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9418300000016

第16章 仪表礼仪风俗(4)

(3)眼神还有反映深层心理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动作一向被认为是最明确的情感表现,但有些反映深层心理的眼神,却是要认真窥测捉摸才能弄懂的。如在人际交往中,视线的有意回避,说明他是在掩饰什么或有所愧疚,交际的双方就要从特定的语境中猜测对方目光所能体现的心理。如在商业洽谈过程中,有些谈判者眼神闪烁不定,这反映出这些人精神上的不稳定或性格上的不诚实,与这种人洽谈业务时就要特别谨慎,以防上当受骗。所以,在人际沟通中,一方面,我们主张以坦诚的目光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另一方面,交际双方又要善于解读眼神的信息,从对方眼神中挖掘深层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眼神进行有效的沟通。

既然眼神在人际沟通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就要学会善于运用眼神。

(1)注意视线接触对方的时间。与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的脸部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平均值时,可被视为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此平均值时,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故在谈话过程中,应掌握好这一时间度。不能直视或长时间地凝视对方,这可以认为是对私人占有空间或势力范围的侵犯,是不礼貌的或挑衅性的行为;完全不看对方,则可认为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表现,或者企图掩饰什么,诸如空虚、慌张等。

(2)注意视线停留的部位。从视线停留的部位可反映出人际关系状态有三种:一是视线停留在两眼与胸部之间的三角形区域,这被称之为近亲密注视。二是视线停留在双眼与嘴部之间的三角形区域,这为社交注视,是社交场合常见的视线交流位置。三是视线停留在对方前额的一个假定的三角形区域,为严肃注视。这种注视方式能造成严肃气氛,使对方感觉到你有正经事要谈,这样你本人就保持了主动。在人际沟通中,运用眼神要注意根据关系亲密程度来确定视线停留部位,也可以依据语境、场合来确定。如社交场合运用社交注视;领导找下属谈话,则运用严肃注视;朋友间的交谈,则使用近亲密注视等。

(3)注意眼神变化。眼神的变化能准确传递某种信息。不同的视觉方向表达不同的含义,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忧伤,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蔑视等,不可随便使用。其次,眼神的变化要自如协调,要与有声语言有机地配合在一起,不能只顾眼神,不顾其他或者两者分离。眼神变化要与其他的表情动作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眼神变化后,即完成了一个意思的表达,之后要马上恢复正常,否则就会产生形不达意的后果。

微笑:在脸部表情这一动态体语中,微笑是最重要的一种表情语言。微笑具有强化有声语言沟通功能,增强交际效果,改善形象,拉近距离等多方面微妙、奇特的作用。

(1)微笑能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著名的美国旅馆大王希尔顿在一次新旅馆营业员工大会上问大家:“现在我们旅馆新添了第一流的设备,你们觉得还应该配上哪些第一流的东西,才能使顾客更喜欢希尔顿旅馆呢?”员工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希尔顿并不满意,他说:

“你们想想,如果旅馆只有第一流的设备,而没有第一流服务员的微笑,顾客会认为我们提供了他们最喜欢的全部东西吗?如果缺少服务员美好的微笑,能使我们的上帝有回家的感觉吗。”

稍停片刻,希尔顿又接着说:“我宁愿走进一家设备简陋而到处充满服务员微笑的旅馆,也不愿去一家装饰富丽堂皇但不见微笑的旅馆。”正是这微笑,让希尔顿旅馆赢得了不少顾客,给希尔顿带来了信誉和成功。的确,微笑是人际沟通的通行证。微笑能给人以温暖,令人愉悦和舒畅。人们如夸赞某家商场服务态度好,能热情为顾客服务,这时,在人们的脑海里,定会映出服务员真挚、热情的笑脸,这美好的形象会让顾客难以忘怀。于是,便带来了许许多多顾客的再次光临。

(2)微笑能打破僵局,解除人的心理戒备。人际交往的障碍之一就是戒备心理,尤其在一些重要的交际场合,人们的心理防线就筑得更加牢固,生怕由于出言不慎带来麻烦,有的人甚至是一言不发,有的人尽量少说话,这样,沟通就出现了障碍,很多交际场合出现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微笑可以作为主动交往的敲门砖,拆去对方的心理防线,使之对自己产生信任和好感,随之进入交往状态。另外,上级在做下级思想工作时,多数下级都抱着一种戒备心理,防备上级,甚至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时,上级就不能板着脸训斥下级,而是要面带微笑,鼓励下级把心里话说出来,这样才能彼此沟通,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是一个人人格、品德的最好证明,常常能在瞬间起到消除戒备和成见的作用。

(3)微笑可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能受到尊重,能被对方友好地对待,而这种友善的态度,除了通过交往双方的话语表达出来之外,那就是挂在双方脸上真诚的微笑了。不管是初次相见的人,还是彼此熟悉的人,都想从对方脸上看到这种表情。所以,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时为表达对外宾的尊重和友好,要面带微笑;公司、企业的公关人员面对各方公众时,酒店、旅馆的服务员在接待顾客时,上下班的路上熟人相见时,微笑都表示出了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这种微笑能使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相反,表情冷漠,传递给对方的是不尊重、不友好的信息,即使勉强交谈下去,气氛也是沉闷压抑的,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4)微笑能表示对他人赞许、谅解、理解等态度。如:在交谈过程中,用微笑、点头的方式,表示对对方意见的赞许;误解消除,对方道歉,你报之一笑表示谅解;面对顾客怒气冲冲的投诉,服务员一直面带微笑认真倾听,以示对他心情的理解等。在许多情况下,微笑的作用确实是千言万语无法取代的,如上述顾客投诉,工作人员冷脸相对,甚至指责、争吵,后果可想而知,而微笑却如一缕春风,化解了与顾客的矛盾,也沟通了与顾客的感情。

微笑看似简单,但要把握到恰到火候也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经常出现的毛病是:笑过了头,嘴咧得太大,给人一种傻乎乎的感觉;再有就是皮笑肉不笑,看上去让人觉得不舒服。要解决这些问题,纠正这些毛病,首要的是解决基本态度的问题。当代心理学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已经找到了真笑和假笑的区别。如果你在交谈中能够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对方,尊重对方的感情、人格和自尊心,那么你的微笑就是真诚的、美丽的,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否则,你的微笑就是虚假的、丑陋的,你所能得到的也只能是逆反心理和离心力。

所以,只有基本态度端正了,“皮笑肉不笑”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其次,要注意掌握微笑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微笑时,口腔打开到不露或刚露齿缝的程度,嘴唇呈扁形,嘴角微微上翘。

手势: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的活动来表达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手势无论在商务交际,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使用范围也很广泛。手势能辅助表情达意,又可以展示个性风度,在“体语”大本营中,它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手势按动作意义的不同可分为:拱手、招手、挥手、摆手、摇手、握手等动作。按作用的不同,手势还可分为下面四种:

(1)情绪性手势。即用手势表达思想情感。比如,高兴时拍手称快;悲痛时捶打胸脯;愤怒时挥舞拳头;悔恨时敲打前额;犹豫时抚摸鼻子;急躁时双手相搓;而用手摸后脑勺则表示尴尬、为难或不好意思;双手叉腰表示挑战、示威、自豪,双手摊开表示真诚、坦然或无可奈何,扬起巴掌用力往下砍或往外推常常表示坚决果断的态度、决心或强调某一说词。情绪性手势是说话人内在情感和态度的自然流露,往往和表露出来的情绪紧密结合,鲜明突出,生动具体,能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表意性手势。即用手势表明具体内容,表达特定含义。这些手势大多数是约定俗成的,含义比较明确。如:招手,表示让对方过来;摆手,表示不要或禁止;挥手,表示再见或致意;竖大拇指,表示第一或称赞;伸小指,表示最小或蔑视;用手指指自己的胸口,表示谈论的是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伸出一只手指向某个座位,是示意对方在该处就座等。手势的表意动作也属于人的一种自觉动作,也有特定场合、特殊情况下的手势表意,如聋哑人的哑语主要通过手势表意,还有交通指挥、体育裁判等,在这些公众场合,语言不便使用,人们往往借助手势表示特定的含义。

(3)象形性手势。即用手势来摹形状物。如说东西很大时,用双手合成一个大圆,说某人个子很矮时手板往下一压。象形性手势能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4)象征性手势。即用手势表达某一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如说“我们一定要取得这次谈判的胜利”时,手掌用力向前方劈去;说“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时张开双手,徐徐向前;说“我们成功了”时双手握拳,用力向上挥动;说“必须杜绝小偷小摸的事再次发生”时,做一个用手下砍的动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他人手的动作来猜测和判断对方的心理,如:搓手掌往往是人们用来表示对某一事情结局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也就是说,当人们对某事的未来结果有一定成功的把握,或是期待着成功的结果,或者在一种不知如何是好而且又急切盼望尽快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手掌所流露出来的一种期待信号。当一个推销员神气活现地走进经理办公室,搓着手掌,并喜笑颜开地对经理说:“经理,我看咱们这次一定能大赚一笔?选”这也暗示出推销员对这笔生意的期待。再如,一些自信的佼佼者经常采用一种塔尖式手势,即两手伸直,两手的五个指尖并拢,放在胸前,以这种手势显示他们的高傲情绪。在上下级之间,这种手势主要用来传达当事者“万事皆知”的心理状态。某些大公司的总经理在给他的下级传达指示时,某些领导作报告时都惯用这种手势,这种手势显示出一个人的自信。相反,在一些面谈或谈话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双手相握,或者不断玩弄手指,那么,他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他这个人缺乏自信心,或者显得十分紧张。还有说谎时不由自主地捂住嘴、捂住耳朵或用手遮住眼睛,后悔自责时会用手搓后脖子或拍拍前额等等。在交际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这些手势,明确其特定含义,从而掌握主动权。

动作语礼仪禁忌

在商务活动中,有一些不雅的、缺乏礼仪的、动作经常出现,这些动作会影响到交际双言的关系,给人留下很坏的印象,因此要尽量避免。这些缺乏礼仪的动作表现是:

总是摸后脑勺

当与人交谈时,总觉得自己的双手是多余的,交谈中下意识地总是挠一挠后脑勺,这是一种习惯性动作。可是,对方却认为你不够成熟,缺乏社交经验。

摆弄东西

有些人在交谈或开会时,手中总想拿点什么东西摆弄着,这种习惯很不好,是对对方不尊重的行为表现。还有些人讲话时总喜欢拍打对方一下,这种轻浮的动作,多数人是很反感的。抖动腿部有些人坐着时,不管是参加多么重要、严肃的会议,两腿总是不停地抖动,或者是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不停地抖动,特别是脚尖抖动得还很有节奏,这会给对方留下你很高傲、不易接近的感觉,同时它也是一种缺乏社会修养的行为。

身体乱晃

有些人讲话时总喜欢越讲越与对方靠近,有时甚至和对方身体靠上了,也有些人在交谈时,对方一有不同意见时,就摇头晃脑,这会令对方感到你很不成熟。

当众打哈欠

有些人在与对方交谈或进行其他商务活动时,总是不合时宜地打上一而个哈欠,也许你是没休息好,也许是别的原因,但别人会以为这是你不耐烦的表现,从而为你们的交往设置了障碍,因此要尽量避免这破坏你们关系的无声语言。

有些人不管身在何处,也不管什么场合,只要他看见什么可以用,就会随手取来掏耳朵或用手指挖鼻孔。尤其是在餐室,大家正在饮茶、吃东西的时候做这些小动作,往往令旁观者感到恶心。这些小动作实在不雅观,而且失礼、失风度、失教养。

当众剔牙

宴会席上,谁也免不了会有剔牙的小动作。虽然这小动作不可避免,但也要注意礼仪。剔牙时不要露出牙齿,也不要把碎屑乱吐一番,这极为失礼。假如你需要剔牙,最好用左手掩住嘴,头略向侧偏,吐出碎屑时用手巾接住,或躲在没人处剔。

当众搔头皮

有些头皮屑多的人,在社交的场合也忍耐不住皮屑刺激的疼痒,而搔起头皮来。搔头皮必然使头皮屑随风纷飞,这不仅难看,而且今旁人大感不快。

搔头皮这种现象在公共场合,实在有损形象,特别是在宴会上,或者在较为严肃、庄重的场合,这种小动作是很难叫人谅解的。

交谈中总是频频看表

这是告诫那些在交际中总是抬起胳膊看表的人,因为这样的小动作会使交际中的另一方认为你还有比你们交谈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从而不愿把谈话继续下去;同时,你的动作可能引起对方的误会,以为你没有耐心再听下去,或你不喜欢与他交谈,从而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

如果你确实有要事在身的话,你不妨委婉地告诉对方改日再谈,并表示歉意,这才合乎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