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100种方法
9462800000043

第43章 细节43

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恰当的奖励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孩子有错时必须惩罚,而惩罚是为了杜绝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好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建立正确的准则。但无论是奖励或者是惩罚,家长都应该说明原因,让孩子知道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这样孩子在以后做事情的时候才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在奖励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物质奖励就是在孩子应该得到奖励的时候,给他买一些他平时喜欢的零食,玩具等,也可以带他到喜欢的地方,比如游乐园玩耍。

童童平常很喜欢玩积木,但是经常把积木弄得满地都是,而且从来不收拾。

有一次,妈妈拿了一个气球来到童童的面前,妈妈把气球吹起来问:“童童,你想不想玩啊?”童童眼神中充满了渴望,他重重地点点头。妈妈说:“那你能不能把积木收拾好呢?”童童又点点头,妈妈说:“你如果把积木收拾好,我就教你吹气球。”童童马上就开始收拾积木。等他收拾完,妈妈就开始教他吹气球,但是童童没有立即学会,妈妈说:“你如果每天都把玩过的积木收拾好,妈妈就每天都教你吹气球,直到你学会为止,你说好不好啊?”童童高兴地点点头。以后的一个星期里,他玩过了积木以后都自觉地把积木收拾好。在他学会吹气球以后,收拾积木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

星期天的时候,妈妈要带童童去吃他最爱吃的肯德基。童童问妈妈:“妈妈,你不是不喜欢我吃肯德基吗?”妈妈说:“这是对你的奖励,因为童童养成了爱收拾积木的好习惯。”童童听到妈妈的表扬,高兴地笑了起来。

奖励孩子要说明原因,惩罚孩子同样需要说明原因。有的时候,孩子如果犯了一个小错误,你可以用一个严厉的眼神来制止他,不要因为一点小错就对孩子非打即骂。文明的惩罚不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所以,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温和的惩罚,而非体罚或者责骂。

姜先生刚刚给儿子买了一辆小孩骑的自行车,他带着儿子去附近的公园骑车。儿子高兴地骑了一圈又一圈,忽然他看见几个小朋友在玩踢毽子的游戏,就跑过去把人家正在玩的毽子给抢了过来。姜先生命令儿子把毽子还给人家,但是儿子就是不肯。这时姜先生问儿子:“你喜欢骑自行车吗?”儿子点点头。“那么你就好好地玩骑车,把毽子还给人家。”但是儿子还是不肯。姜先生用严厉的眼神看着儿子说:“你如果不把毽子还给人家的话,就不要骑自行车了。”儿子很不情愿地将毽子还给了小朋友,这时姜先生又对儿子说:“你明天也不能骑自行车玩,这是对你抢人家玩具的惩罚。”儿子虽然不高兴,但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也没有对父亲的惩罚表示不满。

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就是这个效果律在起作用。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家长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有一定的准则,过度的奖励或者过度的惩罚都会使家长的教育目的偏离应有的轨道。以下是奖励应该遵循的准则:

(1)要目的明确地奖励。家长要求孩子达到某些目标,为了鼓励孩子就应该跟孩子说,如果能达到这些目标他们就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样就让孩子有完成目标的积极性,当然这些目标不宜过高,应该看孩子的情况而定,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孩子会因难以实现而放弃争取。(2)要及时地奖励。在孩子达到了目标的时候就应该及时给孩子奖励,如果很久以后再奖励孩子,可能连孩子也忘了为什么奖励他。这样奖励的作用也就失去了。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应该结合起来效果才更好,但是一般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惩罚的准则如下:

(1)惩罚要实事求是。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惩罚,不能偏听偏信。不能夸大孩子的错误,对孩子进行偏离事实的指责。这样做的后果只能使孩子对这个家长的惩罚不服气,也达不到惩罚的效果。

(2)惩罚要注意场合。不要当着很多人的面指责孩子的错误,这样只会极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3)惩罚要及时。当孩子犯错时要及时惩罚,让孩子及时记住这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如果惩罚拖延或者过后很长时间再惩罚孩子,不仅惩罚的效果会减弱,惩罚的作用也会减弱。

(4)惩罚方式多种,但是不主张用体罚。除非孩子屡教不改或者犯了严重错误,否则严禁体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