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隋投唐辅助秦王
房玄龄(579——648),字乔,齐州临淄(山东淄博)人,出生于北周武帝元年(578)。父亲房彦谦,精于五经,在隋时做过司录刺史,他为官一生,清廉善良,所得俸禄,常周济亲友。他曾对房玄龄说:“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隋书·房彦谦传》)。房玄龄从小在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经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和好书法。
开皇十六年(596),十八岁的房玄龄考上进士授羽骑尉。由于房玄龄学识渊博,深受吏部侍郎高孝基赏识。不久,父亲去世,房玄龄调任隰(xí)县县尉。后来,因事受连累革职,遂迁移居上郡。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率军三万,进兵关中。李渊军队横渡黄河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建成驻守潼关,以防隋军救援;一路由李世民率军西进,占领渭北,逼近长安。李渊父子举兵反隋,得到人民的支持,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归顺者很多。富有政治眼光的房玄龄,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下定决心投奔李渊父子。他来到渭北军门拜见李世民,正好李世民广求贤才,收纳天下英俊,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当即拜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成为他帐下的主要谋士。
当年十一月,唐军攻占隋都长安。第二年五月,李渊灭隋,做了皇帝,改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六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拜房玄龄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
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政权后,以关中为基地,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李渊任命李世民挂帅,向各个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进攻。房玄龄随同李世民转战各地,运筹帷幄运筹帷幄(wéiwò):在帷幕中谋划决策,拟订军事计划。也泛指谋划。,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武德六年十一月,首先消灭了陇西的割据势力薛仁杲(ɡǎo);武德三年(620)又打败了割据西北的刘武周。占领山西后,李世民继续挥师东进,进攻盘据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被围,急忙向河北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亲率十多万大军,火速开往洛阳,水陆并进,势不可挡。李世民让李元吉围困洛阳,自己则亲率精兵三千截击窦建德。汜水一战,唐军大获全胜,窦建德受伤被俘。王世充眼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了唐朝。武德五年(622),李世民又继续镇压了窦建德余部刘黑闼。于是在短短的四五年间,李世民东征西讨,消灭了各种反唐势力,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房玄龄随军出征,尽心辅助秦王,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唐军每攻克一城池,请将往往把眼光盯住库里的珍贵宝物。房玄龄却不是这样做,他每到一地就首先物色人才,招入幕府,和他们结为朋友,千方百计将他们搜罗到秦王府来,这些人后来为李世民效劳,大大加强了秦王府的实力,帮助李世民夺得帝位。李世民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我今有玄龄,就好像得到邓禹一样。”
在各地征战中,房玄龄作为秦王府的记室,撰写了不少军书、表秦,他的文章“文约理足”,又快又好,深得高祖李渊的赏识。李渊称赞他“每为吾儿陈事,婉转动心,千里外就如同和他当面说话一样。”
玄门当机赢得胜利
唐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结束后,其内部又出现了新的一场战争。这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唐王朝的创建过程中,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太原起兵,进军长安,还是东征西讨,削平群雄,他都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才能出众,这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他的父亲李渊对李世民的才干也是赏识的。在太原起兵时,曾面许李世民:“若事成,就以你为太子。”
太子李建成虽没有像李世民那样的赫赫战功,但他自起兵太原,镇守潼关,南进长安,东出洛阳,也立过一定的战功。再加上他位居东宫,联合其弟李元吉,其得到帝位的自然条件是相当优越的。有锐敏政治眼光的房玄龄,对李世民兄弟之间事态的发展看得一清二楚,他心里十分着急,劝李世民尽快动手,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李世民仍犹豫不定。
李建成、李元吉为了除掉李世民,首先第一步就是清除李世民身边的人,他们先用收买、拉拢的办法想将秦王府的勇将谋臣拉过去,没有获得成功。李建成最忌恨的就是房玄龄、杜如晦,继而又在李渊面前中伤、挑拨他们。结果,李渊偏听偏信,下令把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
武德九年(626)夏,突厥兵犯边。按惯例,大都由李世民督军御敌。但此时,李建成却提议由李元吉和李艺出征,以阻止李世民掌握兵权。同时,李元吉还征调秦府将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前往,借此把秦府精兵抓到自己手中。事成之后他们决定再来谋杀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立即召集内弟长孙无忌、舅舅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商议。又秘密召回房玄龄和杜如晦,令二人穿戴道士服潜入秦府,共同议事。
经过周密的策划,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暗中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把军国大事完全委托给李世民处理,并立李世民为太子。接着,李世民拜房玄龄为右庶子,不久,又提升房玄龄为中书今,当上了宰相。八月,李渊把帝位传给李世民,李世民即皇帝位,改年号为贞观。
选贤任能宰相之职
唐太宗即位后,对群臣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功居第一。
贞观三年(629)二月,房玄龄改任左仆射。唐初的左右仆射就是宰相。
房玄龄是一位卓越的实干家,一批出色的高级官员被他陆续荐举给朝廷。他担任宰相后,首先裁减大量的冗员。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根据唐太宗的诏令,房玄龄在贞观初年对在职官员进行大量裁并,全国根据地理位置的划分,设十道,三百余州。这是贞观初年全国性的一次重大行政改革。
房玄龄不仅果断地裁去大量冗员,且能因才授任、选贤任能。唐太宗重视选才用人,他认为,“致治之术,在于得贤。”他确定宰相的首要职责是求访贤才。唐太宗还下令把宰相担负的具体政务交给左右丞处理。宰相集中精力处理大事和挑选人才。这为房玄龄选贤任能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早在秦王府时,房玄龄就发现杜如晦聪明识达,有佐王之才。就向秦王李世民推荐,从此,李世民开始重用杜如晦。后来果然证实,杜如晦辅佐太宗,功勋卓著,成为与房玄龄齐名的贤相。
房玄龄选用人才,重才也重德,他推荐的李大亮,不但文武全才,而且品德优异。房玄龄本人则为官清廉,生活俭朴,竭心奉公,房玄龄称李大亮可以当大位。唐太宗拜任李大亮为左卫大将军、兼领太子右卫军,又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甚为器重。
薛收是个卓有文才的读书人,经房玄龄的推荐,为太宗任用。太宗征伐时的檄(xí)文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或声讨等的文书。、捷报,大多出于薛收之手。可惜薛收只活了三十三岁,唐太宗感到很悲痛。
对唐太宗任用的人,房玄龄认为不合适的,也不苟用。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要拜李纬为吏部尚书,想听听房玄龄的意见。房玄龄认为不合适,唐太宗便改变了原来的主意,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可见房的意见在当时何等重要!
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吏治清明,去冗员,对唐朝政治,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裁减大量官员,就能够为国家节省财政支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审定礼法宽简刑政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唐太宗即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一起,重新商议修定法律。鉴于隋炀帝施行残酷统治,导致灭亡的教训,唐太宗主张宽简刑政,审慎法令。
房玄龄等根据唐太宗的旨意修订成的唐代法律,即《贞观律》,有四个部分,即律、令、格、式。律就是刑事法典。唐律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到百姓的户籍婚丧,都有极其详密的规范。
令是对各种制度的规定。如《户令》是对户籍和婚姻制度的规定;《田令》是对地土制度的规定。令只规定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不包括对于违令行为后给予的刑事制裁。
格是皇帝赦令的汇编,百官的职责范围。由房玄龄等在贞观十一年删定武德以来敕格七百条为《贞观格》,共有十八卷,颁行天下。
式是各种行政法规,国家机关办事的章程、条例。
与前历代相比,房玄龄等制定的《贞观律》的量刑定罪上有宽缓的方面,仅与隋律相比《贞观律》减大辟(死刑)者九十二条,减流刑为徒刑者七十一条,在官犯法,只夺官除名。房玄龄因旧律的刑重,建议把断趾改为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房玄龄还改变了旧律中因谋反罪而兄弟连坐得俱死的法律。这样一来,唐律中规定的死刑和古代相比,乎去掉一大半。后来,长孙无忌对《唐律》作了具体说明,编成《唐律疏议》一书。此书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
法与礼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两个方面,贞观期间既重视法律的修订,也重视以礼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以礼来制约各种社会关系,而且以礼制律,刑礼相辅,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推行礼的道德规范,反过来,又用礼的道德来辅助法的推行。唐太宗即位之初,即诏令房玄龄等礼官学士修改隋礼,最后完成《贞观新礼》一百三十八篇,奠定了唐代礼制的基础。
力主安抚通好外邦
贞观年间,唐朝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房玄龄在民族政策上,显示了他深思熟虑的外交能力,他主张结好各民族,以便减少冲突。贞观十六年(624),雄踞漠北的东突厥薛延陀部实力较强,太宗曾封其酋长夷南为真珠可汗。但薛延陀部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唐太宗派兵联合突厥的一部给以致命的打击后,真珠可汗派人来唐求婚。唐太宗虽对薛延陀并不放心,但是在以武力消灭,还是联姻这个问题上一时下不了决心。房玄龄权衡利弊,认为和亲为上策。理由是大乱之后,国家元气尚待恢复,用兵对国家不利。唐太宗采纳了房玄龄的意见,答应许以第十五个女儿新兴公主,但要求“厚纳聘礼”,亲自到灵州迎亲。真珠可汗闻知,兴高采烈,从而率部归顺了唐朝,避免了一场战争,改善了民族关系。后来,真珠可汗一时无法集得聘礼,延误了迎亲日期。唐太宗以其轻侮中国,“下诏绝其婚”。
唐初,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西半部的叫百济,中部的叫新罗,北部的叫高丽。其中以高丽最为强大,它占有汉江流域和辽东平原。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曾发兵三十万,大举进攻高丽,失败而回。隋炀帝也曾三次征高丽,结果都失败而回,并引起了农民大起义,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唐初,三国均遣使和唐朝来往。贞观十六年,高丽发生内乱,大臣盖苏文弑其君,独专国政。唐太宗想出兵以武力干预,但房玄龄以为不可,唐太宗接受了意见,便中止了这次行动。
后来,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求救。唐太宗派人劝说,高丽不听,于是,唐太宗决定亲征高丽。他委令房玄龄筹办和运送军粮、军械。房玄龄屡次上言,提醒太宗,不要轻敌,他虽然没有强烈劝阻唐太宗东征,但他始终放心不下。
唐太宗这次亲征高丽,虽然暂时取得了一些胜利,攻下了一些城池,但遇到顽强抵抗,只能屯兵广安东城下。此时正值隆冬严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于是,唐太宗决定班师回京。对于此次征伐高丽的挫折,唐太宗耿耿于怀耿耿(ɡěnɡ)于怀:心中放着事,无法消除、忘却。,他不甘心,还想举兵东征。此时房玄龄已年老多病,但他出于忧国之心、宰相之责,毅然上书,劝谏唐太宗。房玄龄认为,高丽的内乱是他们内部的事,他们并没有得罪中国。唐太宗对房玄龄的恳切之言深为感动。
尽言切谏尽职尽心
房玄龄是个办事公正、干练、正直的宰相,他在辅佐唐太宗时多有诤谏,他谏勿征高丽,谏勿用平庸之辈,以及谏减少民族冲突、改善民族关系方面,日后都证明他意见的正确,都收到过很好的效果。房玄龄的进谏反映了他善于思谋,考虑效果的特点。唐高祖李渊去世后,唐太宗要以汉高祖长陵的规模为父亲建陵。而汉长陵东西长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工程浩大。秘书监虞世南劝唐太宗实行薄葬,认为薄葬并非不孝,厚葬反而为亲所累。他建议造一谇(suì)高三仞(一仞为七尺)的陵墓,陵内器物,尽量从俭。虞世南的建议利国利民,但房玄龄考虑,唐太宗不会接受虞世南的建议。于是,他提出了以汉光武帝的陵墓规格建造,唐太宗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房玄龄为相,通达政事,善于谋划,尽心尽责,唯恐失误,治理国政,秉公守正。他始终认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加上他的作风忠谨谦恭,对人宽厚,对己严谨。晚年,他体弱多病,几次上表请求解除仆射职务,太宗不答应。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元)太宗又晋升房玄龄为司空。司空为三公之一,品高位尊。房玄龄又上表辞让,太宗仍不允许,可见,唐太宗是离不开他的。
总结历史著书立说
房玄龄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史学家。唐朝初年,为了修明政治,达到天下大治,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在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前提下,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史书的总监修,开了官修史书的先河,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史馆。在总监修房玄龄的组织领导下,官修史书盛况空前。贞观期间,一共修撰史书八种,即令孤德棻(fēn)和岑文本合修的《周书》、李百药修的《北齐书》、姚思廉编撰的《梁书》和《陈书》、魏征编撰的《隋书》。在中国官修的二十四部正史中,占了三分之一,其贡献之大,有目共睹。根据唐太宗的提议,房玄龄还开创了编纂本朝历史纪录的新制度。唐朝是编纂编纂(zuǎn):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本朝诸帝实录的头一个王朝。贞观十七年(645),高祖、太宗实录修成。唐太宗因房玄龄修史有功,给予他很高的赏赐。
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病重,唐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还亲临探望,当握手叙别时,不胜悲痛。七月,房玄龄与世长逝,终年七十岁。唐太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文昭,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