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复杂性管理
9448200000038

第38章 管理理论发展的简要历程

在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一方面强调个体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核心作用。因此,对个体和组织的核心作用的设定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组织研究理论体系,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在组织理论中的中心地位,而经典管理理论则否定人在组织中的中心地位。组织复杂性管理的重点是解决组织复杂性给组织带来的负效应,在不能够规避或者消除组织复杂性的条件下,通过对组织结构的微调,达到对组织复杂性的适当控制,从而可以改善组织绩效。目前,组织复杂性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例如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Warfield的交互式管理、我国“863”高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集成的智能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MEIDSS)”、国家基金委重大课题《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人机结合综合集成体系研究》,都已经在实践中开始应用。值得一提的是,交互式管理在美国、印度等国家一些大型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我国在经济管理复杂性研究方面的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因此,这一章我们将重点讨论组织复杂性管理体系构成,为组织复杂性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起承接作用。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对组织复杂性的定义、存在条件等关键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组织失效的表现形式,初步构建了复杂组织失效的控制理论,从组织管理的另一条路径阐述了组织复杂性管理可能行得通的理论、方法。此外,我们还从组织复杂性的形成机制、存在条件等方面探讨了组织复杂性可行的控制模式。这些内容为我们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复杂组织管理体系提供了可能。我们以上述章节阐述的内容为基础,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可行性入手,将组织复杂性管理体系划分为多维管理(重点应对来源于组织结构的静态复杂性)、交互式管理(重点应对来源于组织基本要素互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复杂性)及整体性管理(根据复杂组织存在的结构敏感性,通过结构微调的方式,从而兼顾整体与局部来应对组织复杂性)。

尽管有关管理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在西方形成较为规范和系统化的管理理论,则公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国内管理理论在经历了学习、引进、消化和跟踪阶段后,目前本土化管理理论还在凝练和形成阶段。至今,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理论主要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之上,并借鉴了很多纯自然科学研究模式和方法,为管理学科发展的奠基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法国的法约尔(Heri Fayol,1841-1925)、德国的韦伯(Max Weber,1864-1920)、美国人古利克(Luther Gulick,1892-1992)和英国人厄威克(Lyndall Urwick,1891-1983)等。例如,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阐述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思想包括以下两点。

(1)管理要走向科学,即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因此,科学管理与同时代的经验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泰罗指出传统的工作方式所获得的经验只是记录在工人的头脑里,在1000个人中,有999个人没有保存下来完整的记录。而科学管理则是建立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按照其方法训练工人。可见,按照波士顿技术学院院长Mclaurin给科学的定义是“任何一种经过分类和组织了的知识”。依照这一点,泰罗的管理理论已具有完整的科学特征:量化和可重复性及可实验性。

(2)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这一点实际上已经表达了对人的情感和社会性需求的关注。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在一切企业或机构中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即劳资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在这一点上,泰罗的科学管理又融合了社会科学的特征,即定性与思辨。可见科学管理从发展之初就考虑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与泰罗同时代的法约尔建立了过程管理理论,确立了管理的14条原则,认为可以通过管理教育来提高人的管理水平。韦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古利克和厄威克则对泰罗、法约尔及韦伯的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加以发展。

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早期也称为人际关系论。行为科学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其研究内容涵盖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早期行为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奥(Elton Mayo,1880-1949)和罗特斯伯格(Fritz J。Roethlisberger,1898-1974)。行为科学以行为试验(例如著名的霍桑实验)为依据,提出了“社会人”、“非正式组织”等区别于科学管理原理的概念和思想。其后,行为科学理论蓬勃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有关人的需求、动机及激励问题。例如以马斯洛为代表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洛姆的期望概率模式理论。

(2)管理中的人性假定。例如麦格雷戈的X-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和人际关系问题。例如卢因(Kurt Lewin)的团体力学理论、布雷德福(Leland Bradford)的敏感性训练。

(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例如坦南鲍姆(Robert Tannenbaum)和施密特(Warreu H。Schmidt)的领导方式联系统一体理论、利克特(Rensis Likert)的支持关系理论、斯托格第(Ralph M。Stogdill)和沙特尔(Carroll L。Shartle)等人的双因素模式、布莱克(Robert R。Blake)和穆顿(Jane S。Mouton)两人的管理方格法。行为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并丰富了科学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人的情感和社会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及权变理论学派等构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科技快速进步,生产力加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和制造已经成为潮流,因此产生了各种管理问题,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管理理论。

管理科学学派主张用数学模型和程序来抽象管理过程与管理活动,并求出最优解,以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科学就是制定拥有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知识体系,并通过计算机辅助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法(E。S。Buffa)等人。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把组织看做一个由相互进行协作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并运用社会学知识来分析组织与社会系统间的作用机理,他同时阐述了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二战”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即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西蒙(H。A。Simon)、马奇(J。G。March),他们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系统管理学派同社会系统学派密切联系,但其侧重点不同,其代表人物有卡斯特(F。E。Kast)、罗森茨维克(J。E。Rosenzweig)等人。该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后来逐渐衰落。该学派认为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使各个系统和相关部门的相互联系网络更清楚,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总目标。

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鲁克(Peter Druker)和戴尔(E。Dale)。该学派认为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该以大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为基础,并加以抽象和理论化,向企业管理人员推广运用。

权变学派认为企业管理中没有普适性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该学派的理论和思想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第四个阶段为管理丛林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理论。由于新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带来了经济和管理模式的革命,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顾客个性化、消费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由此,各种管理思潮、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层出不穷。例如战略管理、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六西格玛、平衡计分卡、能力管理、公司治理、价值链管理、移动商业、注意力营销、情绪资本等管理思想、理念、理论方法则应时而生。

管理理论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理理论,为管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阶段的理论形成主要是通过实验科学获得的,并得到试验验证,类似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构建。而后两个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是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或许叫做一门问题解决学更为贴切。从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前两个阶段,无论是科学管理还是行为科学理论都更注重于试验,试图形成一种普适性的管理理论,在研究方式上遵从还原论范式,并借用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而第三个阶段则开始管理研究范式的轮换,例如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遵从整体范式。当代管理研究正在经历从简单范式向整体范式和复杂范式的轮换。在此背景下,我们试图探索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组织复杂性管理理论和方法,其重点是解决复杂组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该理论体系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分别为多维管理、交互式管理及整体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