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411500000022

第22章 认真履行巡视监督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治保障(8)

三、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一)深入探索研究项目资金的科学运作问题

抓项目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也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级干部的第一责任。在项目资金运作上,一是研究导向,千方百计争项目。密切关注国家和省上的投资导向,深入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切实增强项目争取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下工夫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争取项目。二是科学整合,统筹安排建项目。针对农村项目涉及领域广、投资分散,单独实施难于管理、效益低下等问题,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科学整合项目。三是加强管理,提高项目资金的效益。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办法,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深入探索研究土地流转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迫切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必要的整合。我们将在坚持土地基本国策和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联营等形式,依法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土地使用权。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逐步使土地向种植、养殖大户集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通过科学规划,以旧换新,合理整合农村宅基地,清理闲置宅基地,盘活农村建设用地,逐步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三)深入探索研究工作机制问题

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如何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工作机制问题。一是各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二是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物以奖代补、实行动态管理、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推动新农村建设。三是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各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机制、“五新一好”整体推进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项目运作机制、投入和政策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长效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四、转变乡镇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为了给新农村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组织基础,在2005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年初我们全面部署了乡镇职能转变工作,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基本达到了优化乡镇机构、激活干部队伍、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乡镇,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明显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提高;职责不清、政事不分,推诿扯皮的现象明显减少,工作效率普遍提高;抓产业、促劳务、搞经营的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工作水平普遍提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的意识明显增强,群众的满意度普遍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工作差距,完善配套措施,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巩固、提高、深化、创新的要求,坚持三级联创和三级联动,推行乡镇转职能、部门转作风、村级抓班子的有效做法,重点在上下联动、优化机构、优化干部、优化职能、优化机制等方面下工夫、求实效。在深化乡镇职能转变工作的同时,切实改进市、县区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靠实市、县区部门建设新农村的责任,切实负担起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推进、实施的责任;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精简优化村干部队伍,提高村班子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真正把县、乡、村三级党政组织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书记)

抓住“六个关键”,稳步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马学军

一、必须抓住规划这个龙头,突出指导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涵盖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制订规划是统筹各项发展、指导工作有序推进的先决条件。必须全面领会和把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丰富内涵,在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避免走弯路。在具体实践中,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不能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同于村镇规划或产业单项规划,特别注意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结合、与社会事业发展结合、与基础设施配套结合,使规划充分体现前瞻性、统筹性、操作性、群众性。平凉市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实施方案,提出了“五带两区一园”的新农村建设具体构想,即建设以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和312国道主干线为主的特色产业“五大经济带”,抓好泾河川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崆峒旅游经济开发区“两区一园”建设,确定了“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的基本思路和“客观科学、尊重群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设施配套、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对全市所有乡村分三个类型示范指导,即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实力型”村子,走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建设的路子;稳定脱贫、具备发展潜力的“成长型”村子,走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建设的路子;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和尚未脱贫的“待哺型”村子,走投资启动、扶贫开发的路子。

二、必须抓住增收这个核心,突出实效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促进生产发展、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目前大部分农民还没有完全实现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考虑解决钱从何而来的问题,找准农民快速增收的着力点。特别要围绕各自的资源优势,调结构、抓产业、促增收,在三个关键环节上狠下工夫:一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选准产业;二是建办龙头企业,延伸链条,做大产业;三是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做强产业。我们确立了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建成了百兴制革、恒兴果汁、西开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平凉金果”作为全国第一个市级苹果类证明商标,实现了直接出口;“平凉红牛”证明商标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0.1%和财政收入的65%来自这四大支柱产业,草畜、果菜和劳务经济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农民收入的86%来自种果、养畜、搞劳务。

三、必须抓住尊重农民意愿这个前提,突出自觉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把党和政府的意图与农民的自觉自愿结合起来,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活力。在具体实践中,无论做规划、兴产业,还是办公益、搞住宅,都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主意”让农民自己拿,真正发挥好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一是要着力强化农民自主创业意识。只有使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不仅要靠党的富民政策,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才能激发他们谋发展、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抓积累、兴产业、办实业、自主创业,走上小康之路。二是要着力培育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民素质和技能的高低,决定着增收致富的快慢。只有不断增强农民的各类劳动技能、致富技能和闯市场、增收入的本领,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现代新型农民,才能使农民实现自我发展、尽快致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三是要着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挥投资主体作用。只有把国家公益性投资、产业扶持投资与农民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主体投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相互补充、有效推进。特别在住宅建设上,绝不能包办代替、搞“一刀切”,更不能强迫命令,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2006年上半年,全市农民自愿新植果园18.8万亩,果实套袋达到10.8亿只;有10万农民踊跃参加种果、养畜和发展劳务经济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全市持证农民达到4.1万人,约有3.87万农民进入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领域,输出劳务35万人,农民人均依靠劳务增收657元。全市开建了154个小康住宅示范点,涉及农户9534户,建筑面积达119.2万平方米,总投资5.2亿元,其中农民自主投入达4.5亿元,占到86.5%。

四、必须抓住典型引路这一有效方式,突出示范性

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应从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的任务,决定了在具体工作中不可能遍地开花,齐头并进,必须坚持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来,我们分层次开展了“百村试点”,突出农民增收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示范引导。先后推广了泾川县丁寨村发展养猪,快速致富,建设集养殖、种植、美化、居住于一体的小康屋的典型和东坡村发展果产业、稳定增收、建设前宅院后果园的典型;灵台县蔡家塬村发展制种基地、促收入增长、建小康住宅的典型;华亭县安丰村依托资源开发,增强集体积累、整村改善生活条件的典型;崆峒区泾滩村依托城市开发,由一产转三产、居住楼房化、农民变市民的典型;崇信县党洼村依靠项目,实现整村搬迁,抓养殖、抓劳务、收入与居住条件明显提升的典型;庄浪县杜家村把劳务产业延伸到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依靠外向型劳务增收入、建新宅、变村貌的典型。在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全市产业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以“平凉金果”为主的果产业万亩乡达到21个,千亩村达到176个;畜牧业养殖专业村达到225个;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1.6%。初步形成了产业支撑型、资源开发型、项目拉动型、城郊经济型、劳务带动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五、必须抓住机制创新这个动力,突出长效性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创新机制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过程。我市通过实践总结,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主抓、责任到人、领导包村、部门帮扶、企业援助、督查考核与表彰奖励同步的工作机制;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争取上级扶持、本级财政投入、市场化运作筹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资源、整合项目、一村一乡、一园一区,梯次发展的区域推进机制;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加大产业扶持、创设发展环境、激发群众干劲的利益引导和扶持机制以及落实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各项措施的科学民主管理机制,从而较好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启动和健康推进。

六、必须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根本,突出服务性

建设新农村是各级党政组织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一是抓好组织引导,促使农民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激发积极性,解决部分群众盲目乐观和认为政府包揽一切、等靠要的问题;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解决群众生活中水、电、路、上学、就医等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抓好以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解决农户、产业、农产品与大市场搭接的问题。按照这一要求,我市制定出台了加快果产业、牛产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具体《意见》,以更为优惠的扶持措施,促使政策引导与农民积极性有机统一;同时,整合有关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8.9%,通油路乡占到71.4%,通等级公路村占到33.8%。在4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率达到86.68%。围绕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在全市建起108个农民信息之家,建办农业示范园区20个,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735个,入会农户达到12.3万户,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致富、商贸致富、劳务致富、科技致富为主要特色和农民自觉开展住宅建设、优化美化环境、享受各类文明成果的发展势头。

(作者系中共平凉市委书记)

坚持从实际出发,扎实

推进新农村建设

□石晶

一、要充分认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实行城乡分治并利用工农价格“剪刀差”的资金积累,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而广大农民则被禁锢在土地上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开始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并开始离土离乡从事多种经营,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和西部自然地理条件的先天不足,使城乡差别仍在扩大。主要表现是: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仍处在传统的粗放经营阶段;农村社会事业虽有了一定进步,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尚未形成稳定持续的增长机制。加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导致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反映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上必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按部就班、无所作为,而应该是压力更大、更要有紧迫感,并通过超常工作、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仍要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反映的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折射的是农村社会的全新景象,但其背后一定是较发达生产力的支撑。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能不能顺利推进,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像定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