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钦宗和宰相在内的北宋的投降派,准备全部按受金人的无理条件,还要派康王赵构和少宰张邦昌到金人那里去做人质。李纲面对着这屈辱的城下之盟,他的肺都要气炸了,他竭力反对接受这一极其屈辱的要求。他严厉地指出:“金人索要犒师的金银币数量巨大,国家财力是不能达到的。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地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这是首都的屏障。另外不能让亲王和宰相去作人质,可以让一个有能力的朝臣前去。”李纲还谈到,要尽量拖延时间,等待着各地勤王之师的到来,到那时再打击孤军深入的金军,使得他们不得久留。然而李纲正确的意见并不被采纳,钦宗没有同意李纲的意见,而是倒向投降派一边,完全接受了金人的无理要求。李纲见此,十分气愤,他请求辞职,却没有得到钦宗的批准。
屡沉屡浮义为抗金
正当以钦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准备用金银换取苟安的时候,原来被诏的各地勤王之师约有二十万人已经陆续赶到了京城。其中马忠领导的京西兵马还在郑州与敌人开战,给予金兵沉重的打击,消息传来,令人欢欣鼓舞。此时敌我力量的对比是这样:金兵只有六万,其中精兵只有三万,宋军数倍于敌。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是很悬殊的。在军心振奋的情况下,李纲向钦宗提出把指挥各地勤王师的权力给予他,却遭到了投降派的反对,他们怕李纲握有实权,势力过大,就对钦宗提出了分散兵权的办法。于是钦宗下昭另设宣抚司,以种师道职位高而知兵事为理由,让他担任宣抚使,命姚仲平为都统制,专门管理各路援军,还把原驻城外的前、后军,归属在种、姚领导之下。这样一来,宋军就分成了两个独立的领导、指挥机构。李纲所掌的兵权微乎其微,只能指挥驻在城内的左、右、中三军。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能够打败金兵,李纲并没有去计较个人权力的得失。他在分析了敌我力量后,提出了各路军队协同作战,共同抗金的用兵之策。李纲分析道:“金兵总数少于宋军,金兵中契丹与女真贵族有尖锐的矛盾,金军孤军深入,只要宋军扼守黄河渡口,断绝敌军粮食供应之路,然后在其后方进行骚扰,待其精疲力尽、粮草断绝时,再用重兵给予沉重的打击,定会取胜。”此时钦宗和其他将领都赞成李纲的这一主张,决定在二月六日这一天起兵。然而姚仲平利益熏心,他为了抢头功为己有,竟然打破了原来商议好的作战计划,在二月一日先行出兵,自率万名骑兵袭击金营,在遭到敌人的反击,几千人伤亡的情况下大败而归。
姚仲平的失败,引起了当朝宰相李彦邦为首的投降派对李纲和种师道的造谣中伤,他们给钦宗送去谎报,西兵勤王之师和李纲统帅的亲征行营司全部被金兵歼灭。钦宗大吃一惊,不问情由,于二月三日下令撤了李纲亲征行营使和种师道宣抚使之职。还表示与金人和好,恢复和谈,派使臣带着同意割让三镇的诏书,向金人乞和。
李纲与种师道的罢免、宋王朝向金人割地求和,这消息一经传出,民情激愤,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数百人上书请愿,说李纲是真正的社稷之臣,而李邦彦、白时中是社稷之贼。提出要李纲复职、罢免李邦彦的宰相职务等。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之下,钦宗不得已恢复了李纲尚书右丞相的职务,李纲和种师道被召进城。
复职后的李纲,并没有去计较个人恩怨,而指挥将士加紧都城开封的各项防守措施,指挥军队英勇杀敌,宋军士气大振。金人眼看大势已去,等不得宋朝凑足金银,就狼狈撤兵了。开封城至此解围,但李纲并没有松口气。
京都暂时解围,已经逃走的太上皇宋徽宗也从南方回到了开封。但投降派并没有放松对李纲的迫害,以尚书左丞耿南仲为首的一些官吏竟然诬陷李纲,说二月五日的士民请愿是李纲在背后操纵的。如果让这样的事情蔓延下去,定会成为朝廷的大患。钦宗听了密告虽然十分吃惊,但并没有怪罪李纲,但李纲为此愤然请求离开朝廷,钦宗不予允许。
金兵虽然撤走汴梁,但李纲反复上奏钦宗,提醒宋朝廷应加强防边御敌,指出金人仍会再次侵犯,但以耿南仲为首的朝中重臣根本不听,特别是在河东遭到金军的攻击时,竟提出了放弃三镇的主张。
投降派接二连三的打击李纲,他们借靖康元年(1126)种师道之弟在太原的失败为理由,说种师道年高有病,撤了他的职,让李纲前去接替河东宣抚使的职务,以解山西太原之围。这一着就是想陷害李纲,企图把李纲排挤出朝廷。
李纲准备出发就任,他凑集了几千匹马、两万人的军队。六月底,李纲等数路兵马在太原附近与金作战,由于各路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被金兵各个击破,打了败仗。这一下,让投降派抓住了把柄,他们加了他“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罢知扬州,提举杭州洞霄宫,十月,又被放逐,充军建昌军。
李纲被贬后,金军从九月起又开始大举进攻,攻破太原府、真定府,以两路重兵再一次包围了开封。钦宗在这危急时刻,忆起了忠心耿耿、抗金有功的李纲,他赶忙命人去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令开封府,让他领兵急速赶来,保卫开封。但是钦宗的诏书还没有到达李纲驻扎地,开封就于闰十一月初三被金军所破,废钦宗、徽宗。靖康二年(1127)宋灭亡,钦宗、徽宗被金人所掳北上。
山河残破壮志难酬
建元元年(1127)五月一日,宋朝的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宋高宗为帝后,虽然任命胡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士,他认为这二人不孚众望不孚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欺望。
,但还是想让李纲出任宰相辅政,他不顾一些朝臣的反对,于六月二日拜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出任右相,这是南宋赵构政权的第一任宰相。
李纲在相位任职期间,面对着残破山河,他竭尽全力,为抗金救国而呕心沥血。他锐意改革,在刚刚上任时就向高宗上疏,提出十条意见(即十议书),这十条意见的内容是:坚决抵御敌人的进攻,不能乞求讲和,走投降卖国之路;加强河北、河东的防务;调动民间武装力量,积极参加抗敌斗争;重视人才;修城池、整兵器、置造战船;健全编制军队和军法、挖掘兵源扩大兵力;严惩张邦昌等叛国之人;反对迁都建康(今南京市)等等。
宋高宗虽然拜李纲为相,但并不是真心地要起用他来抗金作出一番事业,宋高宗骨子里还是对金兵害怕三分的。就在投降派黄潜善和汪伯彦屡屡在他面前诬告李纲、骂李纲为“国贼”之时。宋高宗就明显表示出对李纲的不相信,并有意疏远他,在此情况下,李纲只能以辞职来表示自己的愤慨。建炎元年(1127)八月十八日,高宗下令罢李纲宰相职务,李纲在位时的一切改革、备战措施也随之废除。太学生陈东、欧阳彻再一次上书请愿,要求复李纲的职,抨击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但高宗这次不仅不听,反将二位太学生当众斩首。
李纲罢相之后,过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形势很快发生恶化,金人攻陷了许多地区,宋高宗只得离开中原,乘船逃跑,直奔扬州而去。金人闻讯追击,高宗一行只好又逃往临安(今杭州),金兵继续南进攻击临安,高宗又慌忙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最后不得不乘船漂泊,狼狈地东躲西藏。金人由于不习水性,再加上岳飞、韩世忠部队的顽强抵抗,只得从南方撤军,回到了江北。为加强对黄河以南的统治,金人在撤军前,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刘豫,以大齐为国号。
李纲在罢相后的最初几年里,又接二连三地遭受了不少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他接连被贬、被逐,最后到了万安(今海南岛)。对于宋朝腐败的政治、北方的陷落、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他深感悲愤。
在金兵撤兵北方后,绍兴二年(1132),高宗回到临安,并召回李纲,任命他为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李纲接受任命后,还是一如既往,积极准备抗金,收复失地。他聚拢各路的地方武装,组织起一支坚强的抗金队伍;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减轻人民的苟捐杂税;访贫问苦等等。同时他在金与刘豫伪政权准备共同南下时,又上疏高宗,提出乘敌之虚、收复失地的具体办法。但他的一番抗战建议,并没有被朝廷采纳,相反,他又一次地遭受迫害。绍兴二年(1132)李纲再次被罢免,直到绍兴五年(1135)十月张浚任宰相后才任李纲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由于高宗始终站在主和派一边,所以李纲是不会得到重用而有所作为的。宋朝廷中对待金人是战是和,两派一直争论不休。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高宗最后同意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意见。绍兴九年(1139)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宋对金称臣,每年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对这种屈辱的媾和媾(ɡòu)和:交战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也指交战团体达成和平协议,结束战争。
,李纲愤恨至极,但又无能为力。后来高宗又任命他为荆湖南路安抚大使,李纲悲愤交加,拒不接受朝廷的任命。
绍兴十年(1140)正月,南宋的第一任宰相、抗金英雄李纲逝世,终年58岁。
李纲一生写了很多诗、文,其中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等。李纲的一生是为世人赞颂的,朱熹评价他为“一世之伟人”,他是宋朝抗金救国的一位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