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411500000021

第21章 认真履行巡视监督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治保障(7)

第三种类型是基础较差的贫困地区。主要包括干旱山区贫困乡及半干旱插花贫困村,共29个乡镇、418个村、38.62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8%,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该区域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大多数农户仅仅是初步解决温饱,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返贫。在这一区域,主要是创造条件,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努力实现稳定脱贫、稳定解决温饱。从目前来讲,要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二是调整旱作农业种植结构;三是力争实现人均一眼水窖目标;四是以建沼气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四是要着力抓好并地移民,加快旱变水步伐。

二、抓好重点,着眼长远发展

为了使新农村建设尽快起步,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在“新”字上做文章、下工夫。

(一)科学制订规划,确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突出发展重点,科学制定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包括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村镇住宅建设、农民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规划中要突出农村生产力发展,坚决避免将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的倾向,坚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有序启动、稳步推进。

(二)选点试验示范,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村生产力相对发达、农村社会事业有一定基础、领导班子建设较好的村,先行示范,带动全面。从2006年开始,每年确定15个村进行试验,着重抓好产业发展、基础改善、社会事业和农民培训,确定符合当地实际和农民意愿的村镇布局与住宅式样,向农民免费提供若干住宅设施图样,并给予适当补助。

(三)加强教育培训,努力造就承担新农村建设重任的新农民

把教育培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下工夫培养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重点搞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从2006年开始,力争五年内使全市初、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培轮训一遍。要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四)突出经济建设,构建支撑农村发展的新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供物质保证。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壮大蒙牛乳业、啤酒麦芽、马铃薯淀粉等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集团。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瓜菜、草畜为主的战略主导产业发展,加快以小杂粮、马铃薯、制种等为主的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开发以枸杞等中药材和干鲜果品为主的地方特色产品,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力争每年输转20万人(次)以上,逐步达到农村户均每年输出劳务1人,收入逐步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

(五)改善基础设施,创造农村变化的新条件

针对白银农村一些地区灌溉难、饮水难、行路难、燃料难的问题,切实抓好“四项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景电、靖会、兴电大型灌区实施节水续建配套工程,争取建设西格拉滩等生态灌溉工程,实施引大入银延伸工程;坚持把梯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提高旱作农业水平。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力争新建一批覆盖面大、供水质量高的人饮工程。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末,要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5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力争五年农村户用沼气达到适用农户的25%以上。

(六)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培育农村文明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兴办学前教育,努力扩大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努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加强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改变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健全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一)加强分类指导,坚持整体推进

白银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灌溉农业区与干旱山区反差较大,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差、起点低、困难多,不能搞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建设的标准和速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找准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分层次整体推进。

(二)谋划长远发展,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体目标,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要求。农业增效难、农村建设难、农民增收难以及农村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养老难等一系列难题,是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必须把谋划长远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统一起来,坚持以长远发展为目标,从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农民主体地位

在农村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整体发展普遍滞后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激发农村的内部活力。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加快经济发展,重视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我们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入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要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精神动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科学思想,弘扬先进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五)注重教育农民,善于富裕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民富裕乃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富裕农民,首先必须教育培训农民。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重诚信、讲礼仪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致富技能,走上致富之路。

(作者系中共白银市委书记)

立足市情,突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赵春

一、立足市情实际,科学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天水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了林果、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出了适合天水农村实际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但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三差三低一难”的问题,即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条件差;农村人口素质低、生活质量低、收入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目前,全市仍有50多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近14万绝对贫困人口,7个县区中有6个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和全省的47.6%和78.3%;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呈不断拉大的趋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对于天水市这样一个农村比重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市,建设新农村,一方面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五条原则、“五要五不要”的要求和“二十字”的总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另一方面要选择自然条件便利,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适度整合资源,积极扶持,加强指导,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从这一总体考虑出发,2006年年初,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市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动员。4月中旬又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研讨会,提出了“百村示范先行、千村推进紧跟、科学规划指导、目标‘五新一好’、‘三清五改’起步、带动全市启动”的工作思路,出台了《天水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天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对全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确定了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100个示范村、1000个推进村,示范带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的目标。对示范村、推进村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标准,确定了建设重点,制定了10项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对示范村、推进村从八个方面提出了36条具体优惠政策,决定市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投入2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7月底又组织召开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目前,全市上下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明确,措施具体,全面开展了以“三清五改”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先期启动的45个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

二、突出工作重点,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科学指导,讲究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确保为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一)坚持以发展经济和富裕农民为根本

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我市将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林果、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适用技术、一套扶持政策”的思路,着力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加强农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贮藏、保鲜、运输、信息、现代物流配送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劳务经济服务体系,切实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坚持以“两个规划”和“三清五改”为切入点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针对我市农村实际,下大工夫建立强有力的建设规划管理工作队伍,切实加快规划进度,力争在2006年至2007年两年间完成全市所有乡镇和100个示范村的村镇建设规划,力争2008年完成1000个推进村建设规划,2010年前完成所有村的建设规划。同时,产业发展规划要同步跟进,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集中建房,对已有建设规划的村镇,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审批农民宅基地,未完成规划编制的村,暂停宅基地和建房手续审批。按照市场需要和农民意愿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产业规划到户”的做法,真正使各级的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农民群众致富兴家的计划。

根据农村民意调查,参照外地成功经验,我市提出以“三清五改”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农民发展生产、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动力。“三清”工作坚持科学指导,量力而行,逐步推开“五改”工作。通过“三清五改”到“十一五”末,力求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在人居环境上突破,有效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二是在乡村道路硬化上突破,五年内硬化村公路4520公里,全市50%的村实现公路硬化;三是在农村安全饮水上突破,五年内确保6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及安全问题的解决;四是在农村能源建设上突破,新建沼气池18.65万口,使用沼气户占30%以上;五是在村庄绿化建设上突破,全市村庄绿化达标率达到50%以上。

(三)坚持典型引路,协调推进“五新一好”

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示范是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对计划建设的100个示范村,一是合理布局,择优选择定点。从城郊、川区、山区等不同类型的村庄中通盘考虑,坚持群众自愿申报,市县择优定点。二是强化指导,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对示范村的扶持指导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及早发挥示范作用。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先进奖励、落后淘汰、动态管理的方式促进示范村建设。三是注重成效,创出工作经验。做到示范村建设成效可信、经验可学、方法可仿,为面上工作创出经验,探出路子。

在精心指导、抓好示范村建设的同时,我市按照中央“二十字”的总体要求,结合天水实际,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的总体目标,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新产业是基础,新村镇是载体,新农民是主体,新机制是纽带,新风貌是综合体现,好班子是有力保障。建设新村镇最直观,也是群众受益最直接的事情,群众对此已有较高期望,我们将不断强化和提高。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创建新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农村建设获得持久生命力的基础,在这几个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是整体推进“五新一好”的关键,我们将全力以赴地推进。塑造新风貌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根本性的工作,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既综合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目前这是个薄弱环节,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创建好班子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我们将常抓不懈。只有坚持整体推进“五新一好”,才能系统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达到建设新农村的目的。