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9415000000012

第12章 王安石(1)

任职地方多办实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父亲王益,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奔波于南北各地,官至都官员外郎。景祐四年(1037),王安右随父亲到江宁。两年后王安石十九岁时父亲去世了,从此王安石就在江宁定居下来,江宁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由于父亲的去世,家境逐渐拮据拮据(jiéjū):缺少钱,境况窘迫。

起来,他和母亲过着很贫寒的生活。

王安石在少年时代就喜好读书,且记忆力很强,书一经他过目便终身不忘。他作文章落笔如飞,初看似乎漫不经心,写完后,读过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精彩绝妙。他精读了大量儒家经典,也阅览了诸子百家,还涉猎《素问》、《本草》等医学书,并且看过一些小说,真是博览群书。尤其可贵的是,王安石求学并不光停留在书本上,还向富有经验的农夫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不是一味地死读书,而是在求知中勤于思考,孜孜不倦地“推理以求”.这种探求精神使他常能用批判的眼光判断各种问题,因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庆历二年(1042)春,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上等,从此步入仕途,最初被任命为签书淮南节度判官职,给扬州地方长官韩琦当幕僚。任职三年后,按宋制可以准许呈献文章请求投考馆阁的职位,是一般士大夫求得更高官职的途径,但王安石不走这条路,他愿继续在地方任职,于是在庆历七年(1047)出任鄞(yín)县知县。

血气方刚的王安石,一心一意想为当地老百姓做些好事。他看到勤县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水利连年失修,不能充分利用,使水白白流入大海,倘若遇到不雨之年,便出现严重旱情,这真是最大的浪费与最大的灾患。所以,王安石在到勤县的第一年,便决定利用冬闲季节,动员百姓大兴水利,浚治川渠。他亲自奔波在工地上督促检查。由于这件事深得民心,百姓都愿意效力。在二三年里建造堤堰,修整陂(bēi)塘,为当地水利建设作出不少成绩。

在勤县王安石还看到另一种使他揪心的情况:在青黄不接之际,贫苦农民用粮十分困难,常常忍受高利贷者的盘剥。王安石决定以轻微利息把粮贷给贫苦农民,约定秋收后归还新粮,以保障他们生活,同时也让他们免受高利贷的盘剥。

此外,王安石还在勤县兴办学校、整顿户籍管理,不断地进行改革试验。勤县的所作所为,为他以后的变法运动积累了初步经验。

王安石在鄞县任职期满,皇祐三年(1051)历任舒州通判、群牧司通判、群牧司判官。此时王安石不但在政治上崭露头角,而且以学问和文章知名于世,欧阳修推举他在朝廷任职,但他仍要求去当地方官。嘉佑二年(1057)被派到常州任知州。

嘉佑三年(1058)春,王安石调任江南东路提典弄狱,到任后,王安石发现现行的榷(què)茶法存在着严重弊端:官卖的茶叶,质劣且贵。因而他上疏仁宗,请求罢榷茶法,改为商人运销、官府抽税的办法,这样可使民间得到好茶和贱茶。此法经实施,收效非常好。

同年十月,仁宗召王安石进京,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无法再推辞,只得去上任。

慷慨奋行锐意革新

经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生活,使王安石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约在嘉佑四年(1059)夏,他写成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表达了自己慷慨奋行、矫正世风、改变世俗的志向。

《言事书》对北宋王朝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及形成的原因有精辟的分析,主张在“法先王之意”的口号下,进行变法革新,而“法先王之意”,并非是提倡复古,而是为了减少变革的阻力,使变革不至于被破坏。

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是王安石在《言事书》中特别强调的。王安石认为宋王朝吏制败坏,做官的人中没有多少有作为的人才,而缺少才能、贪婪卑鄙的人却多如牛毛。他提出培养和造就人才,须从“教之、养之、任之”三个方面下手,而且要“有其道”。在《言事书》中,吏治与人才的问题,占了很大的篇幅。

理财的问题在王安石的《言事书》中也提到,虽然篇幅不多,但其立场是很鲜明的: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然而,王安石这篇重要的万言上书,并没有得到仁宗的重视。王安石改革的想法并没能得到实施,但《言事书》无疑是王安石日后变法的思想纲领的集中体现,也是他的理论基础。

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被任命为知制诰(ɡào),两年后仁宗去世,赵曙即位,是为英宗。此时王安石也因母亲去世,回到江宁守丧。

英宗即位后,庸庸无为,在位四年就因病去世。治平四年(1067)赵顼(xū)即位,是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知江宁府,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受命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宋神宗与仁宗和英宗不同,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年轻君主,即位后,有一股改革弊政的强烈愿望,他想效法唐太宗,使宋朝也成为太平盛世,他也想寻求一个像魏征那样的宰相,辅佐他成功立业,因此,登基以后他不断向大臣征询改革意见。

王安石回开封后,神宗即召入对,开头就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做什么。王安石回答说:“首先应该选择治理的方法。”宋神宗最后说,你要全心全意辅佐我,希望我们能共同完成这个事业。

又有一日讲席完毕,神宗留下王安石再一次议论政事。神宗认为,唐太宗须得魏征,刘备须得诸葛亮,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这两个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王安石认为,天下有学识的人才不算不多,而帝王常忧患无人辅佐自己治理天下,是由于“择术未明,惟诚未至”,因而虽有贤明的人,也因“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

不久,神宗又问王安石,自宋朝开国以来,百年无大变,天下太平是什么原因。王安石为全面回答这一问题,退朝后,写了奏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奏神宗。在《札子》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并非太平无事,剖析了特别是仁宗统治时期在用人、理财、治军各个方面的弊端。

改革已经成为历史的的趋势,北宋积贫积弱的形势使要求改革的人士越来越多,呼声也越来越高。神宗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在神宗支持下,建立“设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亲自负责。王安石又推荐吕惠卿作为自己的主要助手,负责条例司日常事务。一场变法革新的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大刀阔斧推行新法

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以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副相晋升为宰相,这是变法运动趋向高潮的标志。

王安石的变法,在当时称为新法,新法内容包括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王安石派出提举官四十多人,把新法颁行于天下。

新法的核心内容是理财。在具体内容上,各法是这样的:

均输法。把发运的职能改为均输,朝廷借予钱币、米粮作为本钱,凡是上供朝廷的物品,都必须从价格昂贵的地方移到价格便宜的地方去购买,用路途近的地方而取代远的地方,预先了解京城仓库里所应当置买的东西。价钱便宜的就先购买好,然后贮存起来。此法熙宁二年(1069)七月开始实行于淮南路,江南东、西路,两浙路及荆湖南、北路,王安石选派薛向担任发运使,全权负责举力均输,总结东南六路的财赋和茶盐等各项收入。均输法的实施,有效地调整了供求关系,改进了对京师贡物的供应,减少了纳税户的一些不合理负担,政府的财政因而有所增加。

青苗法。把籴(dí)买常平仓粮的本钱作为青苗钱,散给每家每户,命令他们出二分利息,春天散出,秋天收回。青苗法于熙宁二年(1069)九月开始实行。这对调节粮价、救济饥民有一定作用。青苗法推行后,南方农民认为很是便利。一般农民也愿意到州县去借青苗钱。青苗法虽然收百分之十利息,二次借贷收百之四十利息,但还是比私人百分之百的高利低得多,因而对高利贷起了一定限制作用。不过由于青苗钱贷款不敷分配,高利贷在农村还是很活跃,青苗法的实施给国家带来一定财政收入。然而,其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官吏在散敛青苗钱时敲诈勒索,有时折价计钱,使一些农民蒙受到损失。

农田水利法。发布于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农田水利法是王安石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发展农田水利,开垦相当多荒田,整治大量陂塘,疏通许多河道、沟渠,兴修大量水利工程,其成就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