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定一生的10堂情商课
9458700000006

第6章 调节情绪——要有宠辱不惊的心态(1)

戴尔.卡耐基说:“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时好时坏,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体现。处变不惊,遇险不怒,是我们表现自己良好心态的机会,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情商的高低。

别让情绪左右自己

低情商者用情绪来左右行为,而高情商者则用行为来控制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便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所以,自制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

自制是一种难得的素养,学会自制的人才能控制别人,冷静的人是永远的胜者。让自己的情绪不加控制地表现,常被人认为是性格率直,是一种可爱的表现。人们常认为这样的人心地单纯,没有城府,交往起来更让人放心。那么,因为这一点我们就要随意发泄情绪吗?我们必须认识到有很多场合,很多时间里是不容许我们随便发泄情绪的,任何一个人都会产生情绪,如果谁都可以不分场合地任意发泄,那就会乱成一团。所以,自我控制便成了一种最难得的美德。

我们需要控制的情绪有很多,在我们所有的情绪中,最需要克制的便是愤怒,因为愤怒会使人失去理智。在许多场合,因为不可抑制的愤怒,使人失去了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良好机会。而且,一时冲动的愤怒,有时候可能意味着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在实际生活中,愤怒导致的损失往往可能是无法弥补的。你可能从此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失去一批客户,失去一份工作,甚至失去婚姻。所以,当我们遇到意外的沟通情景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轻易发怒只会达到相反效果。而及时地制怒,做到有礼有节,则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公元前203年,正是楚汉相争最激烈之时。西楚霸王项羽离开成皋率军东进,此举被刘邦认为是夺取成皋城的大好时机。因此,当秋高气爽时节,刘邦率数万大军把成皋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成皋城内,项羽手下镇守城皋的大将曹咎坚守城池,拒不出战。他深知刘邦大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粮草缺少,只要壁垒坚守,刘邦大军将不日而退。因此,尽管刘邦大军在城下耀武扬威地挑衅,曹咎均置之不理,刘邦急得不得了。倘若再僵持下去,粮草很快便要用尽,而且一旦项羽派救兵来,便很难取胜。刘邦召集谋士商议。有个谋士深知曹咎性格暴躁刚烈,便献计每天派数百军士轮流在城下辱骂曹咎,使曹咎暴跳如雷丧失理智。

此计果然生效。一开始只有十几名、数十名汉军骑兵在城下来回大骂曹咎,骂的话非常难听。曹咎怒气冲冲,但他谨记项羽临走时的嘱咐:无论如何不要出城与汉军作战,只要严守成皋城,拖住汉军,就是建功。所以曹咎强忍怒气,不予理睬。谁知汉军更加猖狂,一连数天,加上谩骂曹咎队伍的汉军士兵越来越多,有的躺在城下叫骂,有的扬起白布招魂幡,上面写着曹咎的名字破口大骂。最后,一介勇夫曹咎终于忍无可忍,他提刀上马,带领士兵杀出城门。汉兵大乱,纷纷逃离,曹咎怒火万丈,非要把汉军杀败,他率军渡汜水时,军队刚过去一半,就被埋伏的汉军拦截出击,汉军前后夹击,直杀得曹咎溃不成军。

曹咎无处可逃,看看部下军士们尸体横遍野,成皋城早已插上汉军旌旗,只好在悔恨与无奈中拔剑自杀。

可叹一代勇将竟然葬身唇舌之间,这都是因为他遇事不能沉着冷静,因而中了别人的激将法,从而令自己悔恨终生。

不良情绪的产生是客观的,自然的,但不良情绪对身体是有损害的,所以必须控制。相信,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用理智战胜情感,而不作情感的俘虏的。因此,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控制,是克服不良情绪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它可以使自己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进而推动事业的成功。

弯曲也是一种学问

弯曲不是软弱,而是坚韧、富有弹性,因而面对强手不会被对方摧垮,而是主动避其锋芒,而就在对手扑空未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你已经攻到了对手要害。

制怒的技巧是,当怒火中烧时,立即放松自己,命令自己把激怒的情境“看淡看轻”,避免正面冲突。当怒气稍降时,对刚才的激怒情境进行客观评价,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责任,恼怒有没有必要。

人生之路,取得成功的机会有很多,成功之门往往就在你的面前,但有些人就因为成功之门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雄伟有气势,就放弃了,甚至不屑一顾,其实门内却有着无限的风光。只要稍微弯下身来,成功便唾手可得。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的特点是建院历史悠久,拥有灿烂辉煌的建筑,还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是,所有进入过这里的人,当他再出来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细节,只是人们都没有在意: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四十厘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学会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

这正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教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却达到了目的。教师说,大门当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时候,人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有壮观的大门,或者有大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和侧身的人,只有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很多时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佛学院的教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

其实,人生的哲学何尝不在这个小门里?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几乎是没有宽阔的大门的,所有的门都需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

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向的山谷,西坡长满松树、女贞、柏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东坡雪很大,雪松比较柔软,当雪在树上积累到一定重量时它就弯曲了,令雪滑落下来。而女贞、柏树却不能弯曲,它们被雪压断了。一对情侣在决定分手前的最后一次旅行中发现了这个秘密,然后他们重归于好了。

刀片即使再锐利,如果轻易就会断掉,那也是毫无用处的。人固然需要刀片般的锋利,也需要柳条一样的柔韧。在这个世界上,要柔中带刚,刚里带柔,方里见圆,圆中显方,才会活得自由自在。

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来自于人脑的同一组织,正确的抉择与错误的行动也出自同一个人的判断。

正如人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人的行为亦具有两面性——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表现。不考虑内在的动机,人们就不可能判断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圣人和罪犯也许出于完全不同的动机,却可能犯下同样的罪行。

需要知晓的是,你具有同等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两者之间,互为补充,每一种力量在其适当的时候发挥作用。对自己和自己的命运应该有自知之明,知道何时该运用自己的创造力,何时该向别人的破坏力屈服。

在风中,小草容易弯曲;参天大树则巍然挺立,不摆不动。一阵狂风可以把大树连根拔起,可是,不管风有多大,也不能把在狂风面前弯倒在地的小草连根拔起。

能屈能伸是高情商者的超人之处,情绪的控制并非是对逆境永远的坚贞不屈。屈者,比坚者更具柔韧性,他对情绪控制的能力可谓炉火纯青。

在古代有“扮羊吃虎”的说法。按照这样的观念,猎人准备狩猎老虎的时候,将自己装扮成老虎的诱饵,披上羊的外皮,在树林中等候。当老虎走到猎人射程之内时,他便射击。

在这里,判断英雄的标准不是论其捕杀老虎的本领,而是看其忍受扮羊耻辱的力量和能力。只有高情商者,才能具备和运用这样的能力。

当你没有证据表明你处境较好的时候,千万别抱有获胜的幻想。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伟人在别人之前要知道自己的伟大。”

如果你愿意去做战胜最强大的对手所需要做的一切——即使包括百依百顺、卑躬屈膝——你就会赢!刚则易折,易被柔所破。

更有甚者,你必须能够忍受由于自己明显的失败,从而导致别人幸灾乐祸强加在你头上的耻辱。做到这一点,须有超人的耐心与承受力——只有这样的高情商者,才能成为成功者!

争论最无意义

一味地坚持可以称为执著,也可以称为固执。执著和固执的区别除了在于坚持的对与错之外,还在于是否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坦然地承认错误。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我们就会赢得别人的好感,在人海中,我们便不再孤立。

如果我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相信自我,就会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遭遇过多的争论,造成太多心与心的嫌隙。在那些自以为是的争论中,我们竭尽全力地维护那些并不全面、不成熟的观点。对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不足称道的异己意见,给予太严重的对待。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唇枪舌剑过后,我们得到的仅是“心乱”,失去的却是“亲密无间”,或许,我们还得到些什么?在过后的日子里,我们发现那是嫌隙与隔膜。

其实,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你还是输了。在争论中,并不产生胜者,所有不愿树敌的人在争论中都只能充当失败者,无论他(她)愿意与否。因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都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或者,即使你感到自己的错误,也决不会在对手面前俯首认输。

在这里,心服与口服没法达到应有的统一,人的固执性,将双方越拉越远,到争论结束,双方的立场已不再是开始时的并列,一场毫无必要的争论造成了双方可怕的对立。所以,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是宁愿要一种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

威尔逊总统的财政部长威廉·麦肯罗以多年政治生涯获得的经验说了这样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人服气。”拿破仑的家务总管康斯坦在《拿破仑私生活拾遗》一书中曾写到,他常和约瑟芬打台球:“虽然我的技术不错,我总是让她赢,这样她就非常高兴。

在看似热闹的争论中,我们会日益变得孤立。当所有人都不对我们表示好感时,我们终于体会到”人多时候最寂寞“的悲凄境地,所以,让我们回到平凡的生活中来,听一听林肯是如何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的。他说:“任何决心有成就的人,决不会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

是的,我们承担不起后果,“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所以,我们宁愿在一定基础上作出让步,以避免争论。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已下定决心尽量避免争论。然而,麻烦的是,我们并不太明白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这样子是有可能招致“自我优越”“自我权威”的反攻倒算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承认自己也许会错”。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门徒:“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我们试着用这么一种句式:“唔,是这样的!我也有一种想法,不过也许不对,我常常出错,不过希望你能原谅,啊,依我看,这是……”结果,我们在任何场合下都畅行无阻,因为没有人会反对“你也许不对”的看法。

所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我们便已备下了灭火剂。但这也许并不够,因为灭火剂也会有“没招”的时候。所以,我们在小心翼翼地试图指出对方显然是错的地方时,我们不得不讲究一个适当的方式。

19世纪英国一位叫查士德·斐尔的爵士对他儿子说:“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伽利略也说:“所以我们必须以若无实有的方式开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因为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指责别人:眼神、语调、手势、话语,只要你告诉他错了,他就往往不会对你善罢甘休。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

他往往不会改变他的想法,他只想反击,人类的好斗性此刻将表露无遗。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黑格尔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看法。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所以我们开始尊重对方的意见,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他错了。

我们似乎已完全避免了争论。事实上,从一方面来看,确实是做到了。我们千言万语地要求人们推翻心中的“自我优越”与“自我权威”,我们自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这点。然而在后来的行动中,我们却一直假定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我们一直以一种“正确者”的高姿态谈论我们可能有错的“争论”。因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先承认自己是错了,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是“正确者”,我们也是有“错误”的。苏格拉底的谦虚,使得我们任何一人都不敢妄自称大。

勇敢承认自己的错,就是一种弯曲的艺术,敢于低下头来,就能捡拾到闪亮的金子,就会赢得别人的好感。在弯曲中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你会在别人的眼睛里发现,原来适时的弯下身子比不合时宜的站立还要高大。

将空虚赶走,把烦恼扔掉

当一个人对生活没有任何要求,对成功没有任何渴望的时候,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没有目标感、没有存在感的感觉,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所以有一种无所谓存在的空虚感。

王奶奶60多岁了,但是身体还是很好,可能是因为年轻时候喜欢运动的关系。儿子和儿媳虽然很孝顺,但是因为每天都要工作,所以不能常常陪在老人身边,于是为老人请了一个保姆,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也做一些打扫卫生、做饭之类的杂事,而这些原本是王奶奶的工作。再加上一手带大的孙子也去了寄宿学校。王奶奶觉得自己的心一下子就空了,每天待在家里等亲人下班,也没有了孙子的吵闹声,想去做一下家务打发时间,却发现保姆已经将一切都做妥当了……

于是,王奶奶病了,每天吃不下饭,也没有精神。在医院里检查的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王奶奶太闲了。现在她的生活没有一点目标,没有可做的工作,心里变得空虚,所以身体表现出了内心的难过就得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