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他反对说。‘我绝不想那样麻烦你。’他称赞了我的作品,并且对我说,他只不过是想做个小小的改动,我这点儿小错对他的公司没有什么损失——而且,那毕竟不过是一个小细节,不值得担心。”
“我急切地自我批评,使他怒气全消。最后,他还请我吃了午饭,在我们分手以前,他又给了我一张支票,并交给我另外一件工作。”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只要一个人主动并及时地承认错误,那么谈判的结局就会比较愉快。而且,主动并及时承认错误的一方并不一定就是谈判中失败的那方。
当我们不小心犯了某种错误时,逃避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最好的办法是坦率地承认和检讨,并尽可能快地对事情进行补救,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当我们正确的时候,我们要温和地、巧妙地得到人们对我们的同意;当我们出现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我们要及时承认我们的错误。这种方法不仅仅只是产生惊人的效果,比我们为自己辩护更有趣味。因为它是用一颗真诚的心、一颗敢于承认错误的心而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心态会使我们得到人们的认可,得到人们的爱戴。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优秀的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来自于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拥有自律性格的人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那些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总是对别人宽容,对自己严厉;而那些总是轻易就失败的人则总是严格要求别人,宽容自己。而放任自己、苛求别人的人,往往最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并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想要要求别人做到,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好,否则便没有立场去要求他人。只有闭门常思己之过,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宽容别人,才能换来真诚的友谊。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休假的时候目睹了一艘轮船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毙了。于是哲学家就痛骂上苍的不公道,只是因为一个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
正当哲学家陷入这种思绪之际,他发觉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位置距离蚂蚁窝不远。这时,突然有一只小蚂蚁爬到了他的身上,并叮了他一下,他就立刻把那只蚂蚁碾死,并用脚踩死了旁边所有的蚂蚁。
就在他踩死蚂蚁的时候,天神现身了,并用手中的拐杖敲打着哲学家的脑袋,说:“你既然以类似上苍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那么你又有什么资格去批判上苍的行为呢?”
宽容待人,严格要求自己,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人处世所应做的正确选择。但是,在我们的周围总是存在这样一些人,当评判别人的时候,总是慷慨激昂,头头是道,然而一旦自己身陷其中,他的身份由旁观者变成当事人的时候,往往就没有了自己的标准,一不小心,就会犯了与他人相同的错误。
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对事情的处理往往会以自己看到的现象为标准,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因此对待别人的要求与对自己的要求就有了双重的标准。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一方面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行为、失误,对他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而另一面却又放纵自己,任由自己发挥,毫无标准可言。殊不知,当我们再用放大镜的眼光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用放大镜对待我们。
有这样一些身在职场的人,他们常常会抱怨公司缺乏一种融洽、和睦温馨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也缺乏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氛围,而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主动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只是在一味地抱怨。事实上,人在职场,当你主动问候别人,对别人微笑,你也一定会得到别人同样真诚的问候和微笑。俗话说得好:“不要总是抱怨别人的不好,看到别人是如何对待你的,你就会知道你是如何对待别人的。”
其实,改变自己工作的环境很简单,只要每天早上都面带微笑地去上班,在遇到他人时,能够礼貌地点头致意,微笑地说出“早上好”之类的话,下班时,再以真诚的道别作为结束,你的心情一定会保持一整天的轻松快乐,并且会把这种快乐传递到他人的心里。身在职场,本来就是一件无奈且繁杂的事,在这种时候,你需要牢记的一点就是:永远不要期待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的主动改变,相反的,只要改变自己,环境就会因你而改变。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的责难少一点,那么我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必定会轻松愉悦许多。否则,我们面临的便只有无穷无尽的误会与烦恼,怎样选择,答案显而易见。
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各有长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皋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又何必拘囿于成见,不肯多一分包涵呢?
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看人、对人,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别人宽容自己,自己就应该宽容别人,不情愿别人苛求自己,也就不应该苛求别人。学会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这样的话,我们就一定能豁达地宽容别人。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达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标准呢?人和人之间朝夕相处,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矛盾和误会,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一定要严于律己,主动承担责任,多想想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化干戈为玉帛”,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并且需要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即便是受到了委屈,也要从大局着想,做到有礼让三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现代人际关系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假如一个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和他人一语不和就“针尖对麦芒”,那么往往一句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极有可能让你和他人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假如你与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只要稍作退让,或许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假如别人犯了错误,请不要急着教导人家,先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责任,这样会使自己在人群中的威信和魅力倍增;假如你觉得长期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请先检查一下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而不是郁郁寡欢,长吁短叹,甚至懈怠工作。那样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只要调整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周围的环境就会豁然开朗。
莫计前嫌,懂得宽恕他人
纷纭世界,我们无法拒绝被伤害。有时,甚至眼睁睁看着智慧被夺走,成就被贬低,爱情被摧折……屡屡遭遇锱铢必较的烦腻,争奇斗巧的排斥以及阴险的谋算,我们的努力与真诚有时换回的可能只是一身伤痕。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东西。于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你就用甚至几倍的伤害去重创他们。心理得以平衡之后,有一天你又被伤害,你又在报复。周而复始,终日被报复充斥,成了报复的囚徒,陷入了报复的恶性循环。苍白了信仰,空虚了精神,丢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只是伤害。
当遭遇排挤伤害时,我们不妨大度一些,忘掉那些过去的伤害,宽容地忍受。疼痛之中,问一问自己:“我凭什么就不可以被伤害?”而后,宽容地活着——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人以攻击的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的人发泄不满,这就是报复。试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仇必报”的话,社会又怎么能够平静安稳?
生活中,当我们遭受别人的伤害时,要尽量去原谅对方。多一点宽容,消除报复心理,就能够赢得更多的朋友。缔造和平的最后步骤是宽恕。通常,人在受到某种冒犯时,都会有报复的欲望,会觉得报复侵犯他的人是正当合理的。宽恕则意味着放弃报复的权利。要宽恕别人很不容易,然而宽恕的确是终止紧张关系不可或缺的办法。
做人如果能够谨记宽恕,就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许多的好处和奇迹。确实,一个有智慧的人明白原谅别人不仅是为了别人好,也会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平静。
有一个男孩受到父亲的一个下属的报复性伤害。男孩被这个人砍了数刀后奄奄一息,但幸运地脱离了死亡线。并逐渐恢复了健康,只是有一只眼睛失明了。伤害他的人被捕下狱。男孩长大成人后去寻找那位砍伤他的人,此时这个人已经出狱,并且又老又病,男孩不计前嫌殷勤地侍奉那位老人直到去世,后来他俩成了知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宽恕甚至服侍那个曾经伤害你的人?男孩回答说:“我必须宽恕他,我无法想象不这样宽恕他时我会怎样。”
他用宽广的心胸包容了对方对自己曾经实施的伤害,使自己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因此,他身残心不残,能爱别人甚至仇人。
由此我们不难懂得,宽恕者能使当事者双方重新开始建立新的关系;这使双方能够从过错造成的负罪感中解脱出来,使双方关系出现新的可能与机会。由此可见,宽恕能够打开使彼此间沟通交流的新管道,铺平互爱的道路。这一过程的中心要素在于改变一个人想要伤害对方的态度和行为,使之转向。转向美好的无私、谦让、慷慨与服务。
我们在遇到烦恼时,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体验那种特有的和谐与静谧。为什么大自然能让人产生这种感觉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大自然毫无阻滞地按照宇宙法则运行,在各种不同层次上的互动都是协调的,呈现出无可比拟的和谐之美。
生活中,我们常常难于避免遭遇他人的攻击和冒犯。也许你的电话被人晾在一边,也许你的车被人抢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你。很不幸,有时候对于他人的行为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对他人冒犯的反应。
因此,我们要懂得宽恕,因为宽恕他人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永不原谅只会使你们的关系无法修复。时过境迁,已经忘记别人所作所为的你,还是会对他们迁怒,因为你已经习惯如此了。如果你过分关注他人的错误而不是尝试去纠正他们,可能会使事情偏离正确的轨道。不要被气愤牵着鼻子走。也许你认为希特勒不可饶恕,我们绝不反对。因为,人们认为对他的宽恕意味着正义的折损。但是对于那些只是对你提出粗鲁批评的人呢?你有必要记恨他们一辈子吗?为它饱受压力血压升高值得吗?你怪罪他们是正常反应,但不是最佳选择。
与人相处为何不能多一些宽容和友爱呢!有时候我们觉得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并不是责怪,而是相互容纳和体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些、充实些!
真诚是交友的前提,观察力是交友的保障,宽容是培植友情的沃土。不管是谁,都可以这样对朋友说:亲爱的朋友,如果我曾有意无意地伤害过你,恳求你原谅我的过错。因为宽容固佳,遗忘更美。
要学会宽容,别人冒犯了,过后能宽恕别人;自己冒失了,过后能宽恕自己!因为不宽容,所以尽管他人在做好事,却偏偏说做好事者的动机有问题。有时,在不宽容人的眼中,那些做好事的甚至比不做好事还要坏得多。
不懂得宽容,只会让你在交际中产生更多的偏见,看到不如意之人所做的事,都是偏的、歪的、邪的。明明优点很突出,他却视而不见,明明长处很显眼,他却充耳不闻,剩下当然是一大堆污点、缺点和脏点。
不懂得宽容,只能使不满、不敬、不平、不恭之言把你包裹,对这类人来说,这个世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他人的存在,都是为了与他“作对”,都是与他“过不去”,不宽容的人患了一种疑心病,疑这疑那,对他人的“警戒心”特高,还处处充满了挑衅和敌意。
不懂得宽容,吃了一点亏,就耿耿于怀,以牙还牙,总想报复他人,冷不丁地找准机会算个明白。最终只会让你到处树敌,四面楚歌。
古人曰:“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这也看不惯,那也容不下,又如何与人团结,成就大业呢?所以凡举大业者,定是心怀坦荡,举贤不避仇、不避亲,用人之长,而且用人不疑。
凡小人者,思想方法狭窄,妒嫉心强,其感情往往也很低劣;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往往是一叶障目,自尊心亦过强,好斗,好报复,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对人吹毛求疵,这类人亦是不会宽恕的。宽容既是文明的表示,又是对文明的检验,更是显示着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朋友偶尔的一句话,一个要求,一个行为,一个思想往往就会冒犯了你,惹恼了你,令你怒发冲冠,耿耿于怀甚至于想断绝交往,更有甚者想利用各种方法报复以解心头之恨……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免想想《三国志》中记载着一段经典的话:“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有位智者同一友去旅游,经过山谷,智者失足滑落,幸友人相救才得以生还。于是,智者就在附近的石头上刻写:某年某月某日某友救我一命!事毕,二人继续前行,但却因一小事而争吵,朋友就打了智者一巴掌。而智者就跑到有沙滩的地方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某友打了我一巴掌!事后有人问智者,为什么要将救你事情要刻写在石头上,而打你的事情要写在沙滩上呢?智者回答:我永远感激我的朋友救我一命,他打我的事情,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消失,从而忘得一干二净。
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过多谈论他人的是非,只会蒙蔽自己的心性,妨碍解脱之道。在谈论是非之时,内心呈现的是纷扰的情况、不安的状态,而且“说人者,人恒说之”。若是不知道谨言慎行,可以预见,这个人将会很难挣脱是非的困扰。慈航法师曾经讲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可以从中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