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9418300000011

第11章 称谓传统风俗(2)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

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太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

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

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

令子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并作“令嫒”。旧时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令兄旧时称对方之兄的敬词。

令弟旧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词。

令坦旧时称对方女婿的敬词。

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

贤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弟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古代交友的称谓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又称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

车笠之交指彼此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认的朋友。

竹马之交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

古代对媒人的称呼

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为老年妇女充当。

月老媒人之代称。

红娘媒人之代称。取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中莺莺的婢女。

三姑六婆指从事九种职业的女人。“三姑”即从事宗数活动的三种女人:

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贩卖人口的贩子,“媒婆”指专门撮合婚姻的,“师婆”即巫婆,“虔婆”指妓院的鸨母,“稳婆”指接生婆,“药婆”职业不详。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师长教师的尊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

教习明朝入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皇族称谓

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订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嫔妃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嫔妃的称号。三周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嫔妃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改正四品。

贵妃嫔妃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西汉嫔妃的称号。

美人嫔妃的称号。

贵人嫔妃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嫔妃之下。

世子帝王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太子嫔妃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订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驸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官场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闾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合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于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

,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