的一个原因。

2.国内企业的换标冲动

除去联想以外,国内其他一些企业也在酝酿改换自己产品的品牌标识。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或是走向国际受阻,或是进军全国市场遇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刚刚凭借手机翻身的厦新电子。据说不久前其高层也曾酝酿更换使用已久的“厦新”这个品牌标识,原因是该品牌标识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在向全国推广时明显体会到了弱势。

“国内企业能有这些想法是件好事,意味着思路的转换。”翁向东说,“长痛不如短痛,换品牌可能暂时受损失,但从长远考虑又是必行之策。”他举例说,韩国的LG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在它由“Goldstar”改为“LG”之后,不但标识简短易记,而且CI标识也变得像一张笑脸,显得很亲切,因此取得了成功。

3.关键的3年

2000年4月,联想分家,杨元庆接班。杨元庆为新联想下了新定义——“服务的联想、高科技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杨元庆时代的联想,正在迈着整齐的步伐,准确地按照“三步走”的节拍向前进。

到目前,联想的三大战略愿景都已经有了标志性事件。

2001年,IT服务事业群组初具规模,联想收购汉普后正式进军IT服务领域。

2002年,以万亿次服务器研发成功和“LegendWorld”的隆重召开为标志的高科技联想形象树立,杨元庆推出了“关联应用”的新理念。

2003年4月,联想启动新英文标识,为国际化做准备。

为达到高科技联想的目标,当时联想计划3年将研发费用增至总收入的3%~5%;为了与IBM、惠普等抢夺IT服务的单子,联想不断通过并购整合服务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并希望IT服务在3年内成为支柱性业务方向;为了走向国际化,联想将在国内市场上每年增加20%左右的额外投入用于新标识的推广,并在2006年前实现海外收入占总营业额的30%左右。

“三步走”的大方向,是联想在经历了多年风雨后的必然选择。但是,战略定好后,贵在执行。

4.执行之路

联想向来以执行能力强而著称,但是能不能落实好这三大战略,对其可能是一次最严峻的关乎成败的考验。

2000年联想的股价达到最高点后,就进入了持续下跌的通道,市值从1000亿港元下落到了不到200亿港元。杨元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投资者对联想制订的战略缺乏足够信心,因此,对联想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在这三大战略中做出实质性的业绩给投资者看。而国际化,相比高科技和服务来说,几乎是“三步走”中最难的一步。

杨元庆在新品牌标识启动的发布会上谦虚地表示,海外业务的总体规划目前还没有制订好,但会在下半年正式出炉。以什么样的产品或者业务,从哪个地区率先动手,以什么样的方式执行国际化的战略,相信杨元庆已经对这些问题思考很久。之所以目前不能公布答案,说明联想并没有想清楚,或者想清楚了,实际运作的时机还不成熟。另外,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也会打乱联想既有的部署,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应对“非典”的冲击,将企业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很难再腾出手来做国际化方面的更长远的打算。但是,通过并购的资本手段进入新领域,一直是新联想信奉的扩张手段。无论是收购厦华电子进入手机领域,还是收购汉普进入IT咨询领域,手头20多亿元的充足现金储备,是联想做收购的客观优势。走向国际化,联想运用收购等资本手段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我们确实也在寻求海外的一些合作机会,包括寻找并购的机会,但这方面更多的是探索性的工作。”联想策略投资部一位负责人在谈到国际化时透露。马雪征更进一步明确:联想将在一年内完成相关的并购交易。并购易,整合难。业务的重组、人员的磨合、文化的认同,联想若要踏出收购之脚,必定将走上另一条崎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